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他在宋英宗治平三年修成了通志,就是《资治通鉴》的前身,包括周纪和秦纪的部分,得到了宋英宗的支持,批准开设书局让他继续向后修。但是次年英宗皇帝驾崩,继位的神宗皇帝启用了王安石变法,在政治理念方面不待见司马光,但是对他修订史书是非常支持的。调用了内府中的藏书供他使用,神宗皇帝亲自为这部书赐了名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钦赐资治通鉴书名并序。


《资治通鉴残稿
北宋/司马光
在熙宁年间是王安石执政,司马光就退居到了洛阳,开始了漫长的修史历程,直到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也就是苏东坡先生离开黄州的这一年,资治通鉴正式修成。总历时十九年,共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包举十六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历史。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编年体通史,虽然编年体往往显得有点流水账,但它是沿着时间轴推进的,读编年体的史书比纪传体更容易理清逻辑。而且司马光的从政经验非常丰富,从中枢到地方,从馆阁到台谏,都处理过重大而复杂的事务,因此他这部书的质量非常高。

我们看过元史就知道那个质量有多差,编元史的宋濂先生虽然是当时的大学者,但他不是元朝的资深官员,不能真正掌握元朝的典章图籍。而司马光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并且直接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北宋距今已经有上千年,连最初的刻版都已经没了,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司马光编资治通鉴的时候,竟然有一张手稿得以流传,无论是从艺术还是史学方面,都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我们能从这张残存的纸上看到资治通鉴这种巨著的原始形态,也能从字里行间看到一些司马光的性格。这是唯一存世的资治通鉴的手稿,只有这么一张纸,因此得到历代收藏家的重视。

它最初是由宋朝的赵汝述收藏,此后经历了元代的赵孟頫、戴良、危素;明永乐年间的袁珙、袁忠彻;明正德年间的安国;明万历年间的项元汴;清康熙年间的梁清标,此后进入了清朝内府,现在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它全卷高33.8厘米,长130厘米,共有29行,在卷后有宋元名家的题跋。全卷共有122枚收藏印记,其中有51枚属于明代的项元汴。

1

2

资治通鉴采用了大量的史料,全书是由以司马光为首的团队完成的,首先汇集各种最原始的史料,之后加以整理,再由不同的人负责不同的朝代,这张残稿记录的是东晋元帝永昌元年的史实,负责晋纪部分的是史学家刘恕,司马光这张手稿排列的是提纲,团队要根据他的意见进行修订,这里记录了永昌元年整年的事情,这一年刚好是东晋大将军王敦造反,是很著名的历史事件,仅存的这张纸就记录了这种大事。

这段历史在资治通鉴·卷九十二,司马光这里写的是简稿,起到了个骨架的作用,他还要拿到史馆去进行完善。

永昌元年春正月乙卯改元。(春,正月。郭璞复上疏,请因皇孙生下赦令,帝从之。乙卯,大赦,改元。)
公元322年2月3日,晋元帝将年号改为了永昌,这也是他最后一个年号。司马光的书法历来是不评价的,写得工工整整非常质朴。有些不合适的地方就用笔划掉了。比如第一行王敦既与朝,后三个字就被划掉了,后来修订的时候补上了。书里看到的完整句子:王敦既与朝廷乖离,后面还增补了他扣押羊曼和谢鲲的事,所以草稿这里写的:将作乱为长史谢鲲云云。

注意这张纸上的小号云云在多处位置频繁出现,全稿一共有50处,它相当于我们今天写论文的引用标记,凡是司马光写云云的地方,都是准备要插入一段史料。提纲送到刘恕那里之后,派下去给史官就要添加相关的事迹,最终呈现的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资治通鉴。

