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弹筒是一种便携式曲射火炮,通常采用后装式,将弹药从筒口装入,底部有击发装置。当拉动击发装置时,击针会撞击弹药底部的底火,底火点燃发射药,产生高温高压气体。在密闭的筒体内形成强大压力,推动弹丸沿掷弹筒的身管向前运动。由于掷弹筒的身管有一定的角度,弹丸在高压气体的作用下以一定的初速度和仰角射出,沿着抛物线轨迹飞向目标。
奥匈帝国在一战期间发明了最早的掷弹筒,是一种简易的手榴弹抛射器,主要用于延长手榴弹的射程。后来,日本在日俄战争后对能代替人力抛掷榴弹的武器产生兴趣,于1921年设计定型了大正十年式50mm掷弹筒。但因存在射程偏近和成本高的问题,日本又在1929年研制出八九式50mm重型掷弹筒。

抗战期间日军步兵分队大量装备八九式重型掷弹筒及少量十年式掷弹筒和十一年式70mm掷弹筒。在战斗中,日军常利用掷弹筒的轻便性,伴随步兵行动,对中国军队的火力点和暴露的有生力量进行攻击,给中国军队造成很大威胁。
中国在抗日战争期间仿制了日本的掷弹筒,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自己的二十七年式掷弹筒。
1940年下半年开始,八路军军工部组织生产了2500余具50毫米掷弹筒及20多万发炮弹,装备了近30个团,一个战斗班配备1门,有效提高了战斗力。八路军制造的50毫米掷弹筒所用弹药改用迫击炮弹形状的尾翅弹,相比日造无尾翼弹,性能更优。
中国军队使用掷弹筒在近战中对日军进行反击,为取得战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