雯姐说回避


    焦虑型以为和回避型

  分开是因自身需求太多  









许多焦虑型的人认为,和回避型恋人分手,是因为自己需求太多,对方无法满足。当焦虑型与回避型遭遇断崖式分手时,很多人觉得是焦虑方过度索求,“追” 得太猛,让回避型在消耗中产生恐惧而想离开。但这只是表面现象,背后原因远没这么简单。


回避型人格者擅长被动攻击,也就是隐形攻击。恋爱时,他们看似很少主动提要求,总是默默忍受。比如,恋爱中产生矛盾,焦虑型渴望对方认错、安抚自己,回避型却选择回避,用沉默冷却气氛。僵持之下,往往是焦虑型受不了压抑氛围,主动打破僵局,沟通交流,甚至一次次修正自己的情感规则和底线。

从表面看,回避型没明确提要求,但最终焦虑型会在不知不觉中满足他们内心期望。回避型的情感规则可以归结为:我回避,但你要来追我。所以,他们断崖式离开,并非想彻底断绝关系,更像是一种策略,期待对方坚定地把自己追回,享受被追逐的心理满足。




和回避型分开,不怪焦虑型


回避型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模式,根源在于他们内心对爱的极度不确定。本质上,回避型人格者极度缺乏安全感,而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有强烈的控制欲,只是他们的控制欲表现得很隐蔽,和焦虑型依恋者大不相同。

当焦虑型靠近、追求回避型时,回避型常选择逃避,用冷暴力、冷战、沉默不语、不回消息等方式应对;或者,他们表面上装作很爱对方,对伴侣的要求百依百顺,但这种迎合很敷衍。这种忽冷忽热、若即若离的态度,会让焦虑型伴侣陷入困惑和痛苦,不断质疑自己,陷入寻求对方认可、按对方期望改变自己、努力自证的循环。

在这个过程中,焦虑型持续向回避型证明自己的付出和爱意,试图换取真心回应。而回避型在 “追与逃” 的互动中,获得对方全部关注和爱,掌控着感情走向。需要指出的是,回避型的这些行为是回避本能驱使的结果。

他们在成长中常遭遇被忽视、被打压,小时候需求总得不到父母重视和满足,内心筑起厚厚的情感防御。他们形成一种信念:只能依靠自己,依赖他人的爱只会带来失望和伤害。所以,当他人表达爱意时,他们害怕受伤而不敢接受。他们渴望爱,又恐惧被爱,想回应伴侣需求,却不知如何是好。当伴侣有需求时,他们习惯用沉默回应,却发现这种回避能让伴侣不断付出和改变,看似处于情感低位,实则掌控着感情主导权。只有不断推开对方,而对方又锲而不舍地追逐,他们才能感受到自己被在乎,获得内心渴望的安全感。此后,一有冲突,他们就依赖这种模式,迫使伴侣妥协。



明白了回避型断崖式分手的内在缘由,就能找到应对方法。回避型提出分手,不全是焦虑型的问题,而是他们自己难以走出过去伤痛的结果。而焦虑型陷入焦虑、紧张并不断追逐,根源在于自身缺乏情感框架,在感情中易走极端,要么全盘迎合对方,要么过度捍卫自我,不懂经营感情。

若想挽回关系,关键是读懂回避型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当回避型回避时,焦虑型可以尝试比他们更回避,让他们感受到失去的压力,从而主动寻求和好;当回避型主动靠近时,焦虑型给予积极回应,但不能一味迁就。只有打破 “他回避 —— 你必会追” 的固有模式,才能促使回避型主动面对感情问题,这需要焦虑型有稳定、强大的内心世界,面对回避型的冷漠等情况,能消解内心焦虑,学会自爱,让内心充满爱。



正确的做法是修炼内心,提升自我能量。内心足够强大时,就能促使双方在感情中共同成长,实现健康的爱与被爱;若发现彼此无法契合,就果断筛选掉回避型伴侣,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安全型伴侣,开启美满和谐的感情之旅。


END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