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周皮炎主要表现为口周、鼻唇沟和下颌部位的红丘疹、脓疱、红斑、脱屑等。
经常被误诊并用局部类固醇治疗,在最初有所帮助- 然后陷入越来越严重发作的恶性循环。
口周皮炎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儿童/妇女多发?内服激素会引发身体乃至于体现到皮肤的哪些变化?怎样的身体内部原因会导致口周生态发生变化?

每一条线索都代表与真相相连的轨迹~

临床上观察到的特征:

1.口周常见,鼻周眶周可累及

2.紧邻的皮肤不受累

3.可同时存在湿疹性皮炎的特征,特别外用药复杂的情况下。

4.通常无症状,或可能伴有受累区域轻度至中度的刺痛感或烧灼感。

5.近期用过外用、鼻用或吸入型皮质类固醇激素,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停药后疾病复发或加重史。

6.无粉刺(粉刺是寻常痤疮的一种表现)

口周皮炎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和以下因素有关:

1.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与口周皮炎之间存在相关性,如果长时间使用,也可出现口周皮炎的表现,特别是见于哮喘患者需要使用吸入性激素类药物。口周皮炎的发生多在停药后。

2.还有一类就是外用类固醇激素而其具体机制目前尚未研究清楚。有研究者认为外用类固醇激素可能会对毛囊的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

触发因素:

环境:暴露于过热潮湿出汗过多可能会引发或加重口周皮炎。
含氟牙膏:含氟牙膏含有一种表面活性剂,与口周皮炎有关,因为已知表面活性剂会剥离皮肤的天然油脂并引起刺激。

化妆品:某些化妆品,如粉底或润唇膏,含有刺激性成分,如香料、染料或某些油,会引发口周皮炎。

女性激素波动口服避孕药:一些女性可能会出现口周皮炎,这是口服避孕药引起的荷尔蒙变化的副作用。

压力:情绪或心理压力可能导致口周皮炎的发展或发作。

外用类固醇:过度使用外用类固醇乳膏或软膏是口周皮炎的常见诱因。

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

局部抗生素,如红霉素甲硝唑,可能有助于清除导致皮疹的任何潜在感染。

局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乳膏,如Elidel(吡美莫司),可阻断一种称为磷酸酶的蛋白质,该蛋白质参与激活免疫系统的T细胞,并用于几种炎症或其他“类固醇反应性”皮肤病。     

口服抗生素,如多西环素或Minocin(米诺环素),也用于严重的酒渣鼻病例。

口周皮炎的病因和机制探索

其他疗法,包括四环素、外用壬二酸阿达帕林凝胶,也可能有帮助。

中医使用清热除湿、清肝解郁、调理冲任的内调治疗也卓见成效

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小儿脾常不足”,加上现代饮食中高糖油炸生冷食物的刺激,导致脾胃运化失常。食物无法转化为营养,反成湿热浊邪,上蒸至口周,引发红肿、渗出。若兼有舔唇、流涎等习惯破坏皮肤屏障,更易招致外邪侵袭,加重炎症。

激素属燥之品,长期使用内用皮质类固醇会耗伤阴液,导致阴虚阳亢,同时温燥会助长体内湿热,使湿热内蕴

中医的理论也印证了部位特征:脾胃开窍于口,足阳明胃经环口绕行积热循经脉上行,使口周微环境发生改变。

假设以下机制能否串联起上述临床观察到的结果?

口周皮炎是在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鼻用或吸入型皮质类固醇激素会导致体内积热,“阴阳”失去平衡(阴虚阳亢);或在食用过多辛辣刺激食物饮食习惯、压力等情志因素作用下湿热内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

在生活中,种种触发因素下含氟牙膏/刺激性护肤品/外用激素/舔唇,破坏了最后一道防线—皮肤屏障功能,加上口周微环境改变引起微生态失调,外邪入侵白色念珠菌真菌或毛囊梭形菌感染,最终引发口周皮炎。

这也可以解答在致病微生物存在的情况下为什么局部使用类固醇会导致皮疹爆发。

既往几位病例:

病例一:7岁男性患儿

主诉:面部红斑、丘疹4月,激素疗效欠佳
既往史

  • 变异性哮喘(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维持治疗8月)
  • 外用弱效激素治疗(具体药物及疗程不详,病情控制不佳)

诊疗经过

  1. 初诊方案
  • 停用所有激素制剂
  • 局部用药:甲硝唑凝胶 + 吡美莫司软膏(联合应用)
  • 疗效:部分皮疹消退,仍偶发新丘疹
  • 复诊基本消退,偶有新发皮疹
    调整:
    • 新发丘疹改用壬二酸外涂
    • 持续复诊监测

    病例二:9岁男性患儿

    主诉:口周红斑、丘疹伴刺痛3月,外用药加重
    既往治疗:地奈德乳膏 + 莫匹罗星软膏

    1. 初诊方案
    • 口服阿奇霉素:10mg/kg/d × 3天
    • 局部用药:皮疹干燥脱屑期予红霉素软膏(每日2次)
       复诊时:


    参考文献

    Choi JY, Na JI. Intractable Chronic Granulomatous Perioral Dermatitis in Patients Receiving Growth Hormone Therapy: A New Association between CGPD and GH. Indian J Dermatol. 2020 Mar-Apr;65(2):139-140. doi: 10.4103/ijd.IJD_191_18. PMID: 32180602; PMCID: PMC7059473.


    请去专业的皮肤科进行皮肤检测,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以及针对皮肤屏障修复的皮肤管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