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瓷器,中国货
只用一件青花瓷,就让一个小城镇——昌南(China)变成了世界级网红,就连中国都有了自己的英文名,还沿用至今。
从商周社畜们捧着的原始瓷碗,到乾隆皇帝盖满装饰的珐琅彩大瓶,瓷器用1300度高温熔铸的不只是泥土,更是一部自带弹幕的中国艺术史连续剧。
今天我们就一起扒一扒瓷器的前世今生。
现代瓷是东汉时期出现的,陶文化全世界都有,只有瓷器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原创。陶和瓷的区别首先是材质,瓷器用的是瓷土或高岭土,陶就是一般的泥土,烧制温度也是瓷器更高,而且是否施釉也是他们之间的重要区别。
最早是只有青瓷和少量的黑瓷,到了南朝,浙江省的德清窑逐渐以生产的黑釉瓷而闻名,看这个黑釉鸡首壶,造型是当时的流行样式,不过以现在的眼光看,略显粗糙。
到了唐代,形成了以邢窑白瓷和和越窑青瓷为代表的“南青北白”的格局。当唐朝的诗人还在用’类银似雪’吹捧邢窑白瓷时,越窑默默烧出了秘色瓷,陆龟蒙的一句诗“九秋峰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就是最好的形容。但是秘色究竟是什么色,直到陕西省的法门寺地宫打开,才真相大白。
看这个陕历博的五曲花口盘,越窑青瓷的顶级之作,它的釉色像湖面,均匀而又莹润,看着碗底,永远像有一汪水,也许这就是秘色瓷最精妙的地方。
以今天的眼光看,邢窑白瓷的白还是不够。虽然唐人的生活并不吝啬使用色彩,但唯独在瓷器上还是比较朴素,也许宋代的极简美学就是来源于此。
看这个广东博物馆的邢窑双龙耳盘口瓶,设计融合了西亚的风格,双耳龙形的使用在唐代也是没有什么禁忌,瓶身饱满健硕却又不失曲线的韵律感。
在唐代还有一种不得不提的陶制明器,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唐三彩,不知为何,唐人将最炫丽的色彩留给了死去的人。
在陕历博有一个唐三彩载乐骆驼俑,它的面前总是站满了围观的人群,在感受着那设计的华美,色彩的张扬,雕工的精湛以及大唐盛世开放包容的国风。
到了宋代,由于国力的强盛,瓷器的发展迎来了第一个高峰。五大名窑,汝、哥、官、定、钧,如果要考虑更加全面,其实可以分为六大窑系:定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耀州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系,就先按照这个顺序来讲,汝哥官待会儿再说。
定窑,唯一一个以白瓷冠绝天下的窑口,位置在河北省的曲阳县,宋代属于定州。它的瓷器胎质细腻,釉色纯净洁白并泛一点黄,形成了标志性的象牙白质感。
故宫博物院的白釉孩儿枕就是定窑的代表作,看上去,一个孩童趴在垫子上,双手叠在胸前,神态悠然自得,细部刻画生动传神,就算放到整个雕塑史上都是专业的水准,它也曾被《国家人文历史》列为九件国宝之一。
钧窑,专注彩瓷,也叫窑变釉瓷,位置在河南省禹州市。在烧制过程中,各种元素在高温下形成红,蓝,紫等多色变化的釉色,正所谓“进窑一色,出窑万彩”,这玩意儿完全讲究个随机,就好像墨滴入水中,你无法计算它的晕散过程,非常符合中国人的美学标准。
看这件天蓝葡萄紫海棠花盆,富有变化的蓝紫色调搭配独特的造型令人迷醉,这可是极为珍贵的,要不都说“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磁州窑,位于河北邯郸市的磁县附近,在青瓷为尊的宋代独辟蹊径,开辟了一条以白地黑花为标志的另类路线,如何让黑白书画立体起来,就看看这件河南博物院的白釉“春夏秋冬”瓷梅瓶吧。
神似水墨勾勒的花草置于瓶子两端,春夏秋冬四个字透出浅浮雕的效果,又有书,又有画,优雅,真的优雅。
耀州窑,位于陕西的铜川地区,以青瓷和独有的刻花技术而闻名,在最繁荣的时候,规模宏大,号称“十里窑场”。
看这件陕历博的青瓷提梁倒灌壶,虽然出自五代时期,但是设计真的精妙。这是一个揭不开盖的壶,它通过底部的注水孔注水,完成后只要翻转过来把壶方正,水也不会洒出。它的提梁是一只凤凰,壶嘴是一只狮子,而壶身刻满了牡丹,集百鸟之王,百兽之王,百花之王于一身。
龙泉窑,位于浙江省龙泉市,以青瓷而闻名,南宋时达到鼎盛,而且它和哥窑还算是兄弟关系。
那时候有一对兄弟,都精通瓷器制作,哥哥勇于创新,烧制出了一种裂片很大的新瓷器,被称为哥窑。而弟弟则擅于继承和发扬,在原有窑的基础上发明了粉青和梅子青两种独特的青瓷色彩,被称为龙泉窑。
浙江博物馆里有一件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虽然是稍晚一点的元代出品,但绝对是青瓷中的巅峰之作。
最后一个窑系是景德镇,宋代时,它突然解锁了影青瓷这个技能。看这个青白釉印花双凤碗,釉色介于青与白之间,温润透亮,碗内印花清晰灵动,两只凤鸟相顾而飞。
