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病史

患者:男性,54岁。

主诉:腹痛发现占位3

病史:20236月因腹痛于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肝占位。发现“乙型病毒性肝炎”1年,口服恩替卡韦治疗。高血压2年余,口服氨氯地平治疗,血压控制尚可,否认心脏病、糖尿病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否认外伤史。吸烟史30年,每日20支,饮酒史30年,每日2两白酒。

查体:无特殊。

实验室检查: 

CA1995.31U/ml(正常值0-30);AFP210.00ng/ml(正常值0-7);CEA:1.82ng/ml (正常值0-5);NSE21.10 ng/ml(正常值0-16.3)。

影像检查

CT检查:

CT平扫及增强:   

MR检查:

T1WI同反相位:

T2WI压脂:

FAT相:

T2WI冠状位:

DWI

 

ADC

MR增强扫描:

答案与解析

【问题】

根据以上临床资料与CT、MRI表现特点,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为下列哪一项( )

A.肝细胞癌

B.AML

肝脏占位一例——多形性未分化肉瘤

C.肝细胞腺瘤

D.肝平滑肌肉瘤

E.未分化多形性肉瘤

F.肝内胆管细胞癌

G.肝内胆管囊腺癌

答案:E 肝肉瘤

【诊断要点】

临床资料:老年男性,AFP升高。

诊断要点:

肝脏右叶肿物,CT平扫呈不均匀稍低密度,边缘可见稍高密度结节,其内可测得脂肪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病变边缘结节明显强化,门脉期、延迟期持续强化,中心轻度持续强化。MRI平扫T1WI同相位呈不均匀等、低混杂信号、内见点状高信号,反相位可见片状信号减低, T2WI/FS呈高低混杂信号,FAT相可见片状稍高信号,DWI边缘结节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模式类似于CT

该患者为老年男性,乙肝病史,AFP升高。反相位有片状信号减低,FAT相可见片状稍高信号区,但信号不够高,首先考虑是脂质变性程度较高所致,且动脉期强化程度不够高,出血坏死较多,因此不首先考虑AML。肝内常见含脂病变需考虑与该病例鉴别的有肝细胞癌、肝细胞腺瘤,边缘强化为主需与之鉴别的肿瘤还包括胆管细胞癌、胆管囊腺癌及少见的平滑肌肉瘤。该病例出血、坏死,脂质变性,与腺瘤表现类似,但肿瘤边缘实性区DWI明显高信号,且邻近肝被膜被累及,有恶性征象,如果考虑腺瘤则需考虑伴恶变。胆管细胞癌左叶多见,且肿瘤周围可见扩张胆管或肿瘤包埋胆管表现,本例不典型。胆管囊腺癌多见于中年女性,恶性程度低,多数囊壁较清晰、可有壁结节及伴囊壁钙化,本例实性成分较多,不首先考虑胆管囊腺癌。平滑肌肉瘤在肝内罕见,为渐进性强化,与本例鉴别困难。该病例有乙肝病史,AFP升高,且为老年男性,因此肝癌可能会首先考虑,我们的报告也首先考虑肝细胞癌。但仔细分析发现该病例并无肝癌典型的“快进快出”表现,而是呈持续强化,与肝细胞癌有不符合之处。由于该病灶内部脂质变性、坏死较多,且信号混杂,诊断较为困难,只能通过排除法寻找证据,但有恶性征象,因此手术指征明确,但具体诊断到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比较困难,尚需依靠病理诊断。该病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当遇到AFP升高且有乙肝病史的老年男性,影像表现不典型时,也要怀疑其它肿瘤的可能性。

【病理】

²肉眼观:右肝后叶,大小18×14×6.5cm,被膜尚光滑。多切面切开,于肝组织内见一肿物,大小15×13×4.5cm,切面灰白灰黄质糟脆,似有包膜,界欠清,距离被膜最近0.1cm,距离肝切缘最近0.4cm。可见小灶卫星结节,直径1.2cm。周围肝组织灰红质中。

