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古有替父镇守的李三娘,后有独领一军的梁红玉,所谓巾帼不让须眉,在保家卫国的漫漫长路上,涌现出过诸多女英雄,用同样的无畏与热血,诉说着对祖国的爱。

杨玉华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同样出现了这样一位一往无前的勇敢少女,她叫杨玉华。只是很不幸,凭借一腔爱国热情远赴朝鲜战场救助伤员的她,成为了两万多名被俘志愿军中一员,还是唯一被俘的女兵。

那么,被俘入狱的杨玉华,后来怎么样了?

抗美援朝

自二战结束后,国际形势风云突变,美苏开启争霸之路,双方阵营也是摩擦不断。朝鲜在朝鲜半岛的主权问题上与韩国产生了激烈的争端,双方拒不让步。在苏联的默许下,朝鲜一鼓作气,攻进了韩国的大门。

韩国抱头鼠窜,找到美国求助,一副如果带头大哥再不出手,很快韩国就姓朝,世界就姓苏了的模样。于是美国派遣了大量精兵和先进的武器,帮助韩国反攻朝鲜。

美军不顾联合国反对,径直越过三八线,对着朝鲜就是一顿猛烈输出。战况愈来愈激烈,双方的战火逐渐烧到鸭绿江,此后美军甚至多次入侵中国的领空,“误炸”丹东地区。朝鲜势孤力穷,逐渐溃不成兵,于是向中国请求出兵援助,为了保卫国家安全,中国派兵援朝。

炮弹冲向天际,抗美援朝运动就此轰轰烈烈地展开。

在志愿军的背水一战中,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战争是残酷的,永远不可能有赢家,中国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由于此时正是新中国刚成立之初,在军事装备和粮食补给上,与美军是无法抗衡的,因此战后许多朝鲜士兵和人民解放军被美韩军队所俘虏,其中就有两万多名志愿军被俘。

救治伤员

美方违背人道主义,对关押的中朝士兵进行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残酷折磨。

被大众熟知的180师也难逃埋伏,后撤时被敌军包围,混乱中队伍被冲散,全师一万多名士兵,最终只有四千人成功逃脱,剩下的战士多数英勇牺牲,仅有少数被俘虏,其中便包括了杨玉华。

重要的是,在被俘的所有志愿军中,只有杨玉华一位女性。

巾帼不让须眉

杨玉华自小失去双亲,与外婆相依为命。长大后不顾外婆反对,偷偷报名参军,后来成为一名随军护士。

她记得因为战争,家破人亡的痛;记得因为贫困,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所以她立志要成为勇敢的人,为外婆、为百姓撑起一片天。

毛主席

随着毛主席发表“打败美国的任何挑衅”的讲话后,杨玉华作为志愿军,随同卫生队奔赴朝鲜战场。

当时仅有16岁的杨玉华,在战场上丝毫不怯,部队里许多志愿军都对她赞不绝口:“女娃,年龄小,本事可大呢!不光会救人,还不怕炮弹,厉害了不是。”

1951年,杨玉华所在的180师被美军设局包围,志愿军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仍誓死抵抗,最终伤亡惨重。

为了救治受伤的士兵,杨玉华把自己仅有的粮食都分了出去,她为了保证自己有足够的力气救人,在临近的山上挖野菜来吞食,后来因为误食到有毒的野菜导致食物中毒,当即便陷入昏迷。

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被俘虏的志愿军女兵杨玉华,后来怎么样了?|美军|士兵|杨玉华(政治人物)

抗美援朝战场

由于战况紧急,180师在此地不能多停留,于是他们将虚弱的杨玉华抬上担架,转移出危险阵地。但在后撤的过程中,队伍被美军炮火袭击,最后仅剩杨玉华与其他四名志愿军存活了下来。

在美军清点战场时,发现有五名伤员,于是便下令带走。

当时的杨玉华,由于身穿士兵服饰且一头短发,身上又满是脏污,因此一开始美军误认为她是男人,将她带回俘虏营后,勒令她每日与男兵一同进行大量的体力工作。

虽说是女儿身,可是杨玉华吃起苦来,却毫不逊色男人。

后来在检查身体时,她才被女医发现真实性别,在调查过后,美军将杨玉华送往朝鲜女俘收容所,与朝鲜女兵一同关押。

朝鲜军女战俘

美韩两国的士兵对待俘虏是百般凌辱和折磨,许多朝鲜女兵宁死不屈,甚至以死明志,但美军在对方的生命威胁面前仍不为所动,他们更加暴虐,毫无顾忌地欺压被俘女兵。

抽打、辱骂、威胁、恐吓,令人窒息的氛围充斥着整个俘虏营,这是杨玉华第一次进女俘收容所时的感受,她从未见过这种场面。

朝鲜女兵的反抗,得来的只有更惨痛的折磨。

杨玉华在狱中恪守本分,不哭不闹,她始终在等待,等待祖国将她接回去,等待与外婆团聚。她瞒着相依为命的亲人奔赴战场,她不想、也不舍得让这个已过花甲之年的老人,再一次感受失去亲人的痛。

