1. 黏土动画大师的暗黑治愈之旅

2009 年,黏土定格动画《玛丽与马克思》在全球掀起热潮!

影片聚焦于8 岁的澳大利亚小女孩玛丽和 44 岁、居住在纽约的犹太自闭症患者马克思。

这两个身处大洋彼岸、内心孤独的灵魂,凭借书信往来结为笔友,这段跨越地域的友情故事,深深打动了全球观众的心。

这部电影黏土质感看着糙,但特别有生命力,对边缘人群那是真有共情,也不怕现实里的阴暗面,直接就拍出来了,所以成了动画经典,目前在豆瓣上44万人评分的情况下依然保持9.0的高分。

导演亚当·艾略特也因为这电影,被叫成“黏土动画诗人”。

他作品关注社会边缘人,用那种颤颤巍巍的线条、变形的角色,来讲述孤独、创伤还有救赎的事。

时隔十多年,导演带着新作《蜗牛回忆录》又回来了,影片于2024年6月10日,在昂西动画影展,随后于同年10月17日在澳大利亚上映。预计今年6月,会在国内上映,不过具体上映时间还没出来。

这部电影还是导演他那标志性的风格,手工黏土定格、缺陷美学、成人向叙事。

2024年举办的第46届安锡国际动画节上,这部作品可谓大放异彩,一举斩获最佳长片水晶奖

不仅如此,它还提名了第9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以及第82届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动画长片的提名,实力不容小觑。

若将《玛丽与马克思》比作一段关于友情救赎的动人乐章,那《蜗牛回忆录》便是一曲关于亲情创伤的悲歌。

它讲述的是一个痴迷收集蜗牛的唇腭裂女孩,在破碎不堪的人生旅程中,努力探寻自我、与内心和解的深刻故事。

2. 这是一场关于创伤与救赎的蜗牛式旅程

《蜗牛回忆录》的故事背景发生在1970年代的澳大利亚。

《玛丽与马克思》导演新作来了,即将定档,曾提名奥斯卡金像奖

主角格蕾丝是个特别的姑娘,她痴迷于收集蜗牛,还有着唇腭裂。

她和双胞胎弟弟吉尔伯特感情深厚,彼此相依为命。

然而,父亲的离世成了命运的转折点,姐弟俩被不同的家庭收养,从此踏上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格蕾丝被一对冷冰冰的夫妇收养,日常她只能靠收集蜗牛来填补心里的空缺。

吉尔伯特,被一个宗教狂热的家庭收留,遭了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

等格蕾丝长大了,她的人生同样悲惨,婚姻被骗,以为弟弟“死”了,唯一的朋友萍奇也走了,她因此抑郁,还患上了囤积癖,甚至都自杀过。

后来她看到萍奇留下的信,才懂“蜗牛从不回头,永远向前”这话啥意思。

不过,这部电影的结局充满戏剧性,吉尔伯特压根儿没死,是假死逃离了养父母的魔爪。

最后姐弟俩重逢,在小时候玩的游乐园撒了父亲的骨灰,这半辈子的恩怨情仇,算是和解了。

3. 一部不完美却震撼心灵的成人动画

《蜗牛回忆录》完全跳出了传统“治愈系”动画的框架,它并非用温馨与美好来抚慰人心,而是一部勇敢直面人性阴暗面的心理寓言,以独特视角揭开那些被隐藏的复杂与幽微。

导演亚当·艾略特坚持他那“缺陷美学”,电影里的角色长得丑,故事也残酷,宗教迫害、同xing恋歧视、自毁倾向这些沉重议题都往里搁。

最让人震撼的就是吉尔伯特被困在燃烧教堂那幕,黏土人偶在火里融化,影评人都说这是“动画史上最残酷的死亡场景”。

不过,就因为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电影的救赎才更有力量。

格蕾丝那个“蜗牛壳”,象征着现代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她最后释怀了,就是对“接纳不完美”最好的诠释。

目前这部电影豆瓣评分8.4,本片在创作过程中,使用了7000件手工道具、1600张故事板,打造了一部属于“受伤蜗牛”的成人童话。

你要是看《玛丽与马克思》被感动过,那这部更黑暗、更深刻的续章,绝对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