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古而明今

明今可追远

汉朝刘安组织人写《淮南子》的时候,曾讲过这样一句话,叫“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在今天这句话怎么解释也有一些争议,但联系上下文我们能知道,《淮南子》这本书是以道家的叙事模式来讲道理。道家一大主张是弃圣绝智,那么我们就能理解《淮南子》为什么说仓颉造字鬼夜哭了。这本书以道家的立场阐述,文字是有危害的。

那实际上,刘安是统治阶层的一员,他主张弃圣绝智绝非是因为信奉了道家思想。其实刘安是黄老思想的拥趸,黄老思想是借用道家叙事讲法家的故事,所以本质上讲黄老思想主张的弃圣绝智,就是法家主张的愚民。

所以在秦以来的帝制时代,皇帝们最严加防范的就是两类人,一类是儒,也就是知识分子。一类是侠,也就是社团大哥。韩非解释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其实韩非最想说的就是知识分子因为懂得多,所以能意识到王法的不合理,或者能用王法对抗酷吏执法。所以历史上那些民间灾难,往往不是百姓不守法造成的,而是官吏不守法造成的。假设百姓弃圣绝智,那么官吏自然可以为所欲为。

侠对应的是社团,社团这种民间力量让皇帝感到不舒服的点并不是社团具有武装力量,其实我们看看司马迁写的《游侠列传》就能发现,别管是江湖上的大侠还是巨侠,那点所谓的武装力量跟朝廷是没法比的。那感觉就像做到洪兴龙头的靓坤,在基层警察湾仔枪神面前也是一枪被爆头的结果。皇帝不爽的点在于社团给了底层百姓另一种选择。假设一个百姓不愿意受王法的压迫,还可以进入社团。而社团这种民间力量,与商鞅要把社会原子化的愿望是相悖的。只有削弱民间的自救力量,百姓才能自认为可以且只能依靠伟大皇帝。

不过在实操中,侠好解决,我们能看到汉武帝一道旨意就把那些闻名天下的巨侠们给收拾了。最不好解决的是儒,毕竟侠在社会上,儒在人们脑子里,这就不好办了。虽然两千年来,皇帝无论是搞焚书坑儒,还是搞外儒内法。无论是搞征辟察举,还是搞科举八股。虽然大有成效,但也不能完全消灭有思想的知识分子。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文字的力量,以及文字所组成书籍的力量。文字是皇帝不可控的东西,所以自秦到清的历史,也是一部皇帝和文字斗争的历史。当皇帝无法控制一些书的时候,就只能禁掉这本书。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聊聊那些被皇帝们禁毁的书。

我们先从秦汉时期说起。

说到禁书,我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金瓶梅》、《肉蒲团》等香艳禁书。但实际上,这里禁书在皇上眼中的危害等级并不算特别高。对于皇帝来说,要毁禁的第一类书,是思想类的书籍。

这个也好理解,皇帝嘛,只需要“韭菜”和“工具”,并不需要人。人和工具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思想。所以,第一批禁书就来了。那就是商鞅变法期间,在秦国禁了《诗经》和《尚书》。

为啥禁了这俩呢?因为当时民间有复古思潮,这种复古思潮可以理解为原始版文艺复兴(Renaissance)。而这个要复的古,就是所谓圣人治国时代。《尚书》中高度赞扬了以民为本的圣君,批判了以君为本的暴君。而《诗经》除了这部分内容外,还记录了大量平民的自由生活。这些对于君王的统治是不利的,因为读《尚书》难免对君王有所批判,而读《诗经》会对君王讽刺,或者是对美好生活产生向往。以上都不利于百姓成为君王的工具,因此必须烧掉。

到了秦朝,帝国疆域更大,秦始皇开展了规模更大的焚书运动,六国史书典籍和诸子百家之书都要被列为禁书而烧掉。尤其是秦朝颁布了《挟书律》,规定敢谈论禁书都要被判处弃市①。《挟书律》一直到汉惠帝时期才废除,诸子经典才有了一定的恢复。

