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登紫金山的登山道有上百条之多,常走的道路为“六大官道”,其中相对偏远,游人稀少的登山线路是从马群东或五棵松附近出发,沿登山道经东马腰、中马腰后到达山顶。
或许是这条登山路线的道路稍许平缓,行人车辆较少,安静安全的缘故,都说是比较适合年长的人行走或者晨练,其实,相较于其他几条登山“官道”而言,这却是一条最“文艺”、最“沧桑”的登山路线。
登山道从陵东路东入口出发,至景区东门,经“范鸿仙墓”、东马腰、中马腰,到达山顶头陀岭景区,全程大约六、七公里左右。
根据有关资料中提供的数据,自“范鸿仙墓”,经东马腰、永慕庐、中马腰至山顶,这段全程盘山道路且无台阶式的登山道,全长4750米,平均坡度为3.5º,“范鸿仙墓”的起点海拔高度为89米。
至景区东门,可以从环陵路的陵东路口(马群东),或者是五棵松附近前往。
五棵松附近入口:乘坐公共交通至中山门大街上的“五棵松”公交站,沿中山门大街北侧向西行走,大约150米左右,可以看见道路北侧有一条小路,路旁的树林中竖立着“范鸿仙墓”的文物保护石碑和“总理陵园界石”碑,从此处前往,便可到达景区的东门。
沿路向北前行,穿过高架桥洞,便是“紫金山东路”,道路的西侧为“五棵松水库”,湖水清澈,波光粼粼;东侧的山坡上有“环紫金山绿道”,蜿蜒起伏,绿荫遮蔽。向北行走大约七八百米左右,抵达景区东门前的广场。
陵东路(马群东)入口:乘坐公共交通至环陵路上的“陶家营”公交站,沿路向北行走四、五百米左右至环陵路与紫金山东路的交汇处,交汇处前矗立着一块巨石,上面镌刻着“钟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灵谷寺中山陵明孝陵景区”。
转向紫金山东路,道路一侧的山坡上依旧是“绿道”,沿路向西南方向行走大约一千三四百米左右,转过十来个弯道之后,抵达景区东门前的广场。
这一段长约千米的林荫道,两侧树木繁茂,道路蜿蜒曲折,且都不是大弯,被人们称之为紫金山的“最美弯道”,尤其是中间一段,从南(坡上)向北(坡下)望去,景色的确非常美,此时如果有车辆或者骑行者经过,更是增加了动感。道路的边上,几乎每天都聚集着许多“摄影家”们,在这里捕捉“美”的瞬间。
景区东门前的一片空地,是“范鸿仙墓广场”。广场的北侧竖立着一座牌坊,牌坊上镌刻有“烈士范鸿仙墓道”字样,在牌坊下方有一条石阶路,进去大约200米左右便是“范鸿仙墓”。牌坊的一旁,还有着文物保护石碑和“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的标牌。
“范鸿仙墓”,2002年10月22日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2012年10月列入“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名录,编号2012110。标牌上记录的内容为,“范鸿仙墓,原墓规模很大,有牌坊、墓道、祭堂、碑亭等,抗战中被毁。其后,在原址重建。文革中毁坏。1972年重建,将其夫人李真如的遗骨由汤山坟头移来合葬。墓碑上刻’范鸿仙先生之墓’七个大字。”
虽然墓为重建,依然有墓道、亭阁以及石碑,墓道的一侧筑有四角飞檐石亭一座,上有“范鸿仙烈士纪念亭”字样,亭柱上有一副楹联,“懋著奇勋光史乘,长留浩气在人寰”,此联出自冯玉祥先生当年所题挽联中的两句,原联为“为民救命,为国尽忠,溯毕生经武整军,懋著奇勋光史乘;此头可断,此志不屈,痛先烈成仁取义,长留浩气在人寰。”
