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磊
小知识
北魏时期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碑刻作品不仅是文字载体,更是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作为龙门二十品之一的《牛橛造像记》,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历史内涵,成为研究北魏书法演变的关键实物。
《牛橛造像记》全称《太和十九年十一月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为亡息牛橛造弥勒像记》,刻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位于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碑高100厘米,宽34厘米,碑文楷书七行,行十六字,内容记述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氏为亡子牛橛造弥勒像之事,祈求其脱离苦难、往生极乐。
长乐王丘穆陵亮为北魏鲜卑贵族,其家族在孝文帝汉化改革中改姓“穆”,是北魏政权与中原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碑文中“使持节司空公长乐王”等官职的罗列,既彰显其家族的政治地位,也反映了北魏官僚体系的汉化特征。此碑的创作时间正值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行全面汉化的高峰期,书法风格亦呈现出从平城时期的隶书遗风向洛阳楷书新体的过渡。
《牛橛造像记》的书法风格以“端方峻整”著称,兼具雄强与灵动之美。其笔法方笔为主,刚健凌厉。横画起笔多侧锋斜切入纸,收笔回锋,形成方折之态。竖画锋芒毕露。转折处重顿方折,如一些字的横折钩,外廓呈直角,凸显刀刻的力度感。
结体欹侧,疏密有致,字形整体趋扁,横向笔画左低右高,形成“斜划紧结”的体势。如一些字,左右部件错落呼应,重心左倾却通过捺画的舒展取得平衡,展现出动态的稳定性。
章法严谨,行列有序。碑文布局行列分明,字距紧密而行距疏朗,形成“大九宫”的整体态势。单字大小错落。

作为造像题记,《牛橛造像记》的书法与雕刻工艺密不可分。碑文采用阴刻技法,刀痕清晰,笔画边缘锐利,呈现出“刀笔合一”的效果。点画多呈三角状,捺脚尖锐如刀劈,这种工艺强化了书法的峻拔之气,与南朝帖学的柔媚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魏碑书法《牛橛造像记》欣赏
【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