²诊断意见:肝高级别肉瘤,以梭形细胞为主,部分区域呈上皮样,异型显著,核分裂像计数约15个/10HPF,伴大片出血坏死,结合病史、形态、免疫组化及分子检测结果(结果显示TP53基因突变及TERT基因启动子区突变,未显示C-KIT及PDGFRA基因外显子突变),符合多形性未分化肉瘤

²免疫组化结果显示:3号组织块:AE1/AE3(-),S-100(小灶1+),CD117(小灶1+),DOG1(-),CD34(-),Desmin(-),SDHB(3+),SMA(-),HMB-45(-),Melanoma Pan(-),Melan-A(个别细胞+),Ki-67(+,65%);7号组织块:CD34(-),CD117(个别细胞+),DOG1(-)。补充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MA(-),SOX10(-),GFAP(-)。

【解析】

多形性未分化肉瘤undifferentiated pleomorphic sarcomaUPS)指一组缺乏任何特定分化方向的多形性肉瘤,既往被称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起源于间叶组织,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年龄为50~70岁,平均发病年龄为 58 岁,男性多于女性。1985年报道了第一例原发性肝脏UPS。目前报道的病例不足200例主要发生于四肢软组织内,其次为腹膜,发生于肝脏较罕见。此病恶性程度高,易发生转移,术后复发率高肝脏UPS好发于肝右叶,多单发,瘤体一般较大,86.8%最大径超过5cm。

临床症状:症状通常无特异性,包括体重减轻、厌食、发热、黄疸、乏力、右上腹疼痛以及可触及的腹部肿块。

实验室检查:通常无明显异常。研究报道少数肝脏UPS患者可有乙型肝炎病史,合并肝硬化者少见。

病理:大体上,UPS 通常呈白色至淡黄色,伴有中央出血和坏死。肿瘤可累及肝脏的各个部位。其组织学特征为细胞密度高、细胞核形性明显、有丝分裂活跃(包括不典型有丝分裂)以及存在梭形细胞形态区域。坏死是高级别病变的常见特征。免疫染色通常无特异性发现。虽然组织细胞标记物在其诊断中并无作用,因为这种肿瘤并不显示真正的组织细胞分化,但 UPS 细胞常表达CD68。然而,由于 UPS 中肿瘤浸润性组织细胞数量相对较多,CD68可能会被误判为阳性。因此,UPS 的诊断属于排除性诊断。尤其需要排除肉瘤样癌、平滑肌肉瘤、上皮样血管周细胞瘤。恶性间皮瘤也可能是鉴别诊断之一。

影像表现

CT

发生部位:据文献报道常发生于肝右叶,肝左叶或左右叶同时受累较为少见,且多为单发。

形态:常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边界:侵袭性生长是肝脏原发性UPS的特征之一。多数学者认为该类肿瘤因常突破肝包膜而侵犯邻近结构,如腹膜、膈肌、大网膜等,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但少部位学者认为肝脏UPS肿块因易形成假包膜而边界清晰。

平扫:多呈不均匀低密度,少数呈等或高密度,病灶内部常可见更低密度的囊变坏死区域,部分合并有出血或见网格状/轮辐状纤维分隔,钙化较为少见;若肿块体积较小,坏死囊变不明显,则常表现为均匀的实性软组织密度。

增强扫描:病灶强化形式多样,它取决于肿瘤的血管分布和肿瘤坏死的程度。肝脏UPS恶性程度高,肿块的供血血管呈多样性,但多数肿瘤内部血管供血适当,其供血主要来自其周围血管。因此增强后多数病灶实性部分呈轻度至中度强化,坏死区域无强化,其内纤维分隔可见不同程度强化,周围假包膜不强化或呈显著强化

MRI

平扫:T1WI呈等、低信号,伴发出血时可呈高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内可见不同程度囊变坏死区。少数肿瘤较小时,坏死囊变不明显。

