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门为紫禁城的东大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它的位置处于整个宫城东外城墙的靠南端位置,参考下面的平面图。
东华门作为紫禁城的东大门,在一般情况下是关闭状态的。后来紫禁城改为故宫博物院,东华门便作为观众参观完毕后的出口。
东华门内正对面有蜿蜒流过的内金水河,河上架桥一座。桥之北面为三座门(实际上是三座随墙琉璃门的简称),东华门的西北方向为文华殿和传心殿建筑群院落、其西南方向为銮仪库,在后面会详细讲解。
东华门正门朝向为东,与皇城西边的西华门遥遥相对。东华门外设有下马碑石,高约4米,宽1米左右。
下马碑并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它的碑身下面是雕刻成抱鼓形状的墩石,石碑上刻有满、蒙、汉、回、藏五种文字,汉字则为“至此下马”四个篆体字,其余则都是其他几种文字的译文。
下马碑实际上在封建时期帝王的陵区中所见较多。陵区作为神圣的皇家禁地,寻常百姓是不得随意踏入的,即使朝廷命官至此也要下马进入,因此立下马碑石以作警示。
东华门和西华门外均有这样的下马碑石,其形制和意义与皇家陵区的下马碑同。在明代时候,东、西华门外护城河平桥外口的桥身正中还各建有一座“三座门”,称之为“下马门”,意义同下马碑,不过它们在清代被拆除了。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在午门的阙右门和阙左门外也各有一座下马碑,碑正面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三种文字为汉、满、蒙,碑身下也都有碑座。这两座下马碑是清代时候设置的。
—— 01 ——
东华门平面呈长方形,和午门一样有着红色的墩台以及城楼。墩台设汉白玉须弥座,正中开三门,中间的高大,两边的略低。并且,这三座门的门洞形式为“外方内圆”(即从外面看洞形为方,从内看洞形为圆,见下面图)。
同午门一样,东华门的红色墩台之上建有城楼,金黄琉璃瓦覆顶,城楼规制为重檐庑殿顶,基座围汉白玉石栏杆。
东华门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周出廊,梁枋处所绘彩画为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
这里出现了彩画的第二种形式:旋子彩画。
首先来说,旋子彩画一般用在比较次要的宫殿、配殿、牌楼或者其他建筑上。我们如何分辨旋子彩画呢?其实它与和玺彩画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其藻头部分绘制的多为一种旋子图案。那么什么是旋子图案呢?可以参考上下两图:即一种以圆形切线为基本线条所组成的有规则的几何图案,其外形是漩涡状的“花瓣”,中心为花心,也称“旋眼”。
旋子彩画也分为几种,比如墨石碾玉旋子彩画、金线大/小点金旋子彩画、墨线大/小点金旋子彩画。
比如我们今天讲解的东华门,所绘彩画便是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它的藻头部分当然是旋子,其枋心部分并不绘龙,而是一条黑线(墨线,谓之一统天下)。箍头多用“死盒子”(即此部位不画方、圆等几何形的盒子),在其中画四瓣花组成的几何纹。
另外,墨线大点金更重要的特点还在于“墨”和“金”的使用上。其旋子图案的旋眼一般都用沥粉贴金,如果枋心为龙,那么也一定作部分或者全部贴金。除了“金”部位外的主体线路、旋花等处,则只在青绿底色上用墨色勾勒边线,并沿边描出一道白线(可以放大看上面的那张图),故而称作“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全称可以称作“一字枋心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
—— 02 ——
东华门的城楼东面高悬匾额,为“东华门”三字,这在原来为满、蒙、汉三种文字的,后只留存汉字。
三种文字的牌匾也很常见,如果您去过雍和宫,就会注意到其内大小殿宇的牌匾皆为满、蒙、汉三种文字(比如下图中雍和宫万福阁的匾额)。

东华门的匾额只留汉字,是在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之后。转年2月,清帝退位。再之后1915年,袁世凯入主紫禁城,紫禁城里出现了一个怪现象:那就是袁世凯控制前朝,做前朝的皇帝;溥仪控制内廷,做内廷的皇帝——一座城内同时住着两个皇帝。
袁世凯是个汉人,在其登基大典之前,他命人将匾额上的满、蒙文全部抠掉,只留汉文。这就是紫禁城的前朝的宫殿楼阁的匾额上只有汉字的原因了。
—— 03 ——
东华门的门楼自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开始,便安放阅兵时所用的棉甲,每隔一年便拿出来抖晾一次。
乾隆二十八年(1763)三月,下旨在东华门外护城河边空闲围房中选用70间,设仓廒,用于存贮太监应领的米石,并赐名曰“恩丰仓”。
在清代初期,东华门只允许内阁官员出入。所谓内阁,是指明代设置的中央机关。清代内阁系由关卡时期的内三院所改,至康熙九年(1670)成定制,名义上是最高权力机关,但清代先后设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等权力机关,内阁的职能被削弱了。
直至乾隆朝中期,乾隆皇帝才下令特许年事已高的一、二品大员从此门出入。
清代大行(汉代之后称皇帝之死为大行,而停棺未葬之亡帝称大行皇帝)皇帝的梓宫(实际上就是指皇帝的棺材,因为古代帝后所用的棺木多为梓木制成,所以也称为“梓宫”),都是从此门出,所以东华门在民间也被称为“鬼门”。
东华门的大门上也有门钉,不过为八路九颗,这和紫禁城其他三座大门(午门、西华门、神武门)不同,出现了“阴数”。有的人说是和此门走大行梓宫有关,也有人说是等级较其他三门低,所以门钉少了一路,我认为都有可能。
嘉庆年间,有个叫林清的人,是个农民运动领袖。他利用宗教发动群众进行反清斗争,在京畿地区成立白莲教,并联合李文成、冯克善的坎卦教和八卦教,改名为“天理教”,在京畿和直鲁豫地区发动起义,并直接策划和领导了嘉庆十八年(1813)九月十五日攻打紫禁城的战斗。
这次攻打紫禁城的战斗并不顺利,这波农民起义军由太监刘得才等人经东华门潜入紫禁城内时,因在门外与卖煤人争路,情急之中掏出兵刃,被东华门外守卫发现,东华门迅速紧急关闭,仅有十几人闯入了紫禁城,最终这次起义宣告失败。嘉庆十八年(1813)九月十七日,林清被叛徒出卖被捕,二十三日在中南海丰泽园被处死。
—-
前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