王敦把羊曼和谢鲲扣住了,强行任命他们俩当长史,所以他们俩使出了一个拖字诀,每天都是喝得烂醉如泥,王敦就对谢鲲说了自己造反的理由。

刘隗奸邪,将危社稷。吾欲除君侧之恶,何如?(敦将作乱,谓鲲曰:刘隗奸邪,将危社稷,吾欲除君侧之恶,何如?)
刘隗是御史中丞,他是站在晋元帝这边的,准备抗衡琅琊王氏为首的门阀,先是在朝中收拾了王导,之后就准备收拾王敦,所以王敦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谢鲲不同意他的做法,王敦骂了他一句,君庸才岂识大体。

后面的几处云云缩写的更厉害,具体就是说王敦从武昌起兵,他用当年商朝太甲的故事恐吓晋元帝,说陛下你看我像不像伊尹,可能是看到他底气这么足,他的老部下沈充也从吴兴起兵给他造势。

正月十一日乙亥日,晋元帝下诏:亲率六军以诛大逆,有杀王敦者封五千户侯。
王敦的哥哥王含连夜乘船投奔了王敦,当时的情况可以说是乱成了一锅粥。但司马光的字是丝毫不乱,他以这种小字写得工工整整,要知道这只是草稿。很多名人的草稿都写得很凌乱,难得他还写得这么清楚。对史馆的同事来说倒是非常友好的,可能也是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总之每处云云都是一段史料。资治通鉴这样的巨著,就是用这样的提纲来不断完善的,涂抹的地方有的是觉得不合适,有的是当时写错了字。

敦遣参军桓罴说谯王承,请承为军司……承乃困桓罴,以悝为长史……同举兵讨敦。
王敦要求谯王司马承支持自己,司马承反复考虑之后决定还是支持朝廷,便联合长史虞悝等人举兵讨伐王敦,是这么一件事情。永昌元年正月,整月都在说王敦的事情,在三国以及两晋时期,武昌这个地方的军事细胞可以说是非常活跃的。

后赵王勒立云云。
这句云云省略得很危险,如果不看原文的话容易误解,《资治通鉴》的原文是:后赵王勒立子弘为世子。遣中山公虎将精卒四万击徐龛。后赵国主石勒立儿子石弘为世子,派中山公石虎率兵四万攻打徐龛。徐龛是西晋末年的流民统帅,割据泰山郡,长期在晋赵之间不断摇摆,永昌元年他刚好归复了东晋,所以石勒大怒派兵攻打泰山。就在后赵攻打泰山的时候,前赵正在攻打陇南的仇池国,这是氐族建立的政权。

赵主曜自将击杨难敌,难敌逆战不胜,退保仇池……休屠王石武以桑城降赵,赵以武为秦州刺史,封酒泉王。
杨难敌是仇池国的第二任君主,前赵国主刘曜御驾亲征,所以仇池国根本抵挡不住只好称臣,接受了前赵封赏的爵位,看到前赵大军来势汹汹瞬间就降伏了仇池,驻扎在甘肃临洮的休屠王石武,也只好率部归降了前赵。

这一年南朝北朝都乱成一锅粥了,能在那种年代活下来都是一种奢侈,所以读历史只是了解过去,绝不能向往过去。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比任何杜撰的灾难片都可怕,司马光这里还用了非常短的话记录了另一种可怕的场面。

帝徵云云
徵字缺了一笔,是为了避宋仁宗的名字赵祯。宋朝的避讳字列表多达好几百个,同音字谐音字都得避讳,连蒸饼都改成了炊饼。

元帝诏骠骑将军戴渊及御史中丞刘隗入朝,跟他们商量讨伐王敦的事情,当时看到百官伏道迎接,使刘隗产生了某种自信。他提议要诛杀所有在京的琅琊王氏成员,元帝听到后感觉呼吸有点困难,就拒绝了他的建议。刘隗在那一瞬间就感觉脊背发凉,大概这时才想起来,东晋王朝一开国就被门阀绑架了。后面还有更恐怖的三个字。