但这不代表汉朝就没有禁书,汉朝最著名的禁书就是家喻户晓的《史记》。其实太史公写成《史记》之后并没有公开发表,毕竟汉武帝那个脾气性格和明事理的程度在那摆着呢,万一他看到了《史记》,估计太史公就会被灭门了。一直到汉宣帝时代,太史公的外孙杨恽才公开发表了《史记》。但后来杨恽被腰斩,《史记》一直处于禁书的状态。《史记》并没有被销毁,而是存档于皇家内院,连王公大臣都不许阅读。汉成帝时,东平王刘宇来朝,甚至要专门上书求皇上赐一套《史记》看看。②

东汉时期,班固作为史学世家之子,是看过《史记》的。不仅如此,他写《汉书》的时候,也是仿照司马迁写私史。这个事情后来被人举报了,汉明帝以为班固就是另一个司马迁,于是将班固下狱。后来经过审查,发现《汉书》主要是颂扬汉朝,因此汉明帝不光把班固释放,还对其进行资助。由此可见,皇帝们还真小心眼,对未经审查的史书是有恐惧的,深层原因当然还是不自信。

我估计汉明帝也没能力亲自读完《汉书》并审核其内容,也不太相信有关部门的审查。所以汉明帝也不止一次跟班固探讨《史记》,探讨内容主要是看班固对司马迁的态度。最终班固表达了对司马迁的不满,汉明帝也最终定案司马迁的品德都不如司马相如。也正是因为班固的配合态度,避免了《汉书》也成为禁书。

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大概记得一个桥段,王司徒巧施连环计之后董卓殒命。而满朝文武中,只有受过董卓恩惠的蔡邕去吊唁董卓。王允因此要杀蔡邕,蔡邕请求改为膑刑,自己要完成后汉的史书。结果王允就说当年汉武帝不杀司马迁,导致司马迁写的“谤书”遗毒至今。因此王允还是杀了蔡邕。

【禁书传】一、秦汉时期让皇帝咬牙切齿的禁书

历史上没有连环计,但有王允杀蔡邕这段。这也侧面说明,《史记》在东汉末年依然是政治不正确的书籍。③而蔡邕所写的汉史手稿,自然也被列为禁书销毁。

哪怕汉朝灭亡了,《史记》的禁书地位也没有改变。魏明帝看过《史记》之后就非常生气,说司马迁写了汉武帝那么多不堪,分明是受了宫刑之后而进行的报复。而当时曹魏的学术权威王肃则认为,不是司马迁报复汉武帝,是汉武帝看了《史记》后报复司马迁才毁掉了《孝景本纪》和《孝武本纪》。④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史记》跟司马迁原版是有一定出入的。一直到隋朝,《史记》才被列为正史之首。

所以后来史学家们就形成了惯例,坚决不修本朝史书,只敢写前朝历史。未来到了南朝,又开始了官修史书的惯例。

回顾秦汉时期的禁书史,主要是两种情况。一种是统治者想要对人民进行思想控制而禁书,一种是因为皇帝做了亏心事而禁当代史。下一次,我再来聊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禁书,也很有时代特色。

参考资料

①弃市指的是在闹市口杀掉犯人示众,《礼记》记载:刑人于市,与众弃之。

②《汉书·宣元六王传》:成帝时,东平王宇来朝,上书求 《太史公书》。

③《后汉书·蔡邕列传》:王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戎马在郊,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后令吾徒并受谤议。”邕遂死狱中。

④《三国志·魏书·王肃传》,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对曰:“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刘向、扬雄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于史迁也。”

与君共勉

君子能修其道

纲而纪之

理而统之

而不能为容

头条号笑谈中              

   微 博|学历史的孔令堃

 B站|孔老师读书会

抖音|孔老师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