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胁部(肋骨下方至腰部侧面的区域)出现不明原因的闷痛、酸痛或牵扯感,常常令人困扰。经过常规检查(如影像学、心电图)排除了内脏器官(如肝胆、心肺、肾脏)或骨骼(如肋骨骨折、肋软骨炎)的严重问题后,肌筋膜激痛点(Trigger Point, TrP) 常是隐藏的“罪魁祸首”。激痛点是指骨骼肌内高度敏感的点,受到压迫或刺激时,不仅产生局部剧痛,还会引发远处特定区域的牵涉痛。以下三块肌肉的激痛点,是导致肋胁部闷痛的常见源头:
一、 膈肌(Diaphragm)
-
解剖简述: 膈肌是呈穹顶状的薄层骨骼肌-腱膜结构,是人体最主要的呼吸肌。它分隔胸腔和腹腔。肌纤维起自下胸廓开口(剑突后方、下6对肋骨及肋软骨内面、上腰椎椎体),向上中央汇聚于中心腱。受膈神经(C3-C5) 支配。
-
激痛点位置与牵涉痛: 膈肌激痛点通常位于其前外侧肌腹(尤其右侧更常见)。激活的激痛点可产生强烈的、位置较深的牵涉痛:
-
肩部疼痛: 常牵涉至同侧肩峰(肩膀顶端)和肩胛骨上角区域,这是膈肌最经典的牵涉痛模式。
-
下胸壁/肋胁部疼痛: 可牵涉至下胸壁、剑突下方及同侧肋胁部区域,产生深部的闷痛、胀痛或压迫感。
-
模拟内脏痛: 有时疼痛可被误认为来自胆囊、肝脏或心脏。
-
与肋胁部疼痛关联: 膈肌激痛点引起的深部闷痛、胀痛或压迫感,常定位模糊于肋胁部前下方区域(尤其是右侧),并可能向上延伸至下胸壁。深呼吸、咳嗽、打喷嚏或大笑可能加重疼痛。这种疼痛常被误诊为内脏问题。
二、 腹外斜肌(External Oblique)
-
解剖简述: 腹外斜肌是腹壁最表浅的阔肌。肌纤维起自下8根肋骨的外面,斜向前下方走行。后部纤维止于髂嵴,前部纤维移行为宽阔的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前层并在中线交织形成白线。受下6对胸神经(T7-T12)前支支配。
-
激痛点位置与牵涉痛: 腹外斜肌激痛点常集中于靠近下肋骨缘的肌腹区域(尤其侧腹部)。激活的激痛点产生:
-
腹股沟区疼痛: 强烈牵涉至同侧腹股沟区及睾丸/大阴唇区域(易被误诊为疝气或泌尿生殖系统问题)。
-
下腹部疼痛: 可牵涉至下腹部。
-
肋胁部/侧腹部疼痛: 常牵涉至激痛点所在位置周围的肋胁部和侧腹部,产生酸痛、灼痛或深部压痛。
-
与肋胁部疼痛关联: 腹外斜肌激痛点引起的疼痛主要位于侧腹部和肋胁部下方区域,常表现为持续的酸痛、紧绷感或深压痛,尤其在身体扭转(如转身、起床)或长时间维持特定姿势(如坐姿不良)时加剧。其牵涉至腹股沟的疼痛模式极具特征性。
三、 前锯肌(Serratus Anterior)
-
解剖简述: 前锯肌贴附于胸廓侧壁,形似锯齿。起自第1-8或9肋骨的外侧面,肌纤维向后内走行,止于肩胛骨内侧缘的肋面(靠近脊柱侧)。主要功能是稳定肩胛骨贴紧胸壁(防止“翼状肩”),并协助上抬手臂和深呼吸。受胸长神经(C5-C7) 支配。
-
激痛点位置与牵涉痛: 前锯肌激痛点最常位于第5至第7肋高度的肌腹(多在腋中线稍前方区域)。激活的激痛点产生:
-
胸壁/肋胁部疼痛: 强烈的、尖锐或针刺样的疼痛牵涉至同侧胸壁侧面、后部(肩胛骨下方深处)以及肋胁部中段区域。
-
“心前区”疼痛: 一个关键模式是牵涉至同侧乳房下方、胸骨侧缘区域(常在第4-6肋高度),表现为刺痛或酸痛,极易被误认为是心绞痛或乳腺问题。
-
上臂内侧疼痛: 可沿上臂内侧向下延伸至肘部甚至小指侧。
-
与肋胁部疼痛关联: 前锯肌激痛点引起的疼痛集中在胸壁侧面、后部及肋胁部中段,感觉常较深在,呈尖锐刺痛、酸痛或灼烧感,深呼吸(尤其深吸气)、咳嗽、打喷嚏或手臂活动(尤其过顶动作)常诱发或加重疼痛。其牵涉至心前区的模式是重要的诊断线索。
结语:
当肋胁部的闷痛久查不明原因,且排除了严重的内脏或骨骼问题后,不要忽视肌肉的可能性。膈肌、腹外斜肌和前锯肌这三块关键肌肉中隐藏的激痛点,往往是引发这种令人困扰疼痛的“幕后推手”。认识它们的解剖位置、激痛点特征及独特的牵涉痛模式,为精准诊断和有效康复提供了关键线索。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