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38年的盛夏,重庆的长江边像个超大型的蒸笼,热得可以煎鸡蛋。卢作孚站在轮船的甲板上,面对着乌泱泱的人群,他的眼神里仿佛能看到每个人脑袋上冒出的问号:“我们能安全到达吗?”

“大家别担心,”卢作孚大声地对着人群喊。

不远处,一位老太太紧张地握着随身携带的鸡,“希望这艘船真的能把我们安全送到内陆。我家小花可不能没有妈。”

卢作孚走过去拍了拍老太太的肩膀,“放心吧,阿婆,不只是小花,连您手里的鸡我都保证安全。”

码头上的气氛虽然紧张,但卢作孚总能找到方法让人们笑一笑,这大概是他除了开船之外的特殊技能。

随着船只启动,卢作孚站在甲板上,望着那些略显宽慰却仍忧心忡忡的脸,他突然说:“知道吗,我原来想开飞机的,但我怕高。所以我选了水路,至少我们不会掉下去。”

旁边一个小男孩听了这话,眼睛一亮:“那船长,你会不会游泳呢?”

卢作孚笑着摇头:“我不会,但我知道这船怎么开得比鱼还快,我们会没事的。”

02

当蒋介石决定把重庆打造成抗战大后方时,整个武汉的情况就有点像是末班车的火车站,大家都想挤上那最后一班列车。

“听说了吗,蒋委员长决定我们得往重庆跑了。”一个军官对另一个说。

“是啊,听说重庆的山更多,我们可以玩’捉迷藏’。”另一个军官回答,试图在紧张中找点乐子。

然而,日本人并不打算让这场大迁移轻松进行。他们像觉得参加了一个’炸毁一切’的比赛,目标直指武汉的战略物资。

“我们得快点行动,”一个物资管理员焦急地说,“要不然,日本人可能以为这些铁轨是他们的私家路,非得把炸弹都邮寄过来。”

就在日军的炸弹像下饺子一样频繁落下的时候,蒋介石还在电话里安慰武汉的指挥官:“别太担心,我知道日军的飞机多,但咱们的隐蔽技能也是一流的。就当是在做大规模的’躲猫猫’。”

就这样,在轰炸和焦急中,武汉的大撤退正式上演。

03

卢作孚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大概心里的感觉就像是被要求用吸管吸走长江的水一样——“这不是开玩笑吗?”他自言自语地摇头。

但作为一个硬核的爱国人士,卢作孚也不是那种轻易说放弃的人。他召集团队开会。

“好吧。”卢作孚说,“我们有一个’小’目标,40天内要把十万吨物资从宜昌搬到重庆。听起来是不是像在说梦话?”

然而,笑归笑,卢作孚知道这是场硬仗。他开始详细计划,每一艘船的装载量、每次航行的时间、每个环节的风险管理。

救150万人的民族英雄,在建国后生活低调,毛主席称不能忘记他

卢作孚说:“诸位,请看,接下来的表演叫做’怎样在敌人眼皮底下玩失踪’。”

当他第一次向团队介绍这个计划时,有人疑惑地问:“卢总,这不是自找麻烦吗?换来换去的。”

卢作孚笑着解释:“你们想啊,这就像跑接力,如果让一个人从头跑到尾,他不累死才怪。我们这样搞,虽然看起来像是在玩’货物传递游戏’,但其实是在赛时间。”

“那这不是要累死我们?”另一个员工半开玩笑地说。

卢作孚不失幽默地回应:“比起被日军炸死,我觉得累点算小事,至少还能多活动活动筋骨。”

转运开始后,一切按照卢作孚的妙计进行。大船、小船、中船,各司其职,忙而不乱。卢作孚亲自监督码头,见到每一队船员他都鼓励说:“同志们,我们这是在玩大富翁,每运一趟,就相当于过了一关!”

夜深人静时,卢作孚还在码头上巡视,他对身边的助手说:“你看,这长江夜里也不寂寞,有这么多船只陪着。”

就这样,在卢作孚的巧妙安排和幽默调剂下,紧张而艰巨的转运工作竟也能添几分轻松和乐趣。每天都有大量物资像接力棒一样,通过各个“接力点”,朝着重庆前进。

04

可在那个火热的年代,中国的内河变成了一个大得不得了的烤箱,而那些船只,可不就成了烤箱里的烤鸡。那些船只,天天被炸得像是跳水队,一个接一个往水里扎。

1938年11月,这不,“民俗”号在巫山就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战争大片。日机来得猛,炸弹下得急,好似这帮飞行员有多久没见过地面似的,一个个急得要命。

整整一小时的轰炸,这“民俗”号也只好告别江水,沉到了江底。

接下来的岁月里,这种悲剧一次次上演,每次都让人心疼。卢作孚的儿子后来回忆,这段时间里,他家的船像是定时炸弹,一个接一个地报销。这民生公司,真是够倒霉的,船被炸沉的沉,被炸伤的伤,工作人员牺牲的牺牲,伤残的伤残。

05

那个时候的情况啊,真是苦中作乐。卢作孚这老兄,在日本人的炸弹雨中,突然间来了个激情澎湃的演讲,大概是:“我们这不是搞运输的,老兄,我们这是打仗的!前线冲锋的那种,跟敌人拼命的那种!”你瞧,这话一出,那帮船员们不得了,一个个像是吃了兴奋剂,血都沸腾了。

而且你得知道,卢作孚这时候还做了件疯狂的事,就是不涨价。这时候谁不涨价啊?他可不,还降了价。别的船公司是300到400块一吨,他这才收30到37块,好比超市大减价,几乎是白菜价。

有些人就不理解了,跑来问他:“都这么危险了,你说你这是图什么?” 卢作孚就笑着回答:“兄弟啊,越乱世当道,可不能让乱世失了良心啊。”

而对于那些穷苦的难民和小屁孩,他直接免费带,还不时地来一碗热腾腾的担担面。你说,这年头,哪有这么大方的?简直就是在硝烟中的活雷锋。

这么一来,大家更是跟着他铁了心。

06

后来,他们把工厂一块块拆了,再在重庆那边,像拼乐高一样重新组装。然后这些工厂一开工,各种弹药、武器往出生。卢作孚这时候在想:“看我干嘛?我这不就是个企业家嘛。哦,对,还得是个有点良心的企业家。”

在今天这个时代,看到这些,你不得不佩服,卢作孚那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他那一套,到现在看来,依旧是创业精神的典范。故事里他可能会这么说:“赚钱?那是必须的。但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能顶上一把,那才是真本事。”

所以啊,下次有人问你什么是企业家精神,你就告诉他:那就是卢作孚,一个在炸弹雨中也不忘计算成本,同时敢于担当,能把工厂搬家的狠角色。这种人,难得一见,但绝对值得我们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