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甲本乙本

        惊天问世的敦煌星图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甲本,一个是乙本

        甲本和乙本都是大唐版“东方天书”的抄本,被埋藏在敦煌藏经洞1200多年之后才重现天日。

        令人痛惜的是,甲本于100多年前被英籍考古学家斯坦因在所谓的第二次中亚“考古”中骗走,后来收藏于英国图书馆。具体的星图内容可以参看小号推发过的《敦煌星图甲本中的“东方天书”》。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乙本却在新中国成立后,由敦煌县文化馆从当地征集上来,现珍藏于敦煌市博物馆。

(敦煌星图乙本,来源于《中国古代天文文物图集》及网络)

        乙本是一幅略带残损的紫微垣星图,高和宽都是31厘米,呈左东右西、上南下北的画图规律,由此推断乙本是一幅仰观天象的“东方天书”。其所属32个现存星官被画在直径分别为26厘米和13厘米的内、外两个同心圆内。

        参照甲本的画法,乙本原来可能是一幅“横图”,属于一幅完整星图的一部分。与甲本一样,均为珍贵的纸质抄本。

        乙本中的星官,使用红、黑两种颜色表示三家星官。其中,红色表示石申和巫咸星官,其间以红线相连。黑色表示甘德星官,其间以黑线连接。但也偶有例外。

        尽管乙本中的星官位置画得并不是十分精确,但是根据传舍、八谷和文昌等星官来推测,乙本的观测地点大约在北纬35度左右,即西安和洛阳一线。

💫2️⃣  内圆星官

        敦煌星图乙本中的“东方天书”所属内圆星官,是指以紫微宫为中心、位于内圆线之内的星官。现存14个星官,59颗恒星。

        第一,北极星官。

        图中北极星官居于紫微垣中央,五星横列,均为红色。其下注有“极”“枢”二字,但图中二字的木字旁却被误写成提手旁。

        在北极星官西侧的四辅口内,横写一个“震”字,应是“辰”字之误。同时在第二颗恒星之下,标注有“主上皇”三字,以表示“第二星主日,帝王也”之意。

 (北极星官,来源于《中国古代天文文物图集》和《中西对照恒星图表》星图分册,上下图或左右图方向相反,下同)

       第二,钩陈星官。

        图中钩陈星官六星均为红色,位于北极星官北,尾指北极星官。图中误将“钩”写为“钓”。

(钩陈星官,来源同上)


        第三,女御宫星官。

        图中女御宫星官四星不在极北,而在钩陈东侧东蕃处,均为红色。注有“御女”而不是“女御”。

  (女御宫星官,来源同上)

      第四,天皇大帝星官。

        位于图中钩陈星官四星之中,但并没有画出星官,仅仅横写“天皇天帝”四字。图中误将“大帝”写为“天帝”。

(天皇大帝星官,来源同上)

        第五,四辅星官。

        图中四辅星官四星均为黑色,用黑线连接。位于紫微垣中央偏西,中间横写一个“震”字。

(四辅星官,来源同上)

        第六,杠星官。

        图中杠星官九星均为黑色,其间以黑线相连如珠。位于内圆下端内侧,有星无名,恰似华盖星官的伞柄。

(杠星官,来源同上)  


        第七,五帝内座星官。

        图中五帝内座星官均为黑色,五星连成十字状。位于华盖星东南方向,靠近紫微宫门处。

(五帝内座星官,来源同上)

        第八,六甲星官。

        图中六甲星官均为黑色,六星相连成六边形。位于四辅西侧,靠近西蕃处。

(六甲星官,来源同上)

        第九,柱史星官。

        图中柱史星官一星,黑色,位于在北极星官东侧。

(柱史星官,来源同上)

        第十,女史星官。

        图中女史星官一星,黑色,位于柱下史星官北侧。

(女史星官,来源同上)

        第十一,天柱星官。

        图中天柱星官五星,连接成U形,均为黑色,位于柱史星官东侧,靠近内圆东蕃处。图中误将“柱”写为“往”。

(天柱星官,来源同上)

        第十二,尚书星官。

        图中尚书星官五星,一星与四星相连,均为黑色,位于紫微宫门内东南处。

(尚书星官,来源同上)