墓道旁有着“范鸿仙烈士简介”的说明牌,说明牌上的内容为,“辛亥革命烈士范鸿仙(1882-1914),同盟会员,早期和于右任主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三报,揭露满清王朝的腐朽与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孙中山先生称赞他’一支笔胜十万师’。范鸿仙后任铁血军总司令,参与二次革命的武装斗争,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被誉为’光复南京第一功臣’。1914年被袁世凯派人谋杀于上海革命党人机关部。1935年,国民政府追赠范鸿仙陆军上将衔,1936年2月隆重国葬于钟山南麓。范鸿仙夫人李真如也是同盟会员,合葬于此。”
墓道旁还竖立有一块石碑,上面镌刻有“范烈士鸿仙先生行状”。其中云,“范光启,字鸿仙,别署孤鸿,安徽合肥人也。少好学,以文章博雅称于乡里。家贫,躬执勤苦,而笃学不倦。遂研精书传,知名学校,大为海内鸿儒所推敬焉……”,《范烈士鸿仙先生行状》为刘文典先生(1889年至1958年)撰写。
范鸿仙(1882年至1914年),名光启,字鸿仙,安徽合肥人。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之后协助于右任等人在上海创办刊物。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去皖北招募民军5000人成立铁血军,并出任总司令职。1913年,积极响应孙中山发动武装讨袁的“二次革命”,失败后,避居日本,继续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1914年2月,受孙中山的派遣返回上海,以图攻打上海制造局。1914年9月20日,上海镇守使郑汝成派人将范鸿仙杀害。
范鸿仙遇害后,其家属将遗体入殓,暂厝于上海。1929年9月,国民党中央决定将暂厝于上海的范鸿仙灵柩移葬于南京中山陵园内。1935年,范鸿仙被追赠陆军上将。1936年2月18日,在第一公园烈士祠内举行范鸿仙的公祭仪式,2月19日国民政府为范鸿仙烈士举行了国葬,将范鸿仙的灵柩安放于墓穴中,随后举行安葬典礼。
范鸿仙墓,由牌坊、碑亭、祭堂、石阶和墓茔组成,其中祭堂在抗日战争中被毁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范鸿仙墓再次遭到破坏。1972年,当地政府着手修复范鸿仙墓,并将范鸿仙夫人李真如的遗骨从汤山迁此,与范鸿仙合葬,修复工程1973年5月竣工。
修复后的范鸿仙烈士墓,有用水泥砌筑的墓台,长近20米,宽10米。墓台上竖有石碑,碑文为“辛亥革命烈士范鸿仙先生之墓”“夫人李真如一九七三年合葬于此”,碑阴为刘文典撰写的《范烈士鸿仙先生行状》。墓碑后高大的墓茔,由一米高的墓墙围护,上面用水泥砌筑的墓包呈半球形。1990年后,当地政府再次对范鸿仙墓地进行修葺;2008年,为范鸿仙墓更换了新墓碑,增添了花岗岩石供桌等。
“范鸿仙墓广场”的西侧,便是景区东门入口,入口旁的“紫金山登山路线示意图”上标出的这条登山路线为“内环路东入口(马群北)——范鸿仙墓——东马腰——中马腰——山顶”。
进入东门,路边竖立着提示牌提醒着人们,此处乃“野猪出没区域,夜晚请勿登山”,同时也有山道上禁止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通行的交通禁令标志。
山道两侧绿树成荫,缓缓的坡道,只需信步前行,似乎没有爬山的感觉。抬头望去,碧蓝的天空和苍翠的树木;放眼看去,不尽的山道蜿蜒向前;伫立静思,时有时无的鸟鸣和风声。路上游人稀少,虽然禁止车辆通行,但偶尔也会看见骑行爱好者“全副武装”骑着自行车飞驰而去……

行走大约一千三四百米左右,是一个岔路口,向西南方向大约900米左右,可至灵谷寺景区;而继续向北,则是前往山顶的方向。
继续向山顶方向前行,大约行走百米左右,便是“拥翠亭”。