帅诸宗云云。
《资治通鉴》的原文是:司空导帅其从弟中领军邃,左卫将军廙(yì),侍中侃、彬及诸宗族二十余人,每旦诣台待罪。司马王导率领琅琊王氏子弟,每天都跪在宫门口请罪,因为王敦已经犯了十恶不赦的大罪。

军以周
元帝根本没敢把王导怎么样,他领着琅琊王氏二十多人在那跪着,这些人是司空、侍中、中领军、左卫将军,以及其他各种将军。这种跪着的感觉比站着还要直。后面就是记录王敦攻打建康。

帝王遣王廙()云云。
元帝将是派王廙先去劝他,结果王廙见了王敦后就直接反水,王敦占据了石头城,元帝派刁协、刘隗指挥攻打石头城。王导、周顗等人三道出击都被王敦击败,太子司马绍听说之后,披甲执刃准备亲自攻城,但是被时任中庶子的温峤劝阻,当时的场面极度混乱。

帝脱戎衣着朝服云云。
元帝亲临战场的时候穿的是甲胄,因为当时情况非常危险,看石头城实在是打不下来。王敦纵兵开始劫掠宫城,眼看叛军就要杀到眼前了,他索性就把甲胄脱了。元帝对王敦说了这么一番话:你要是看中我这个位置,那你何不早说,我让给你就是了。为必为难百姓。司马光写这段的时候加墨特别多。

刁协和刘隗指挥反攻失败,刘隗逃到了后赵,《资治通鉴》交待了他的结局:隗奔后赵,官至太子太傅而卒。他还算得到不错的结局,尚书令刁协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草稿里先写的是道死,就是逃亡时死在半路,后来根据更可靠的史料修正了。岁数大了不方便骑马,平时为人又比较吝啬,对下属从来没有什么恩典,所以危难时刻没有人愿意帮他,逃到江乘的时候就被人杀死了。江乘就是南京大学城附近。

帝令云云。
记载了一件极其耻辱的事情:元帝令公卿百官前往石头城拜见王敦,当时发生了非常精彩的对话。王敦问骠骑将军戴渊:前日之战,有余力乎?就等于是问你服不服。简直就是公然的挑衅和侮辱。戴渊当场回怼王敦:岂敢有余,但力不足耳!说我哪敢放水,力量如果足够早就收拾你了。王敦又问戴渊:这天下人怎么看待我的行为。戴渊非常巧妙地说:见形者为之逆,体诚者为之忠。说如果看你挥军攻城的样子,都会说你是乱臣贼子。如果有人体会到你出兵是为了维护朝纲,那么都会说你是个忠臣。王敦根本就不愿意顺着台阶下,当时正在得意的时候。

牧敦让不受。
让字缺一笔,是避讳宋英宗父亲赵允让。这记的是朝廷给王敦的安排。造反造到这种程度极为罕见,王敦认为太子有勇武之气不好控制,他决定将太子废掉,于是召集百官朝廷商议,是温峤挺身而出反击了王敦。

丙子日,敦遣收顗渊杀之。
王敦杀害了戴渊和周顗,他杀周顗之前是问过王导的,说你看我杀他行不行,王导沉默不语,在很多情况下沉默就等于表态。所以周顗被王敦杀害,他跟王导两人本来关系不错,上次王导跪在宫门口请罪的时候,正好看到周顗进宫议事,就喊他帮自己说几句好话,当时周顗没有搭理他。但是周顗在元帝面前是说了好话的, 事先王导并不知道,周顗也不屑让他知道。他出来的时候还对跪在那的王导说:杀你能换高官厚禄,那我觉得这个事挺划算的。就是因为这个事情,王导没有为周顗说话。

后来他在中书省当值的时候,发现了周顗保护自己的奏章,瞬间就精神崩溃无地自容。王导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周顗,字伯仁。他用生命为后世检验了王导的气度。

