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两首诗对比阅读,张秋艳老师选了《元日》和《清明》这两首诗。她教的是盲教五年级。
学习一直在对比阅读中进行:
对比读,说一说这两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有什么习俗?你从哪里知道的?
对比读,思考:两个传统节日分别给你什么感觉?用一个词来概括。你从诗中那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对比读,读出两个节日不同的一喜一忧。
我印象最深的是学生对两首诗的感觉,那是每一个孩子内心深处的理解。所以认真记录下来:
生1:《元日》是开心的,《清明》是悲伤的。
生2:《元日》是欢喜的,《清明》是悲痛的。
生3:《元日》是欢乐的,《清明》是忧伤的。
生4:《元日》是团圆的,《清明》是思念的。
生5:《元日》是美不胜收的,《清明》是悲痛欲绝的。
生6:《元日》是开心快乐的,《清明》是比较伤心的。
张老师一一板书到黑板上,对那个说“美不胜收”的孩子,进行了追问:“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用这个词吗?”男孩子一时不能说清楚,张老师就叫他再想想。
过了一会,当大家用诗中的词句来说明理由的时候,男孩子也想好了,他解释说:“元日这天,大家放鞭炮,喝酒,是很美的事情!”
一个快嘴的女孩继续反驳:“’美不胜收’不应该是写景物的吗?”
男孩子和女孩子都是盲孩子,我看着他们想:“从来没看过景物的孩子,对这个词的理解怎么会如此不同呢?”

张老师可能也在想怎么理解这个男孩子的理解,当其他小孩说完了以后,她肯定了男孩子的想法:“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也’美不胜收’!心里感觉很美的事情,也可以说’美不胜收’!”
反驳的女孩子没作声,她得消化一下这个词。男孩子显然心满意足。
当交流走向深入的时候,感觉更加丰富起来,有个孩子说《元日》是温暖的,家人在一起团聚很温暖。
感觉的大门慢慢打开,课堂走向非常美好的境界,两首诗向这些孩子开显出更多的意味。
课堂的结尾,我把自己的感觉跟小孩交流:我感觉《元日》是暖的,春风是暖的,太阳是暖的,酒是暖的,大家团聚一起是暖的;《清明》是冷的,淅淅沥沥的雨是冷的,心是冷的;我感觉《元日》是热闹的,《清明》是冷清的;我感觉《元日》是团圆的,《清明》是分离的,天人永隔的。小孩子也许一时并不十分懂,但是这种交流是有必要的。很多好的教学,都在于不止于学生的发现,教师循着学生的发现,领着他们再多走一步,登上一个台阶。这就是教师的作用。
2
还有一处也同样印象深刻,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那是关于对两首诗的对比朗读。
课堂伊始,张老师请学生读两首诗,注意停顿。两个孩子读《元日》,一个是“二二三”节奏,一个是“四三”节奏,一个孩子读《清明》,是“四三”节奏。
课堂尾声,再次对比朗读这两首诗,对《元日》,学生读得轻快高昂,对《清明》,读得低沉缓慢,尤其是配上音乐,感觉读得非常好。通过声音传递出截然不同的情感,那节奏,随着学生的入情入境地读,不明显起来。因为我听到一个男孩子读《元日》中最后一句,分明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是听起来却非常好,很好地传递出元日的快乐喜庆气氛。
前后联系起来看,我忽然想:读古诗,节奏当然重要,可是古诗的节奏是固定不变的吗?
对于七言绝句来说,一般的朗读节奏是“二二三”或者“四三”,这样读出来感觉错落有致,也能传递出诗句的意思。可是在真实的朗读中,常常是“变奏”的。就像这节课中学生的朗读,你跟他们说读出节奏来,他们就“二二三”或者“四三”地停顿;你跟他们说读出感情来,节奏就变了,或者说,“情感的节奏”常常会逃出“二二三”“四三”的束缚,跟着感觉跑了。
这种前后不一的表现,颠覆了我们对于节奏的认知,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打量古诗节奏的教学。所谓读好停顿,读出节奏,其内里的逻辑是,把古诗的内容逻辑和情感逻辑读准确。内容逻辑基本符合“二二三”“四三”的规律,情感逻辑就不一样了。比如,“清明时节雨纷纷”,随着情感逻辑,我们可能会这样读:清明时节/雨/纷/纷,雨的淅淅沥沥缠缠绵绵下个不停,非要这样停顿不能表达;比如“千门万户曈曈日”,随着感情逻辑,我们可能这样读:千门/万户/曈/曈/日,传统节日春节,不是一家的欢庆,而是中国大地千家万户的欢庆,读得太快这种普天同庆的视野就打不开,那新年的太阳,如此崭新和明亮,照得整个世界都暖暖的,亮亮的,一直照到人的心里,非要这样读才能表达出来。
从这个角度说,对于古诗的朗读,初读可能要服从基本的节奏,这样不至于读破句子,随着理解的深入,真正的朗读则要服从情感的节奏,这样的朗读才有生命力。
不管是对诗句的感觉,还是表现性朗读,都是在打开学生感受语言的大门。
文字丨丛智芳
编辑丨邵 帅
一审丨丛智芳
二审丨陈媛媛
三审丨冯振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