拥翠亭,六柱环立,飞檐翘角,古色古香,立于绿树丛中,夏日里四周浓荫蔽日,凉风习习,实属登山途中极佳的休憩之地。亭阁的上方有“拥翠亭”三字,正面的亭柱上,刻有一副对联,“鳌足立四极,钟山盘一龙”。在亭阁的一侧,有着一块石碑,“一九九五年文物处撰文书写立石”,其内容为,“拥翠亭位于紫金山东马腰拐弯处灵谷塔后青年路尽头,此亭乃新建。一座六角形石亭,柱上悬有楹联,古色古香,伫立亭内,灵谷寺公园万株桂香阵阵飘来,令人心旷神怡。相传明太祖与臣僚曾在此游览,他命儒臣以钟山龙蟠为题赋诗,有邓伯言者,其诗颇受朝臣宋潜溪赏识,推荐于朝。明太祖为试其才,令其作诗,邓伯言不假思索,一气呵成。诗中有’鳌足立四极,钟山盘一龙’句,皆颂扬之辞。太祖阅之,高兴得拍案而起,邓伯言却嚇得昏死于丹墀之上。扶出宫殿后,方始苏醒。次日授翰林称号。亭之两侧镌刻的对联即邓伯言诗句。”
“鳌足立四极,钟山盘一龙”,出自明代邓伯言《钟山晓寒》一诗。邓伯言,邓雅,新淦(今江西新干)人。元明之际,以能诗鸣东南。明初征入京,不受官,得归,著有《玉笥集》九卷。
明代吕毖撰《明朝小史》卷二中“拍案诵诗”记载,“新淦有诗人邓伯言,宋潜溪见其《咏玉笥山》诗一联云:’洞天明月一双鹤,涧水碧桃千树花。’乃以诗人荐之。廷试《钟山晓寒》诗,太祖爱其中二句,曰:’鳌足立四极,钟山蟠一龙’,不觉御手拍案诵之。伯言俯伏墀下,误疑上触天怒,遂惊死。扶出东华门,始甦。次日,遂授翰林。”
至于“明太祖与臣僚曾在此游览”,史籍中亦有记载。《明史》中云,“帝尝登钟山,以宁与朱升、泰裕伯等扈从拥翠亭,给笔札赋诗(张以宁传)”;“与张以宁等扈从,登钟山拥翠亭,给笔扎赋诗,甚见宠待。”等。
明太祖“登钟山拥翠亭”,邓伯言“廷试《钟山晓寒》诗”,两则史籍中均有记载,合二为一,便是今日“拥翠亭”的故事了。至于明代时期的“拥翠亭”位在何处,那就不得而知了。
由景区东门至东马腰及拥翠亭,基本上是朝北偏西方向行走,经过拥翠亭之后,则转向西继续前行。
从拥翠亭至紫金山中马腰,这一段登山道的北侧称之为“大龙窝保育区”,此区域缺少阳光,山体陡峭,阴湿路滑,树木与山石混合,属于经常发生山石滚落、山体滑坡、山体崩塌的地质灾害高发区域。
西行的登山道与先前那段路的路面有所不同,路面是由青石铺砌而成。道边山坡的丛林中,竖立有一块石碑,上有“盘龙路”三个大字,此段登山道为“临汾旅修建”,中山陵园管理处在此立碑说明。
登山道的两侧依旧是绿树成荫,缓缓的坡道,只需信步前行,时而会感觉到道路的坡度。路上依旧是游人稀少,偶尔有飞驰而过“自行车赛手”们,登山道的坡度似乎并没有使他们放慢骑行的速度……
登山道一侧的山坡上,到处可以看见大大小小的石块,不知道这是人们在修路时随意堆放的,还是山中的原本的山石呢?
大约行走一千六七百米左右,山道的一侧又有一座六角石亭,亭阁内有水井,即为“应潮井”。四周绿树遮蔽,修篁掩映,一座六角挑出的石亭,镌刻“井亭”二字于亭额,亭柱上书有一副楹联,“山色随季候多变幻,井水与江潮共盈缩”。亭中的井,井口已经被铁网封住,井壁上依稀可见有“应潮井”三个大字。
应潮井,2014年6月24日列入“南京市玄武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在井亭的一侧,有着不可移动文物碑和说明牌,其内容为,“梁朝石兴于公元535年在紫金山北高峰建造佛殿,在其殿后掘一井,据《六朝事迹编类》记载,此井泉水与江水涨落相应,故名应潮井。1993年中山陵园管理处发现此井后,借此典故,建一亭于其上,供游人休憩。”
据说应潮井的水质纯净甘冽,也是南京海拔最高的井。《钟山志》中记载,“应潮井位于紫金山小茅峰东侧半山坡。为梁朝石兴于公元535年在北高峰造佛殿,在殿后所掘之井。1993年夏,中山陵园管理处在开发钟山山顶旅游线路时发现此井,建一座六角亭于其上,供游人在观赏峰峦景色之时在此小憩品茗。”