元帝派侍中王彬去慰问王敦,王彬是周顗的好朋友,所以去之前哭得很惨,到了之后就被王敦责难,他当场斥责王敦是反贼。王导当时也在场,就打圆场说让王彬行个礼谢个罪。王彬拒绝说脚疼不能拜,王敦大怒,说脚疼和脖子疼你选一个。威胁要杀他,但是对方根本不怕死,所以他没有成功。

驻卓军旧曰且云云。
武昌附近驻扎着另外一位将军,都督沔北诸军事的甘卓,他的曾祖父是从前东吴的大将军甘宁,王敦是稳住他之后才进攻建康的,非常害怕他在后方截断自己的退路。于是王敦矫诏让甘卓退回襄阳,都尉乐道融劝甘卓发兵抢占九江,切断王敦的退路,但甘卓没有听从他的建议。他觉得自己控制了上游之后,王敦可能会杀害天子,于是他引兵退回了襄阳。乐道融因此气愤而死。

敦加王导尚书令以王廙云云
王敦控制了百官,他以西阳王司马恙为太宰,王导为尚书令,王廙为荆州刺史,并对百官及军阵进行了改组,罢黜了上百官位军政官员。谢鲲劝王敦去朝见天子,不管怎么样给个面子,但是遭到了王敦的拒绝。

敦不从,竟不朝而去。
王敦正月在武昌造反,三月控制了东晋的朝局,四月他就返回了武昌。

魏乂攻长沙日逼城云云。
湘洲刺史谯王司马承正在长沙坚守,但是王敦率先攻破了建康,他又稳住了甘卓的军队,长沙这边迟迟等不到援军,就被王敦的部将魏乂率军攻破。谯王司马承被俘押往武昌,被王敦派荆州刺史王廙杀害于中途。朝廷得到湘州陷落以后,诏名将陶侃领湘州刺史,陶侃的军事能力是非常强的,所以王敦不想让他离自己太近,就将陶侃调任到广州任刺史。

永昌元年的重大事件都集中在上半年。后面记录了五月份发生的事情,梁州刺史甘卓率兵回到了襄阳,襄阳太守周虑受到王敦的指使,诈称湖中出现了很多鱼,说比平时要多好多倍,骗甘卓将身边的亲信调出去捕鱼,在五月二十三日,就是这里注明的五月乙亥,周虑率军偷袭甘卓的卧室将其杀害,王敦派亲信接替了他的职务。得势之后就开始横征暴敛。

肥征拜云云。
兖州刺史郗鉴为后赵所逼,退屯合肥,被尚书右仆射纪瞻推荐,征拜尚书。这是永昌元年七月的事情,与此同时还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永昌元年二月,后赵的石虎率兵攻打泰山,围城到七月终于攻克,擒住了徐龛押往都城襄国。

己丑王廙卒。
时间跳转到了十月初九,荆州刺史王廙死了,王敦派王含接替了荆州刺史,派王邃都督青徐幽平四州诸军事。并且派王谅袭杀了交州刺史。

然矣。
名将祖逖去世之后,后赵数次攻打河南,豫州刺史祖约抵抗不住退守寿春,中原地区开始又变得混乱。

帝忧愤成疾,闰月己丑崩。
永昌元年闰十一月初十,公元323年1月3日,元帝司马睿在忧愤之中驾崩,司空王导受命为辅政大臣。

所以这是非常魔幻的历史时期,王敦造反攻破都城来去自如,王导还能受命为辅政大臣,王敦攻破建康并没有多久驻留,他很快就引兵回到了武昌,在武昌依然能够摇控建康,可见元帝的忧愤而死,描述的是非常到位的,而且他还是东晋的开国皇帝,就是这种待遇。元帝驾崩的第二天,太子司马绍登基为晋明帝,开始收拾父亲留下来的乱摊子。

