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以其独特的经历和卓越的贡献,成为熠熠生辉的坐标。宋应星,这位明末清初杰出的农学家、科学家,便是其中之一。他的一生,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从科举的漫漫征途,到科学领域的璀璨绽放,每一段经历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1587年,宋应星出生在江西奉新县一个书香门第。奉新文风昌盛,滋养着宋应星的成长。他自幼聪明强记,有过目不忘之才,幼时便与兄宋应升同在叔祖宋和庆开办的家塾中就读,后又跟随族叔宋国祚、新建举人邓良知学习。年少的宋应星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超乎常人的领悟力,无论是经史子集,还是诸子百家,他都能熟读且深入思考。在学习过程中,他对程朱理学有较深钻研,却又不盲目跟从,尤其推重北宋思想家张载的关学,从中汲取了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养分,这为他日后的科学探索奠定了思想基础。

同时,宋应星的兴趣广泛,不仅局限于传统的儒家经典。他对自然科学及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熟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科学书籍,对天文学、声学、农学及工艺制造之学等众多领域均有所涉猎。在闲暇之余,他还常与同窗好友共作音曲诗词,纵谈天下事,展现出少年的豪情与抱负。

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时代,科举是读书人的主要出路,宋应星也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1615年,29岁的宋应星与兄宋应升赴省城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兄弟二人同时中举,宋应星排名第三,其兄名列第六,“奉新二宋”之名轰动一时,备受鼓舞的宋应星对未来充满了期待。然而,此后的科举之路却充满坎坷。同年秋天,宋应星兄弟前往京师应次年丙辰科会试,却未取名次。但他们并未气馁,为了后续考试,前往江西九江府古老的白鹿洞书院进修。在书院中,他们刻苦学习,期望能在下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1619年,宋应星弟兄与江西其他考生再次齐会京师,可命运似乎并未眷顾他们,仍未如愿获得佳绩。此后,在天启及崇祯初年,他们陆续再试,却均告失败。一次次的落榜,对宋应星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但也让他对科举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道路。科举的屡屡受挫,并未使宋应星沉沦,反而促使他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他开始走出书斋,遍访田间作坊,深入民间,查访许多关于生产的知识。他鄙视那些只知道享乐而不知珍惜的“纨绔子弟”和“经士之家”的作风,对辛苦的劳动人民怀有深切的同情之心,对于官府压榨人民的行为深为不满。

六次落榜,一书封神,他的故事堪称传奇!

1634年,宋应星出任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在分宜县任教的4年,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在这里,他拥有了相对稳定的生活和充足的时间,得以专注于科学研究和创作。他深入研究众多领域,经常到各地农村请教老农,到手工业生产现场走访工匠师傅,不耻下问,虚心求教于工匠,了解到许多技术秘诀。基于大量的实地观察和实践,宋应星创作出了包括《天工开物》在内的所有传世著作。《天工开物》是他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这本书的名字来自《易·系辞》中“天工人其代之”及“开物成务”,寓意着只要人类掌握自然规律,凭借智慧和辛勤劳动,就能生产出超越天然的精美物品,完成看似难以完成的事情。全书详细描述了各种各样的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产地、种类、工艺装备和生产技术以及很多关于生产组织的经验,既存在大量确切的数据记载,又绘制了一百二十三幅插图,让人一目了然。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细分十八卷。上卷主要记载谷物和豆麻的种植和加工方法,蚕丝和棉苎的纺织以及染色技术,还有制盐、制糖的工艺;中卷涵盖砖瓦、陶瓷的制作工艺,车船的制造,金属的冶炼,硫黄、石灰、煤炭、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和造纸方法等;下卷则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过程,兵器的锻造,颜料和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器的采集加工等。

在《天工开物》中,宋应星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生产技术,还体现了他的科学思想和哲学观念。他注重实践,善于请教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花大力气整理和总结我国古代工农业生产的实践经验。例如,为了研究纺织生产,他走访了许多纺织业工场作坊,仔细观察各种机械的结构尺寸和操作方法,画下多幅生产图和机械图,弄清了从养蚕、缫丝、种棉到纺织成品的来龙去脉。他还在书中提出了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科学观点,如对锌和铜锌合金(黄铜)的科学论述,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并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使中国在很长历史时期内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大规模炼锌的国家。

除了《天工开物》,宋应星还著有《谈天》《论气》《野议》《思怜诗》等作品。这些著作涵盖了自然科学、哲学、政论、文学等多个领域,展示了他渊博的学识和广泛的兴趣。在《谈天》中,他对天文学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对天体运行和宇宙结构的见解;《论气》则深入阐述了他对气的认识,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元气论;《野议》是他的政论著作,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如科举制度的弊端、官员的腐败、民生的困苦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建议;《思怜诗》则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科学研究的同时,宋应星也未曾完全脱离仕途。1638年,他任期期间表现优等,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掌管刑厅。但两年后,任期未满的他便上书请辞归家,或许是官场的黑暗和腐败让他感到失望,又或许是他更渴望专注于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1641年,宋应星任升任安徽亳州知州,因亳州为农民军所攻克占领未能赴任,改授安徽颖州知州。1643年,正值明亡前夕,他又出任南直隶凤阳府亳州知州。此时的亳州,因战乱遭到严重破坏,连升堂的地方都没有,官员大多逃离。宋应星到任后,不畏艰难,几经努力重建办事府衙,又捐资在城内建立书院,试图恢复当地的秩序和文化教育。然而,局势的动荡让他的努力显得有些无力,1644年初,宋应星再次辞官返回奉新。

宋应星辞官时,正值明亡清兴的历史巨变时刻。1644年三月,李自成大军攻占京师,明朝灭亡;四月,清兵入关,建都北京,宋应星无奈沦为亡国之民。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权。南明弘光元年,宋应星被荐授滁和兵巡道及南瑞兵巡道,但明亡后的他已无意恋官,遂挂冠归里。南明建立初期,宋应星弟兄本对其寄予希望,希望能借助南明政权恢复明朝的统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南明政权腐败,由阉党奸臣阮大铖、马士英把持,排斥忠良,政权很快便灭亡了。后来清兵南下攻占江西,宋应升不愿投降,服毒殉国。宋应星埋葬胞兄后,在清代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在贫困和悲愤中度过晚年。

约1666年,宋应星在贫困中病逝,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他的一生,虽然在仕途上未能取得辉煌成就,但在科学领域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著作《天工开物》出版不久即传到日本,在日本一直流传,对日本的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950年该书全部译成为日文,1969年还出版了日本译注本,多次重印。1966年,美国出版了《天工开物》的英文译注本,书名为《十七世纪的中国工艺学》,此后,《天工开物》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为世界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文明打开了一扇窗口。

宋应星的科学成就和思想观念,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为后世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他注重实践、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进取精神,以及关注民生、心系天下的人文情怀,都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传承。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不在于功名利禄的追求,而在于对真理的探索和对社会的贡献。在历史的长河中,宋应星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道路,他的名字和他的著作将永远被铭记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