宋代周应合撰《景定建康志》中记载,“应潮井,在蒋山头陀寺山顶第一峰佛殿后(旧志)。事迹:《蒋山塔记》云:’梁大同元年,后阁舍人石兴造山峰佛殿,殿后有一井,其泉与江潮盈缩增减相应。’段成式《酉阳杂俎》云:’蒋山有应潮井,在半山之间,俗传云:与江潮相应。尝有破船朽板自井中出。贞观中,有牧儿汲水,得杉板,长尺余,上有朱漆字曰:「吴赤乌二年,豫章王子骏之船。」’石迈《古迹编》曰:’应潮井,蒋山之顶,古头陀寺之后,其井与江潮相通,盈缩往来常应之,时于井间得芦根断帆之属。’杨虞部诗:’碧甃时时减复增,山头海面密相应。古来泉脉谁之凿?潮生潮落不暂澄。’马野亭诗:’俯看沧海仰看山,相去分明霄壤间。有井无冬亦无夏,与潮俱往又俱还。想应透彻深无底,怪得浮沉转似环。不用浙江亭上望,请君来此一凭栏。’”
宋代张敦颐撰《六朝事迹编类》中记载,“普济寺,梁头陀寺也。《建康实录》:梁武帝大同元年置头陀寺记舍人石兴造寺。在蒋山顶第一峰,后移置山下。本朝治平中,改赐今额。殿后有应潮井,其水与江潮相应。又有梁昭明太子读书台,在其西,即普通元年所置大爱敬寺基也。”
明代葛寅亮撰《金陵梵刹志》中记载,“应潮井,山半古定林寺前。盈缩与江潮相应。唐贞观中,有牧儿汲此井,得杉板,长尺余,上有朱漆字曰:’吴赤乌二年,豫章王子骏之船’。”
明代顾炎武撰《肇域志》中记载,“东山巅有定心石。山之半有井,与江潮盈缩,曰应潮井。”
贞观年号始于627年,吴赤乌二年为239年,相距将近400年,若是井中真的出现异地异时古物,可见井与江相通并非妄言。
头陀寺,在蒋山(紫金山)北高峰头陀岩前。《建康实录》卷十七中记载,大同元年(535年),“置头陀寺,东北去县二十二里(案,《寺记》:舍人石兴造,其寺在蒋山顶第一峰。殿后有泉井,与江、淮水通,随潮水增减,非常灵异,累世仍旧)。”寺后有头陀岩,可容数十人。后来此寺迁徙至钟山之下。宋代治平年间(1064年至1067年),改赐寺额为普济寺。移徙之后普济寺的具体位置,史籍中未记载。明代《金陵梵刹志》称,明代郭城麒麟门外有古寺名为普济寺,属小刹。其中云,“普济寺,在郭城东麒麟门外,东城。西去所领广惠院五里,朝阳门三十里。按《金陵新志》载:《实录》:梁头陀寺,在今蒋山顶。后徙置山下。治平中,改额普济寺。今寺亦名普济,麒麟门又近蒋山之下,为古普济寺未可知。附此俟考。”
继续前行,大约行走200米左右,在登山道的南侧,便是永慕庐和议政亭。
登山道一侧,右侧前往“孙中山纪念馆”和“灵谷寺景区”的道路指示牌,路边的丛林中,竖立有“中山陵附属建筑永慕庐”的文物保护碑,2006年6月10日,“永慕庐”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永慕庐,距离登山道南侧大约百米左右,丛林之中有着石阶步道,先看见的位于路边的“议政亭”。
议政亭前,有1995年8月中山陵园文物处撰文书写立石的说明石碑,其内容为,“议政亭,系当年孙科为父守灵时,在此议论时政、处理公务的所在。原亭已毁于抗日战争时期,仅存八角形基座。中山陵园管理处于1993年夏秋,按原样复建。该亭造型新颖奇特,亭顶系双层圆盘形,有十二根梁椽支架向外伸展,其图形颇似中国国民党党徽。”议政亭为水泥构筑,八角形通天式双层框架,中立石桌,四周树木繁茂。登亭远眺,可欣赏紫金山郁郁葱葱的景色。
永慕庐,在议政亭西南侧大约百米处,沿着石阶步道向西前行。
永慕庐门前的墙壁上,悬挂有2012年10月“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的标牌,其内容为,“中山陵附属建筑(永慕庐),该建筑1929年春为孙中山家属守灵而建,陈均沛设计,新金记康号承建。永慕庐为石砌庭院,采用东方式造型,建筑古朴典雅,风景清幽。谭延闿书’永慕庐’。原建筑抗战时被毁,1993年中山陵园管理局按原貌重建。”
永慕庐,位于紫金山第二峰海拔300多米的小茅山之顶,内设客厅一间,卧室四间,旁设厨房及附属用房四所,房以廊与厅相连,总面积200多平方米,四周砌以石墙,门楣上嵌有花岗岩石额一方,上刻谭延闿所书“永慕庐”三字。房屋之外,布置花圃。抗战期间原建筑被毁,残垣断壁,仅存石额一方。
沿着登山道,继续前行。