宋真宗直接被征服,用景德年号给它冠名,这波皇帝的代言绝对成功,因为未来景德镇三个字将会成为瓷器的代名词。

还有汝窑和官窑,它们都是烧制的青瓷,属于皇室特供,尤其是汝窑,因为开窑的时间也就20多年,加上宋徽宗的审美加持,现在不足百件的存世成品里,件件都是价值连城。
看下河南博物院的这件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它不仅有最珍贵的天蓝釉色,釉层下还有若隐若现的莲花图案,全世界仅此一件。
怎么说呢,就用当年周董的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来形容吧。
除此之外,由于宋代斗茶之风盛行,与白色茶末更配的黑釉瓷逐渐流行,最出色的要属吉州窑和建窑。
看这个江西省博物馆的黑釉木叶纹盏,来自吉州窑的杰作,里面的树叶可是真实的,所以每一件木叶纹盏都是独一无二的。
还有这个建窑的黑釉油滴碗,因为釉层表面布满了大小不一,有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像油滴一样,所以得名,也是斗茶的最佳搭档。
元代,各地窑口逐渐没落,唯有景德镇一枝独秀,它不仅发明了用瓷土和高岭土混合的“二元配方法”,还利用波斯的钴料苏麻离青烧制了优雅的青花瓷。
青花瓷从一出生就是个巨人,在陶瓷上,这是人类第一次可以用鲜艳的色彩进行绘画。可能是一幅山水,花鸟或者人物,它开拓了瓷器艺术的边界,这抹蓝色,也让世界认识了中国。
看这个中国陶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从上到下分为5层精美的纹饰,牡丹的主题也出自我们东方,象征了繁荣与美好,进口青花的颜色浓艳深邃,还有晕染的效果,非常像中国的水墨画。
还有这个澳门保利博物馆的元青花凤穿花卉纹玉壶春瓶,是海底捞出来的瓷器,瓶身上很多海洋附着物,可见这个时期景德镇的瓷器已经开始远销海外了。
明代开始,青花瓷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尤其是永乐到宣德时期,达到了巅峰。这时候景德镇不仅建立了御窑厂,青花釉料还是用的苏麻离青,器形设计也是沉稳大气。
看下故宫博物院的永乐青花压手杯,深翠的青花搭配甜白釉色的纯净,让人耳目一新,杯身外沿是一道S形曲线,沿口外撇,正好压合手的虎口处,故叫压手杯。
再来是御窑厂博物馆里的一些永宣时期青花瓷的精品,因为是为宫廷烧制,不满意就毁掉,所以每一件的完成都是建立在无数的碎片之上。
这个时期还成功创烧出了鲜艳的五彩釉瓷和华丽的斗彩瓷。五色釉又属红色最难烧制,因为高温下的红色对温度和氛围要求极高,稍一不小心就前功尽弃,不过皇帝可不管,谁叫他姓朱呢。
宣德时期的祭红釉瓷,颜色稳重像鸡血,大多用于皇室的祭祀,之后红釉就难觅其踪了。
另一个是大名鼎鼎的成化斗彩鸡缸杯,成化时期的瓷器多是小件,而这个可是曾经被拍卖到了2.8亿的天价。斗彩技术就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同时出现,争奇斗艳的意思。
到了清代,瓷器烧制技术日新月异,感觉像是从诺基亚升级到了智能机,不仅引进了珐琅彩,还创烧出了粉彩瓷,就连高温红釉都是信手拈来。
郎窑红就是高温红釉的一种,它是清朝督陶官郎廷极烧成的,暗红的颜色如晚霞一般,层次丰富,光彩照人,民间还有句谚语,要想穷,烧朗红,估计有不少的民窑因此而破产。
珐琅彩是康熙年间由西洋传入,它不仅比中国的五彩更加鲜艳,种类也更丰富。
粉彩是雍正时期发明的,它在珐琅彩的基础上再刷一层玻璃白,让颜色更加柔和,有过渡,类似于中国工笔画的晕染,这等于直接把纸上绘画搬到了瓷器上,甚至结束了青花瓷一统瓷器江湖的历史。
到了乾隆时期,瓷器技术达到了顶峰,很多粉彩大瓶看着是异常华丽,恨不得在每个角落都描满图案,这估计就是乾隆的审美,他是一点也含蓄啊。
看这件洋红地粉彩万国来朝太平尊,上面是洋红和金色的装饰图样,下面直接画了一幅万国来朝图,不仅体现了高超的技术,还展示了当时的繁荣盛世。
还有这件粉彩镂空福寿字双耳瓶,瓶身直接是各种镂空的雕塑,除了有福寿的字样还有一只蟠螭小龙,在我心中只剩下两个字:奢华!但是在震撼于它的技术之外,总觉得少了一些意境美。(个人观点)
乾隆过后,瓷器的发展随着国力一起开始衰败,而欧洲的瓷业正在迅猛发展,工业文明终将战胜手工文明。
清末民初时,烧瓷逐渐变为了少数人的艺术活动,这时期出现了一批瓷板画家,就是直接在瓷片上作画,还有就是像石湾窑这样的专注在瓷塑艺术。
解放后,千年窑火在废墟中重新燃起,从国营瓷厂的青烟一直到现代陶艺家的工作室,从美术馆里瓷雕艺术的展柜到航天陶瓷将嫦娥6号托上了天,中国瓷业一直在抒写着新的篇章!
当我们在博物馆隔着玻璃与这些瓷器对视,那些釉色中凝结的不只是火与土的记忆,更是中国人把生活过成艺术的洪荒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