从永昌元年正月王敦起兵,到十一月元帝驾崩,东晋国内发生了这么多祸乱,永昌这个年号没有能实现字面意义,使用时间也仅仅只有一年,甚至对元帝本人来说还不到一年。

永昌元年十二月,记录的是北方地区的事情,前凉国主张茂派人攻占了陇西地区,鲜卑地区首领慕容廆派儿子慕容皝出兵河北,进攻了盘踞在迁安地区的段末柸,他是鲜卑另一个部落的首领。

草稿最后一个还字,《资治通鉴》原文是:慕容廆遣其世子皝袭段末柸,入令支,掠其居民千余家而还。史料最后一个字是还,可见司马光是非常认真的,修史书确实需要这样的态度。

3

这张手稿的珍贵之处还不仅仅是《资治通鉴》的提纲,除此外还附赠了别的内容。涂抹的地方是范纯仁写给司马氏兄弟的信札,被司马光拿过来当草稿来用了。两家是姻亲关系往来密切,在政治立场上两人也是一致的。范纯仁没有他父亲范仲淹有名,但是实际上他的地位比父亲要更高,他的父亲并没有担任过真正的宰相。

司马光划掉的四行内容是范纯仁的手迹,就是一封日常的问侯信,古人写信有具体的礼法,有些称谓需要顶格,需要空位。内容文字排列都是长短不齐的。司马光也真是不浪费空间,他的草稿将范纯仁的家书团团包围,不过虽然划掉了,内容还是可以辨识出来的。我们从透出来的内容可以看出,范纯仁的书法水平要比司马光好。

纯仁再拜,近人回曾上状必计通呈,比来伏惟尊侯万福,伯康必更痊平。纯仁勉强苟禄,自取疲耗。
这是他写给司马光兄弟的信,说送信的家人已经回来了,想必我的书信你们已经收到,近来都在默默祝福,伯康的身体必定会康复的。信里说的伯康是司马光的哥哥司马旦,他跟范纯仁是儿女亲家。司马旦退休后回到了夏县老家,这里距离洛阳不是很远,司马光对自己的哥哥是非常好的,两个人经常互相往来看望对方,范纯仁会同时致信给两个人,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他的人信札《致伯康君实尺牍》,就是同时写给司马氏兄弟的。

司马旦看过之后将信转交给弟弟,司马光写手稿的时候缺纸,随手就把范纯仁的信札给涂掉了,在上面完成了东晋永昌元年的大事提纲,所以这张残稿的纸张是两张信纸的拼接,古人经常会这样利用纸张,有的时候也会使用信札的背面。其实我们今天看着很平常的纸在古代是稀缺品,这件文物通常被称为幅纸三绝,首先是《资治通鉴》的手稿,其次是范纯仁的信札,后面还有一段内容是司马光的信札。

4

司马光的信札跟范纯仁的信是在同一张纸上,但并没有署名,是司马光写给别人的回信。因为某种原因没有送出去,留下来变成了草稿。这封信札是司马光答谢别人送礼的信札。

观复书画|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具位,右伏蒙尊慈,特有颁赐,感佩之至。但积下情,谨奉状陈谢。伏惟察照,谨状。某月某日具位,状。
具位出自《诗经·小雅》: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意思是身居高位的人要知道,天下民众时刻都在注视着你的行为。具位是高官用在书信上的谦词,就不在后面注明自己的具体官职了,后面空着很大块区域,还划了两道波浪线的省略,毕竟写全了官职也很麻烦的。司马光此时的官职全称是: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贴职)朝散大夫(散官阶)右谏议大夫(寄禄官)充集贤殿修撰(差遣)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祠禄官)上柱国(勋官)河内郡开国侯(爵位)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司马光,是非常非常长的。因此不是正式信件就不用写了。

司马光说承蒙您的厚爱赠送了礼物,特此回信表达我的谢意,感谢您对我的关照。伏蒙尊慈常见于古人的书信,或者也有写伏蒙台慈,都是表示尊重对方。伏惟后面有礼节式的空位,察照就是关照的意思,司马光把两个字写反了,所以他加了一个换位符。