大约行进约两百米左右,在登山道两侧的树林前,竖有“钟山古茶园”的说明牌。其内容为,“钟山古茶园,钟山曾生长一种野生茶树,南朝时钟山开善寺的僧人常去山中采摘制茶。自南朝以来,历代僧人从采野茶到种茶、制茶,茶树得以生长。这种茶因产于钟山云雾缭绕处,所以称之为钟山云雾茶。民国时期张通之《白门食谱》载:’钟山,即紫金山。山中产茶曰云雾,今不易得。闻昔人以此茶,取山中一勺泉之水,拾山上之松毯,煮而食之,舌本生津,任何茶不能及也。’”
“钟山云雾茶”产于钟山白云寺附近,那里人迹罕至,常年云雾缭绕。清代采蘅子撰《虫鸣漫录》卷二中曾记载,“钟山之巅产茶,恒在云雾中,其境亦人迹罕至处,山有白云寺。春日采茶,僧必于云雾朦胧时摘取,则叶于盏内,自分三层,氤氲起云雾之状。若日出雾散时,采之则否,故每年所得甚少。虽有力者求之,亦不可得。有士人在寺,读书年余,与僧交最厚,濒行,僧赠一小包,士心轻之,抵家掷诸架上。复有显者觅此茶入贡,百计不能得。士人忆及僧所赠者,取视色香未变,试献之。显者喜,酬以二千金,方知此物之足贵也。”只是眼前这“钟山古茶园”树木凌乱,杂草丛生,并无“茶园”之景色。
据说白云寺产茶大致在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1796年至1861年)年间。1907年,清政府两江总督在钟山南麓的霹雳沟(今梅花谷附近),设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茶业改良研究机构“江南植茶公所”,并在灵谷寺附近开建新式茶园;1925年,总理陵园管委会在紫金山东沟开拓茶园50多亩,灵谷寺、梅花山、小红山官邸一带种植了茶园,1933年时,紫金山周围建有茶园将近300多亩,抗日战争期间,茶园遭受到严重破坏。
继续前行,道路的一侧竖立着指示牌,不远处便是“万福寺遗址(名僧塔林)”。
登山道的南侧,有万福寺的遗址,而“名僧塔林”则分别位于登山道的南侧和北侧。
万福寺遗址前,竖立有文物保护石碑及说明牌。“万福寺遗址(名僧塔林)”,2012年3月20日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说明牌上的内容为,“万福寺遗址。万福寺建于清代,寺院旁边辟有名僧塔林。民国时期,万福寺曾作为孙中山奉安纪念馆。抗战期间,万福寺被毁,遗址至今尚存。1993年,中山陵园管理处将遗址附近散落的四座名僧石塔整修复原。”
在登山道北侧的塔林前,有1995年8月中山陵园文物处撰文书写立石的石碑,其内容为,“名僧塔林。塔林位于紫金山小茅峰原万福寺旁,现有四座石塔,分别是万福寺始祖端如方公,十三世宝霞熙公,十四世海谷基公,十五世让世之老和尚的坟茔(梵语称塔婆)。他们生前潜心修行,生活简朴,乐善好施,深受门人弟子的崇敬。万福寺民国时曾作为孙中山奉安纪念馆,陈列各方赠献的礼品,抗战时被炮火摧毁,名僧石塔散落林间,中山陵园管理处于1993年7月将石塔整修复原,供登山游览观瞻。”
万福寺,位于钟山小茅峰南,永慕庐的西北侧,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万福寺原建有三茅殿、观音殿、吴帝殿及山门,现仅存少量原建筑的残垣断壁。在万福寺遗址的西侧,还存有四座寺塔。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万福寺曾经重新修缮,改作为孙中山奉安纪念馆,陈列各方献赠的礼品。抗日战争期间,奉安纪念馆被毁。1993年中山陵园文管部门将散落的石塔构件收集复原,修复“名僧塔林”,并筑石板路于石塔之间。
已经修复的路南侧的三座石塔,分别为万福寺始祖端如方公、十四世海谷基公、十五世让之然介老和尚,路北侧的一座石塔,为十三世宝霞熙公。其中,始祖石塔为清代嘉庆24年(1819年)所立,其余三塔均立于清末民初,让之然公的“善僧塔”最为完整精美。
万福寺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经重新修缮,改作为“孙中山奉安纪念馆”,至于为何要进行修缮,或许是因为其位置临近永慕庐,但当时的报刊上却有着另外一种说法。
