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南文化博物馆在长椿街9号的长椿寺内,这座寺院是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万历皇帝之母孝定李太后下令敕建的,当年被称作京师首刹

宣南”一词出现于明代,那当儿的北京城划分为34个称为“坊”的社区,外城分作“白纸”和“宣南”等若干坊,从那时起也就有了“宣南”这一称呼。现如今人们说的“宣南”是泛指宣武门以南的宣武区。

宣南,是北京的肇始之地,从战国、两汉的蓟城,隋唐的幽州辽南京,金中都等,都源自宣南这片地界儿。而宣南成为老北京的文化之源还要从300多年前的一次集体腾退说起。

公元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风雨飘摇的一年,这一年同时被称作:(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李自成)大顺元年;(张献忠)大西三年。这一年农历的5月初2,多尔衮率清兵由朝阳门进入北京。相传,清军进入北京的第三天,内城的原住民们就被集体腾退到了外城,八旗子弟们以城门为地标,圈定了各自的地盘,史称“满汉分居”。

此次宣南文化博物馆的主题展览名为“宣南士乡历史文化展”。“”是早年间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乡”说的就是人们生活的那片乡土。当年被腾退出城的土著中,商人,小贩,手艺人后来多在正阳门,崇文门外讨生活。而包括学者、诗人、文学家的文化人,汉人官员,以及说书唱戏的艺人们则多落户在宣南一带。宣南这片“士乡”就这般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老北京文化的发源地。

会馆是“士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一些先富裕起来的“北漂”们在京城购置房产,修建会馆。为的是让在异地他乡漂泊的同乡,同行们有个报团取暖,相互帮衬的去处。这其中的许多会馆后来都成了接待来京赶考应试的举子们招待所,因而也被称作“试馆”。

据统计,1949年北京城内还有会馆550余座,其中400余座分布在宣南。北京城内最早的会馆是位于长巷五条,建于永乐年间的芜湖会馆。最大的会馆是后孙公园胡同内,李鸿章,李瀚章兄弟出资修建的安徽会馆。鲁迅先生来京后第一处居所,并在此写下了中国第一部白话文晓说《狂人日记》的绍兴会馆,谭嗣同曾住过的浏阳会馆,以及现存最完整的会馆之一,由张居正的旧宅扩建而成的湖广会馆,都在宣南这片地界儿里。

宣武区南半截胡同7号 绍兴会馆

宣武区南半截胡同41号 浏阳会馆

文人士子的聚集,在这片士乡水到渠成地催生一个行当——报业。那当儿,以魏染胡同的《京报馆》,铁鸟胡同(老铁鹳胡同)的《聚兴报房》以及南柳巷的报刊集散地《永兴庵》为行业龙头,这一带聚集了几百家报馆、报房、编辑部、发行社,成为中国近代的报业中心。据统计,到1949为止,这里出版、发行的报刊杂志有400多种。相声大师侯宝林就曾是“永兴庵”的一名报童,“永兴庵”不远处的南柳巷40号,就是《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曾经住过的“晋江会馆”。

宣武区魏染胡同30号 京报馆

宣武区南柳巷45号永兴庵

清朝初年,北京城上演了两出儿大戏。一部是《长生殿》,另一部叫《桃花扇》。这两部透过爱情主线反映历史兴衰,朝代动荡,在悲欢离合的背后流溢着现实写照的戏剧,一经亮相便在京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反响,也从此成为中国戏剧史上殿堂级的经典之作。这两部戏的作者分别为洪升和孔子的六十四代孙,孔尚任,二人也被誉为康熙时期的文坛双星。二位当年都住在宣南之地,洪升的具体居所已无从考证, 孔尚任的故居在如今宣武门外庄胜百货东侧的海柏胡同。康熙年间,同时住在海柏胡同还有一位叫朱彝尊的学者,他笔下的北京地方志《日下旧闻》第一次系统地整理了关于北京历史,地理,人文,民俗以及物产,杂缀等资料,是后人研究,考证北京人文,历史极为珍的文献。令人遗憾的是海柏胡同今已无存。

胡同儿里的博物馆(2) 宣南文化博物馆

宣武区海柏胡同朱彝尊故居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从康熙年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字 亭林);到道光年间发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须一格降人才” 的龚自珍;再到光绪年“去留肝胆两昆仑” 的谭嗣同。生活在宣南士乡的这些胸怀责任和担当的士子门,把关注家国命运、兼济天下苍生的情怀身体力行地注入了这片土地。

刻有宣武门三个字的石砖取自当年宣武门城楼

宣武区上斜街50号龚自珍故居

宣武区报国寺内的顾亭林(顾炎武)祠

国粹京剧,是宣南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从乾龙年间“四大徽班”在前门外“八大胡同”(那当儿那里还不是风月场所)一带落户;到以“老生三杰”张二奎,程长庚,余三胜为代表的第一代京剧人的开拓创新;谭鑫培,陈德霖,王瑶卿等第二代的承上启下;到以梅、尚、程、荀“四大名旦”,余、高、言、马“四大须生”为代表的第三代的发扬光大;从茶馆,戏园子到戏楼,戏院的演变。宣南士乡见证了一个安徽地方戏在二百年的光景里,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化茧成蝶成为国粹京剧的风雨历程。

宣武区百顺胡同34号   四大徽班之一“三庆班”驻地,也是班主程长庚故居。 百顺胡同55号为“青衣泰斗”陈德霖故居。

宣武区铁树斜街101号 梅兰芳出生地

宣武区粮食店街“中和戏院”

宣武区大外廊营1号谭鑫培故居

以上是此次宣南士乡历史文化展包含的主要内容,实际上宣南流传下来的老北京文化远不止于此,比如还有以“八大祥”,“内联升”,“六必居”为代表的以大栅栏为中心的老北京传统商业文化;以八大楼,便宜坊以及牛街,门框胡同为代表的老字号餐饮文化;八大胡同的青楼文化等。。。。。。有关这部分内容本公众号在前面推出的篇幅里已经聊过,有兴趣的看官可以回看。

宣武区廊坊四条(大栅栏)旧照

宣武区廊坊四条 瑞福祥

宣武区“八大胡同”

宣武区朱家胡同45号茶室   早年间一等妓院叫清吟小班(青楼),二等妓院叫茶室。

2010年7月宣武并入西城,统称西城区。随着电影《老炮》里那句台词:“六爷,没宣武了,都改西城了。”,“宣武”二字也成为北京人心里一份永久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