这就是原幅全卷的内容,由《资治通鉴》手稿、范纯仁的信札、司马光的信札两截纸共三段内容组成。

5


南宋任希夷的题跋
他是宋孝宗朝进士及第,在宁宗嘉定年间做到参知政事。

他的题跋是对司马光认真态度做了表扬,说的他的通鉴稿都写到信札上了,说明平时工作非常辛劳,别人赠送物品也要认真回信,当真是个严谨不苟可为师表的人。任希夷是在翰林院值夜班时题写的,他在嘉定年间调作了礼部尚书,他为北宋周敦颐和二程申请了谥号。


赵汝述题跋
他是史弥远摩下得力干将,任希夷就是从他这里观赏到的,赵汝述的书法风格跟任希夷相似。他交待了藏品的具体内容,他说这堪称幅纸三绝,两位宰相的三段手迹。

当时很多人从赵汝述家里观赏过,也都会留下不同的题记,因为藏品都历经辗转,期间可能会遇到各种不可抗因素,我们今天能看到的题跋,未必是全部的题跋,很多时候都会有遗失,能留下来的已经是非常不易了。


宋葛洪程玠赵崇龢题记
这三位南宋时期的观赏者,他们说这本来就是草稿,但是字的笔画工整没有歪斜,可见司马相公做学问是极其认真的,有这种坚毅的精神做什么事情都会获得成功。再次对前辈赞叹仰望。

葛洪是宋理宗时的参知政事。


元代著名经学家、国史院编修柳贯题跋。
他称赞司马光手稿,四百五十三字无一笔作草,他说从字迹能看出他的耿直诚信。柳贯还说这篇手稿有个问题,每件史实都只写一两个字或者四五个字,后面用云云概括标记内容,内容与《资治通鉴》原书偶然有所不同,可能这就是未经删定的初稿。可是自从设置了书局,两汉部分的历史由刘颁负责,三国至隋是刘恕负责,唐至五代是由范祖禹负责,每段历史都有各自的负责人,司马光只是负责最终的终审删定。而东晋永昌元年这一篇,他没有交给刘恕处理而是亲自起草,实在想不通其中有什么原因。

不过司马光和范纯仁的手迹还在,不仅让人想起元祐年间的风云际会,又岂会在翰墨之间争长短。柳贯题跋一向是非常严肃的。东阳柳贯题。

柳贯,字道传,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柳贯是元代著名的大学者,卷首题到的戴良是他的学生。主持国史编修的大学士危素也是他的学生。连他的学生都是著名的历史人物,更有名的还有明朝大学士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宋濂自述少年时求学的经历,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就是在此时向柳贯家里进发的,而柳贯此时正在家里观看司马光的手稿。


元代著名学士、国史院编修黄溍题跋
比柳贯级别还要高的大学者,他去世以后赠江夏郡公,谥文献,柳贯做题跋的时候他正在北京编修国史,这篇题跋在柳贯题跋十年之后。黄溍本身就是负责修史的,因此特别能理解司马光,他说手稿把永昌元年的事记录得非常详细,虽然这只是司马光的手稿,可是字体方正,毫无潦草之态,由此可知他工作如此谨慎,历时十九年才完成了这部巨著。高度赞扬了司马光。接着还对当时的流行风气做了点评,现在社会上的风气浮躁,很多人善于做表面工作,崇拜轻浮的风格,贬低持重的风格。我看这种风气已经非常严重了,即使司马温公能够复生,恐怕也难以使这些人改观。