民国18年(1929年)4月7日《小日报》第二版上刊有“孙陵旁之万福寺”一文,其中云,“总理陵墓,业将完全竣功,规模宏大,令人肃然生敬。惟紫金山顶,有僧寺一所,俗称小茅山(万福寺)为首都大丛林之一,香火极盛,寺内供奉神像多具,一般迷信神权者,每往烧香祈福。每届阴历正月至四月朔,益见热闹,真有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势,然香火既盛,而遗烬为患,每致延烧附近林木,当凤高日燥之时,日有三五次,虽总理陵前有拱卫兵,负责扑救,可救燎原,然顾此失彼,终非安全之策,乃经总理葬事筹备处几度磋商,认为此种木偶,毫无存在之余地,不惟不足式凭,抑且有损总理陵墓之尊严,故特派员赴该市,将各木偶悉数毁去,闻并拟将该寺改为民众茶园,并禁止迷信者前往烧香云。”若此说法为真,可见民国初期时的万福寺,香火极盛。
继续前行,山道的两侧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有些树木已经生长了百年以上,山坡下偶尔还会看见一些房屋。向西南五六十米后在转向西北,大约行走五六百米后到达中马腰。
抵达中马腰,游人开始多了起来,原本几乎空无一人的登山道上,也有三三两两的游人或小憩,或漫步,或向四周眺望……
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一座亭阁,在三四十级陡峭的石阶之上,石阶旁都是石砌的护坡,树木茂密,给人一种森严的感觉,亭阁是一座四角方亭,亭中空无一物,只是在亭阁的旁边,平铺着两块长满青苔的石碑,上面镌刻有文字。
亭阁旁的两块石碑,为1995年10月,中山陵园文物处撰文书写立石的“明成祖告天石刻”碑,碑上字迹暗淡,模糊不清,只有部分文字可见。告天石刻原在紫霞洞上方山顶处,岁月的沧桑巨变因而湮灭,中山陵园管理处重新刻石竖立于此。
“告天石刻”为明成祖朱棣的祭天文告,全文为,“奉大明皇帝圣旨。伏为皇考太祖高皇帝、妣孝慈皇后登遐日远,痛怀丧葬之未亲,崩失年久,益感劬劳之未报,手足且伤于前后,情怀有恸于死生。骨肉相残,几致屏翰之倾替;腹心构讼,幸兹家国之安全。”文告的大意是,朱棣表示对父母感恩怀念,对未能奔丧守灵深感愧疚。谴责亲侄、建文帝朱允炆削藩造成的惨剧和严重后果。鼓吹自己力挽狂澜,剪除奸恶,确保国家安定的功绩。
清代甘熙撰《白下琐言》卷七中记载,“钟山告天文石刻,乃前明朝天宫道士刘渊然于钟山朱湖洞天告行,为追荐、设醮、祈茀之文,埋石山顶凡二通:一书洪武三十五年,一书永乐四年。乾隆四十二年为樵者掘得报官,饬送朝天宫收藏。……其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壬午之岁,此革除年月之证。道光癸巳,重修朝天宫,陶文毅公有跋刻诸石上,付道士藏之。观其文词,知文皇当日亦深有负疚于心矣。”其中所言“朱湖洞”即紫霞洞。
“告天石刻”原位于紫霞湖北面山顶处,于清代乾隆42年(1777年)被一打柴樵夫发现,当即报告政府,送朝天宫收藏,原件早已无存。2005年,中山陵园管理局在明孝陵梅花谷公园内将“告天石刻”重新刻石并筑亭阁,以作景点。
继续前行,不远处还有一组雕塑“道生说法,顽石点头”,旁边有1995年12月中山陵园文物处撰文书写立石的石碑,其内容为,“晋宋时,高僧竺道生(35-434),本姓魏,河北平乡人,父为广威县令,寓居彭城。道生自幼聪颖,爱听名僧竺法汰宣讲佛经,后拜法汰为师,出家后,改姓竺。他批阅佛经,过目成诵,时有创见。二十岁时则有盛名,王公士庶,千里命驾,听他说法。晋义熙五年(409),道生返回建康,居住于钟山西侧的龙光寺,该寺系恭思皇后褚氏捐建,其所生公主亦虔诚信佛。这组雕塑就是表现道生说经和褚氏之公主及婢女听讲的情形。