        第十三,大理星官。

        图中大理星官二星,均为红色,位于紫微宫门内东侧。图中误将“理”写为“飒”。

(大理星官,来源同上)

        第十四,天床星官。

        图中天床星官六星,交叉相连,呈上下两个叉形,均为黑色,位于紫微宫门内,靠近宫门处。

(天床星官,来源同上)

🌟3️⃣  外圆星官

        敦煌星图乙本中的“东方天书”所属外圆星官,主要是指位于内圆线和外圆线之间的星官,也有部分位于外圆线内外的星官。现存18个星官,81颗恒星。

        第一,华盖星官。

        图中华盖星官九星均为黑色,位于内圆下端、内外圆线之间。正对着紫宫门北,一星与八星相连,呈伞盖状。

 (华盖星官,来源同上)

敦煌星图乙本中的“东方天书”

       第二,传舍星官。

        图中传舍星官九星残存七星,均为黑色。其间以黑线相连,状如连钉。位于外圆之外,华盖星官之北。

(传舍星官,来源同上及网络)

        第三,天一星官。

        图中天一星官一星,红色。位于内圆顶端外侧,紫微宫门外。

(天一星官,来源同上)

        第四,太一星官。

        图中太一星官一星,红色。位于天一星官之南。

 (太一星官,来源同上)

       第五,东蕃星官。

        图中东蕃星官六星,均为红色,比实际恒星少了二星。图中误将“蕃”写为“番”。

(东蕃星官,来源同上)

        第六,西蕃星官。

        图中西蕃星官残存五星,均为红色,比实际恒星少了二星。西蕃星官和东蕃星官连接成内圆,封住了紫微宫的南、北二门。图中误将“蕃”写为“番”。

(西蕃星官,来源同上)

        第七,天厨星官。

        图中天厨六星,均为黑色,交叉相连,呈左右两个叉形。位于紫微宫东北外侧。

(天厨星官,来源同上)

        第八,北斗星官。

        图中北斗星官七星,残存四星,均为红色,其间以红线相连。斗杓处残少三星,第四星处标名为权,第五星处标名为衡,第六、七星之间标为北斗。

(北斗星官,来源同上)

        第九,天理星官。

        图中天理星官四星残存二星,均为黑色。呈方筐形,其间以黑线相连,但上部没有连线。位于斗魁之中。

(天理星官,来源同上)

        第十,辅星星官。

        图中辅星星官一星,红色。位于北斗星官摇光之北。图中标名为辅一,其东又标名为辅。

(辅星星官,来源同上)

        第十一,三公星官。

        图中三公星官有名无星,其中三星位于北斗星官斗杓之南。另外三星因北斗星官斗杓残损,故位于北斗第一星西侧的三星亦残损不存。

(三公星官,来源同上)

        第十二,文昌星官。

        图中文昌星官实际有六星,现存七星,南部略有残损,至少多画了两星。现存七星均为红色,其间以红线相连,呈半月形。图中误将“文”写为“天”。

(文昌星官,来源同上)

        第十三,内阶星官。

        图中内阶星官六星均为黑色,其间以黑线相连,呈左右两个叉形。位于文昌星官之北。

(内阶星官,来源同上)

        第十四,玄戈星官。

        图中玄戈星官一星,红色。靠近三公星官处。图中误将“玄”写为“主”。

(玄戈星官,来源同上)

        第十五,天枪星官。

        图中天枪星官三星,均为红色,其间以红线相连,呈V字形。图中误将“枪”写为“舍”。

(天枪星官,来源同上)

        第十六,天棓星官。

        图中天棓星官四星,比实际恒星少了一星,均为红色,其间以红线相连,呈方框形,但下部没有连线。位于紫微垣内圆外东侧。

(天棓星官,来源同上)

        第十七,扶筐星官。

        图中扶筐星官七星,均为黑色,其间以黑线相连,呈长方形,形状如筐。

 (扶筐星官,来源同上)

       第十八,八谷星官。

        图中八谷星官八星,均为黑色,画在外圆西侧线上,呈“中”字形。

(八谷星官,来源同上)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古代天文文物图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2.尹世同编绘.中西对照恒星图表(星表分册和星图分册).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古代天文文物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4.陈久金著.中国古代星空解码.青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

5.陈久金著.中国古代二十八宿.青海人民出版社,202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