战俘营

可树欲静而风不止,随着中朝捷报频频传来,美韩两军将无处释放的怒气全都撒向被俘虏的士兵。女兵收容所里常常传来凄惨的哭叫声,那样刺耳,那样恐怖。杨玉华在狱中结识的朋友,有几名皆因不堪敌军的凌辱而自尽。

在受尽非人的折磨后,杨玉华几近崩溃,她无数次想要自杀,无数次又扼杀危险的念头:我不能倒下,要让他们看看什么是中国军人,要让外婆等到我。于是她每逢绝望之际便手缝中国五星红旗,以此来鼓励自己。

强大的信念如同绝境中伸出的援手,将数次陷入深渊的杨玉华拽了出来,让她撑过一次又一次的非人折磨。

终于归家

1953年,中朝与美韩签署了停战协议,按照约定要交换战俘。临别之际,杨玉华与朝鲜女兵相拥而泣,纷纷唱起了国歌,她们为自己和祖国感到骄傲。

这个举动激怒了韩军,有一名士兵将催泪弹扔到她们乘坐的车上,杨玉华率先反应过来,情急之下她顾不得其他,俯身赤手拿着催泪弹扔到一旁,等到她的手被炸伤,众人才缓过神来。

结束了两年的俘虏生涯,杨玉华终于重见天日,回到祖国,见到许久不见的外婆。

当时杨玉华回到祖国时,双手还拿着在狱中缝制的国旗,她泪流满面,激动无比。许多媒体对她争相报道,但也有不怀好意的人讥讽她:“显摆什么呀,谁知道是不是在狱中一个样,回来又是一个样。”

杨玉华(右一)回国

杨玉华得知后并没有放在心上,能够回到祖国,回到故乡,她已是心满意足了。

他们不知,幼年失去父母时她没有哭;16岁奔赴前线,遭遇埋伏生死一线时她没有哭;在狱中遭受非人折磨时她没有哭;在数不尽的黑夜里,她抬头望不到光明时也没有哭,唯独见到自己的祖国后,她潸然泪下。

但再微小的火花尚可点燃一片山林,一句流言蜚语,或许足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杨玉华回国后,在一所小学从事教育工作,她的爱人和外婆都在身边,此时的杨玉华幸福无比。

她与爱人是在战俘营中相识相知的,身处异国又前途未卜的境遇下,他们惺惺相惜,很快就产生了感情。丈夫一表人才,擅长音律,在狱中引得无数女子爱慕,但他向杨玉华表明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心意,回国后两人便成了婚。

志愿军卫生员

但无可挑剔的表面,往往隐藏着无人知晓的秘密。

杨玉华在狱中的遭遇本就让爱人心有不满,再加上街坊间时时传来的恶意揣测,这个心胸狭窄的男人逐渐感到厌恶,他发了疯似地在家暴揍妻子,在外与其他女人来往,似乎这样,他才觉得这场婚姻没那么不公。

这让杨玉华感到十分委屈,但为了年幼的孩子,她也只能忍气吞声,因为她太明白失去父亲和母亲的滋味,只求丈夫看在孩子和往日情分上,浪子回头。

只可惜她的期盼终究落了空,丈夫毫无悔意,后来甚至因为与多名女子有不正当往来而被送去劳改,彻底失望的杨玉华这才结束了这段不幸的婚姻关系。

抢救伤员

不过,大概命运还是眷顾这位受尽苦楚的坚强女子的,本想着独自一人抚养孩子长大的杨玉华,遇到了自己的第二任丈夫。对方清楚地了解杨玉华所有的事情,内心对这个坚强勇敢的女人很是心疼,一直关心她、鼓励她,努力地让杨玉华做回自己。

两人顺理成章地走入了婚姻的殿堂,携手走完了后半辈子。

结语:

身为后勤人员的杨玉华,本来可以避免被俘的命运。可是这位勇敢的少女,无畏地跟着部队一路前行,最后因分出口粮救助伤员,误食野菜中毒而倒在了战场,被敌人俘虏,遭受了两年多的折磨。在她幸运归乡后,等待自己的却并非安稳的生活,而是不怀好意的揣测,以及爱人的仇视。

志愿军女兵

流言如刀,亦可伤人。身为从敌人魔爪下幸存的女兵,杨玉华依旧逃脱不了各种流言的袭击,更遑论那些被流言包围的普通人。虽然人人都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这并非肆意用言语伤害他人的理由。尤其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网络时代,我们更需要谨言慎行,勿要让自己的言论,成为那压垮他人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