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结合古代县志记载、现代地理等多角度理论进行综合推演,用最土的方法还原最实际的惠阳地貌变迁

先秦远古时期

处于古珠江三角洲冲积区域,当下淡水河(过去称作“淡水海”)的沿岸是浅海湾,大亚湾(以前称为“大奚山湾”)为陆架延展的部分

判断依据:

《珠江三角洲第四纪地质研究》(1987)表明,位于今秋长街道的惠阳北部有晚更新世时期的海相沉积层,其厚度能达到15米。

秦朝存在的时间为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 。

地貌主要由低山丘陵(现新圩镇的山地)和滨海湿地(现澳头街道)构成

遗迹佐证:

秦朝开辟了“南海 – 揭阳道”,此道经过如今的镇隆镇,现存的古道遗址能够看到人工夯筑的路基(《广东秦汉道路研究》,2003)

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为西汉时期。

水系变化:

西枝江(古代称作“欣乐水”)由东江(古代称作“循江”)下游分支形成,现今于马安镇出土的汉代陶罐表明,那时的河岸线较如今往北偏离了2公里。

文献依据: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南海郡博罗县(彼时惠阳归其管辖范围)设有盐官” ,盐田的开发令海岸带的淤积速度加快(即如今淡水街道的盐灶村)。

东汉的时间跨度为公元25年至公元220年。

在归善丘陵(现今的永湖镇)出现了梯田,由于红壤遭受侵蚀,使得淡水河的含沙量有所增加

考古佐证:

《惠阳文物志》(1999)显示,沙田镇东汉墓群挖掘出的铁制农具,证明了丘陵地区存在垦殖活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公元220年至589年之间

公元331年,也就是东晋咸和六年,设立欣乐县(此为如今惠阳区的前身),同时修筑淡水河堤(其位置在当今的淡水老街处),以人力对河道加以约束。

县志佐证:

据《广东通志·水利篇》记载:“欣乐县南面有堤坝用于抵御咸潮”,这意味着人工对河口地形进行干预由此开端。

从公元581年至960年,处于隋唐五代时期

水系改造:

唐朝时期开掘了“官渎”(也就是灌溉渠),把西枝江的水引入到如今的良井镇,由此形成了冲积扇并向外延展(参考《元和郡县志·岭南道》)

道路建设:

今平潭镇有一条古驿道从循州(今惠州)通往广州,为避开洪水,路基被抬高了3米(《唐代岭南交通考》,2011)

北宋与南宋时期处于公元960年至1279年

广东惠州惠阳地形历史演变考略

水利工程:

北宋元丰时期修建了“苏堤”(现今位于惠州西湖东侧),这间接造成了西枝江的泥沙往南堆积,使得如今淡水河的河口朝着海洋的方向推进

文献依据:

《惠州府志·河防》引用《宋史·河渠志》的内容提到:“在广南东路的堤堰中,惠州和循州的最为紧要”

元朝存在的时间为公元1271年至1368年

军事通道:

元朝至正年间对“惠州-归善-平山”驿道(如今惠南大道的前身)进行了扩建,开凿山体造就了现今秋长街道的伯公坳路段。

文献依据:

据《大德南海志·驿铺》记载:“归善县一共有八个急递铺,均是顺着山势开辟路径而设。”

明朝存续于1368年至1644年

重大改道:

1569年(隆庆三年),西枝江爆发特大洪水,河道从如今的三栋镇改道,经由马安镇流入东江,造就了现代水系的格局。

文献依据:

万历年间《惠州府志·灾祥》有记载:“归善发生水患致河水泛滥,西枝江河道向东偏移了二十里”

清王朝统治时期为公元1644年至1912年

围垦工程:

康熙时期修筑了永湖堤(即现今的永湖镇),开垦了1.2万亩的滩涂地,使得淡水河下游冲积平原的宽度从明朝末年的3公里拓展到了5公里

测绘记录:

光绪年间《归善县志·舆图》已标明,相较于宋代,海岸线向南迁移了1.5公里,平均每年的淤积速度大约为0.8米

中华民国时期涵盖了从1912年到1949年这一历史阶段

公路建设:

1932年修建广汕公路(即如今的G324国道惠阳段),将现今淡水河的支流黄沙河的古河道填平(河道宽度缩减到原来的三分之一)

文献依据:

《广东公路史·第一辑》有记载:“惠阳这段路进行了七处开山作业,填埋沟壑的长度达九里”

当代(自1949年起直至如今)

剧烈改造:

1958年,观洞水库竣工,对黄沙河的径流加以拦截,下游河床的年均淤积量从历史时期的12万吨减少至3.6万吨(《惠阳水利志》)

海岸变化:

依据《惠阳区海洋生态公报》(2022),大亚湾石化区填造陆地达9.7平方公里,霞涌街道仅留存不到40%的自然海岸线 。

大致了解你目前居住之处,以前这里是河流或者是什么地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