婢女已领悟佛经中的哲理,故而微笑,连群石也纷纷点头,而公主则凝神静听,似懂非懂,道生说法,清晰透澈,成语’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即源于此。”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源自晋代《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师被摈,南还,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至阐提处,则说有佛性,且曰:’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群石皆为点头,旬日学众云集。”说的是道生在苏州虎丘,积聚群石作为徒弟开讲经文的事情。
至于“龙光寺”,并不在紫金山上,而是位于覆舟山(今九华山)麓,为东晋恭思皇后褚氏所创,原称青园寺。后雷震寺院,传说“佛殿龙升于天,光影四壁”,遂更名龙光寺。竺道生从长安游学归来到达建康,被东晋皇室邀请入住此寺。梁代释慧皎著《高僧传》“宋京师龙光寺竺道生”中云,“……后与慧睿、慧严同游长安,从什公受业。关中僧众,咸谓神悟。后还都,止青园寺。寺是晋恭思皇后褚氏所立,本种青处,因此为名。生既当时法匠,请以居焉。”
“顽石点头”,竺道生说法虎丘,早期的僧传文献中并不一致。南朝释僧祐的《出三藏记集》中没有记载竺道生曾到虎丘,而释慧皎的《高僧传》中有了“说法虎丘”的记载(“初投吴之虎丘,旬日之中学徒数百”),其后明代的《神僧传》中,产生了“顽石点头”的说法。这个神异故事逐步产生,而每一次添加都是在不动前书文字结构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内容。既然如此,此处的“道生说法”,综合诸多史籍中的记载,合并成为了“顽石点头”的另一种传说。
竺道生说了什么,居然能使“顽石点头”?竺道生说的是“阐提成佛”,所谓“阐提”,意为断善根、信不具足、大贪、极欲,也就是指断绝一切善根、无法成佛的人。“阐提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如此之说,群石自然会点头。
明代王鏊撰《姑苏志》卷五十八中记载,“竺道生,鉅鹿人,姓魏氏。初入庐山,幽栖七年,后游长安,从什公受业。关中僧众,咸谓神悟,独文字之师,以生未邪摈之。生后来止虎丘,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至阐提有佛性处曰,’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群石皆首肯之,今石犹存。”现在苏州虎丘“千人石”旁的白莲池中,还有一块外表方棱出角的石头,称之为“点头石”,记述的就是当年的那个传说,“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白莲花开……”
从这里登上山顶,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是沿“道生说法”雕塑旁的石阶登山,二是由北侧的登山道继续前行。石阶登山显然路途稍近,但山路陡峭;而从登山道行走路途稍远,且道路平坦。由马群至此,一直走的是登山步道,此时自然还是要从北侧的登山道前往山顶。
登山道渐渐开始变窄,但依旧是树木繁茂,一侧时而有巨大的石块,另一侧时而有废弃的房屋,道路边也都有水泥桩,提示着人们下面可能是陡峭的山崖。
行走大约1000米左右,终于到达了山顶的头陀岭景区。
站在山顶,眺目远望,山川河流尽收眼底。
眼前一马平川,这一路也是“一马平川”地走过来,都说这条登山路线平缓、安静,很适合年长的人们行走。其实,更适合的是心境平和的人行走,一路闲庭信步,欣赏着苍翠的景色,感受着岁月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