黄溍地位崇高,政坛和社会见闻非常丰富,对当时的浮躁风气感到无奈,题跋最后一句是他的感叹:展玩之余,惟有掩卷太息而已。


元代国史院编修官宇文公谅题跋
他引用张南轩评价王安石的故事,张南轩就是南宋学者张栻,主战派宰相张浚的儿子,他曾经说过:平生所见王荆公书,皆如大忙中写,不知公安得如许忙事。说王安石的书法浮躁紊乱,不知道他到底忙成啥样,才会把字写得那么乱。张栻是王安石的究级反对者,不过王安石的书法确实比较奇特,只有黄庭坚明确表示非常喜欢,苏东坡表示有个性但无法模仿,其他几乎全是负面评价。很多评价甚至接近妖魔化,比如说王荆公在公文上签字画押,他名字最后一个字是石,因为他性格非常急躁,经常把自己名字中的石字签成歹字。

王安石得罪的人太多了,这里就是用王安石来对比司马光,说浮躁是王安石的毛病,今天我看到司马光的手稿,工工整整无一字潦草,可见他是一个谨慎稳重的人。诚信忠厚的气象浮现在字里行间里,两个人同样都做过宰相,王安石那样急躁的人是写不出这种字的。


元代国史院编修官著名画家朱德润的题跋
元代有两位大画家非常喜欢他的画,就是高克恭和赵孟頫,朱德润的《秀野轩图卷》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他在题跋中总结了手稿的特点,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不用司马迁和班固的纪传体,而是采用了沿时间顺序的编年体,历朝兴衰都可以历历直观,好的可以继承,坏的可以引以为诫,每件事都标注了年月日,使人能明确看到是非得失,可以说具足春秋体例。

朱德润毕竟做过史官,他还回答了前面柳贯的疑问,柳贯疑惑司马光为什么要亲自组稿,朱德润说这是史官遇到的特例,东晋永昌元年,王敦还镇,元帝驾崩。这是晋室面临的重大转折,因此司以光亲自定稿,不让这一年的重要事件失记。他说司马光和范纯仁相继担任过宰相,今天能够看到这二位的手迹,真是非常幸运的事情。


袁忠彻印章:五公世家
汉代袁安、袁敞、袁汤、袁逢、袁隗,都曾经位至三公,《三国演义》袁绍天天喊着自己家四世三公,袁逢就是他的父亲。

元代著名学者郑元祐题跋

典午渡江后,盗臣接济起。
这里典午是一个谜语,典者,司也;午者,马也。典午就是司马。他说司马氏南渡之后,大臣变身为大盗的事情接连而起,可是晋室拿他们一点办法也没有。

由其创业初,所事不以理。
后面是他表扬司马光的话,说他著成《资治通鉴》,将兴衰之乱变成了条例,他的字迹也是工工整整,本来草稿很容易被人忽略,但是他这种谨慎的精神是与天地同在的。

6

只是这么一张草稿纸,记录了这么多信息。作为改革家王安石的老对手,司马光的性格自然跟他相反的,政治成就方面是专业的历史问题,我们仅从他编书的角度来看,司马光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史学家,尽管这部书也有各种各样的不足。在内容取舍方面或者对不同历史人物的评价,或者存在着某些讹误,但总体上是瑕不掩瑜的,这种重量级的编年体史书,不仅对专业学历史非常重要,对日常喜欢读书同样是很重要的。

因为编年体是顺着时间线,把相同时间点的故事呈现出来的,对于养成良好的逻辑推导能力很有帮助,虽然编年体看着很容易枯躁,不像纪传体那样围绕某个人物,故事性比较集中比较有趣,但是编年体有着纪传体无法具备的优点。

司马光,字君实,出自《易经》:刚健笃实辉光。他这个人也是非常认真非常固执的,后世的人们能够记住他,除了传说中砸缸救人的故事,应该就是他编著了《资治通鉴》,而且他请神宗皇帝题了字,并在册页上盖了印玺,因此这部书逃过了后来的党争。即使到了我们今天,这也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记录了一千多年的兴与衰,呈现了一千多年的血与火,昭示了王朝的延续,也记载了历史的轮回。


文章版权归 惟真坊 所有!

#artContent img{max-width:656px;}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