增强扫描: 实质部分动脉期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门脉期、延迟期病灶仍持续强化,瘤内囊变坏死区残留的肿瘤组织伪足状、絮状及分隔样强化更显著。

【鉴别诊断】

A.肝细胞癌:乙肝、肝硬化病史,AFP升高,增强模式为“快进快出”。瘤体较大时多出现裂隙状坏死。而肝脏UPS多浸润性生长、渐进性或持续性强化,囊变坏死与肿瘤实性成分相互交错。有学者提出肝脏UPS不易侵犯门静脉系统,淋巴结转移少见,较少合并肝炎、肝硬化以及AFP阴性,以此可作为与肝癌的鉴别点。

B.AMLAML 是一种少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是由脂肪、血管及平滑肌组成,比例不同影像表现也多种多样,平扫多为低密度/信号,很少伴有出血和坏死,成熟脂肪灶是诊断AML的关键。

C.肝细胞腺瘤: 肝细胞腺瘤(HCA可以发生于肝脏任何部位,但以肝右叶多见,肿瘤轮廓清晰,包膜多完整,肿瘤直径大于5cm居多,最大可达15cm。临床上部分HCA可以出血,需与UPS鉴别HCA动脉期可呈显著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可降低,密度/信号接近或略低于正常肝组织。瘤内可有出血、坏死和(或)钙化。UPS动脉期轻中度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且以边缘强化为主,中心多伴大片坏死,钙化少见。

D.平滑肌肉瘤:是极为罕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占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不1%,多数认为起源于肝脏胆管或血管的平滑肌细胞,常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通常瘤体较大,多为单发直径大于4cm多发生于肝右叶患者一般无乙肝病史,无肝硬化,肝功能通常正常, AFP通常阴性。肿瘤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肿瘤中央或周边可因缺血而坏死,坏死及囊变区域可占据肿瘤大部分,并达肿瘤边缘。增强扫描通常边缘强化明显,且呈渐进性持续强化。淋巴结转移以腹腔内及肠系膜淋巴结转移多见。UPS血管肉瘤、平滑肌肉瘤、癌肉瘤等鉴别困难,最终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E.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常有肝内胆管结石病史,瘤内可见结石/钙化,肿瘤周围可见扩张胆管或肿瘤包埋胆管表现,常见附近肝叶萎缩。肝脏UPS瘤内钙化/结石少见,胆管扩张或胆管被肿瘤包埋等征象较罕见。

F.肝胆管囊腺癌:多见于中年女性,恶性程度低,多数囊壁较清晰、可有壁结节及伴囊壁钙化,远端胆管常扩张。而肝脏UPS好发于中老年男性,恶性程度较高,边界欠清,囊壁钙化少见,累及周围胆管罕见。

【参考文献】

[1]周纯武,赵心明等。肿瘤影像诊断图谱(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2] 郭苏葶,禹雯婧,郭兰田.肝脏多形性未分化肉瘤1[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24,30(6):770-772.

[3] Alberti-Flor J. J., O’Hara M. F., Weaver F., Evans J., McClure R., Dunn G. D. 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 of the liver. Gastroenterology. 1985;89(4):890–893.

[4] Goldblum J. R., Weiss S. W. Enzinger and Weiss’s Soft Tissue Tumors. 6th. Elsevier; 2014

[5] Caldeira A., Martín-Carreras F., Pereira E., et al. 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 a rare hepatic tumor. Revista Española de Enfermedades Digestivas. 2010;102(2):144–148.

[6] Mass, J. B., & Talmon, G. Undifferentiated Pleomorphic Sarcoma of Liver: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ase reports in pathology, 2018, 8031253.

[7] 吴彩云,陈涛,严静东,李文菲,陈伟.肝脏原发性未分化多形性肉瘤的MSCT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9,30(10):744-747.

[8] 赵才勇,崔凤,施伟,胡红杰.肝脏原发性未分化多形性肉瘤的CTMRI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8,34(3):378-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