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  灵

     【释义】①诗文中,“日”的称谓极多,本条所释之“耀灵”便是其中有名的一个别称,引用频率较高。

     【耀灵】《文选\汉·张衡〈思玄赋〉》:“淹栖迟以恣欲兮,耀灵忽其西藏。”唐·李善注:“耀灵,日也。……《广雅》曰:’朱明、耀灵、东君,日也。’”又卷三0《南楼中望所迟客》诗注引晋·陆机《赠马文罴》诗:“与子别所期,耀灵缘扶木。”《艺文类聚》卷一:“《广雅》曰:’日曰朱明,一名耀灵,一名东君,一名大明,亦名阳乌。’”明·吴承恩《广寿》诗:“纤阿既望,耀灵再阅。”明·王世贞《满庭芳·闰六月初七夜戏为天孙赋此》词:“方悟朱明宰闰,排年月、恨杀羲和。”清·王韬《后聊斋志异·郑芷仙》:“耀灵西匿,银蟾挂树,生意欲留宿。”

      【释义】②“耀灵”作为日的一种别称,但这个别称在诗文中引用时候,却也变化不常,没有固定的形态,下面所列,即其各称变称:

      【燿灵】《后汉书·张衡传》:“燿灵忽其西藏。”唐·李贤注:“燿灵,日也。”三国·魏·吴质《在元城与魏太子笺》:“燿灵匿景,继以华灯。”康按:燿,乃“耀”之异体字。

      【曜灵】《楚辞/战国·屈原<天问>》:“角宿末旦,曜灵安藏?”汉·王逸注:“曜灵,日也。”《魏书·〈木艺传·张渊〉》:“鲁阳指麾,而曜灵为之回驾。”三国·魏·曹植《节游赋》:“嗟羲和之奋迅,怨曜灵之无光。”《文选\汉·张衡〈归田赋〉》:“于是曜灵俄景,系以望舒。”唐·李善注:“《广雅》曰:’曜灵,日也。’”晋·潘岳《悼亡》诗:“曜灵运天机,四节代迁逝。”晋·左思《蜀都赋》:“嚣尘张天,则埃盖曜灵。”唐·皇甫谧《帝王世纪·本历》:“日者,众阳之宗,阳精外发,故日以昼明,名曰曜灵。”唐·储光羲《效古》诗:“曜灵何赫烈,四野无青草。”宋·程公许《拟九颂·朝阳阁》诗:“及曜灵兮未晏,尚察余兮从容。”宋·崔敦诗《皇帝上平上皇帝寿乐曲·五举酒用老人星见之曲》诗:“奕奕南极,应期曜灵。”宋·刘宰《访陈廷瑞有感》诗:“间维有常度,曜灵无停辀。”明·高启《徐博士爱日堂》诗:“曜灵趋颓运,忽去不待人。”明·满朝荐《拘幽赋》:“曜灵望舒无幽不烛兮,奚不朗照于履盆。”明·卢格《鹧鸪天·咏中秋》词:“曜灵此夕游何处?谁识嫦娥一寸丹。”明·王祖嫡《万年欢·日》词:“愿使多男寿福,曜灵与离明驰逐。”明·秦凤翔《蝶恋花·古岸芙蓉》词:“曜灵绚彩摇红玉,敛滟晴光,蘸影寒塘曲。”清·刘大槐《祭左和中文》:“炜曜灵之出汤谷兮,羲和狂奔骋而不辍。”清·崔迈《大雪歌》诗:“曜灵藏形不敢出。”清·虫天子《中国香艳全书》第一七集卷三《吴门画舫续录》:“楼枕河干,在花市西头,俗呼冶坊浜者,为游船停聚处,每当曜灵西匿,蟾魄未升,歌吹遏云,画桡动地,红妆与乌帽相掩映,居高临下,莫不历历目前。”刘半农《欧洲花园》:“今不幸而败,……岂吾永永不能见曜灵之光耶!”“曜”“耀”音义同因互通用。

    【灵曜】晋·郭璞《游仙诗》诗八:“汤谷吐灵曜,扶桑森千丈。”宋·张君房《云笈七籖》卷八0:“园光拂灵曜,玄晖莹高明。”唐·储光羲《使过弹筝峡作》诗:“双壁隐灵曜,莫能知晦明。”宋·梅尧臣《依韵和发运许主客咏影》诗:“动静随生趣,存藏委曜灵。”清·虫天子《中国香艳全书》第九集卷三《茯苓仙传奇》第十一出:“同离仙府,来瞻灵曜,日月金银光照。”

     【灵耀】《后汉书·章帝纪》:“历数既从,灵耀着明。”唐·李贤注:“灵耀着明,谓日月贞明。”明·徐阶《送司徒仲芳杨子赴留都》诗:“颓波无停留,灵耀亦西驰。”清·沈双承《瑞鹤仙·十五夜对月》词:“清辉比灵耀,纵刘贲下第,天门难叫。”

     【耀】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九之一二:“《文选》中诗,以’日’为’耀’,’灵风’为’商飙’,’月’为’蟾魄’,皆此类也。”

     【曜】唐·李世民《咏雪》诗:“洁野凝晨曜,装墀带夕晖。”晨曜:指清晨的日光。

    【阳曜】唐·刘禹锡《谢门下武相公启》:“回阳曜肃杀之辰,沃天波于蹭蹬之际。”唐·孙樵《龙多山记》:“阳曜始浴,彻天昏红。”宋·李觤《中春苦雨书怀》诗:“又疑坎宫水,阳曜所不临。”明·刘基《步虚词》诗:“东溟升阳曜,西海生阴灵。”

     【丹曜】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六八回:“朝拥华轩骋丹曜,暴驱素魄摇金英。”康按:丹曜,犹言红日。丹,红色。

     【火曜】元·郝经《幽恩》诗:“赤乌惊上天,火曜舒乾坤。”

     【大曜】唐·储光羲《同诸公秋日游昆明池思古》诗:“大曜悬金晖,秋色浮浑沌。”

    【景曜】唐·韩愈、孟郊《同馆联句》诗韩愈句:“曦光霁曙物,景曜乐宵祲。”

     【东曜】南朝·梁·庾肩吾《和太子重云殿受戒》诗:“皇明执东曜,帝扆居北辰。”东曜:犹言东日,旭日也。

三十六鳞丶六六鳞

      【三十六鳞】宋·高观国《金人捧露盘》词:“斜缄小字,锦江三十六鳞寒,此情天阔,正梅信、笛里关山”。明·彭孙贻《醉蓬莱·秋闺》词:“三十六鳞,十三行字,双鲤书空写”。清·陈维崧《氐州第一·秋日怀东皋诸子》词:“三十六鳞江上少,奈无限,旧愁缭绕”。清·陆培《卖花声》词:“觉来心事阿谁知?三十六鳞寄与,空叠乌丝”。清·赵文哲《摸鱼儿》词:“陈词欲托微波寄,三十六鳞何处?” 清·高文照《生查子·代忆》词:“三十六鳞来,锦字从新作”。

      【六六鳞】宋·戴复古《送吴伯成归建昌》诗:“别有千万意,付之六六鳞”。宋·宋庠《春霁汉南登楼望怀仲氏子京》:“私书一纸离怀苦,望断波中六六鳞”。宋·李洪《子都录示近作成白体一首奉寄》诗:“欲将芳草萋萋恨,寄向沧江六六鳞”。宋·宋祁《送黄灏》诗:“思家夕梦还都信,并附秋波六六鳞”。又《朱舜卿南游有寄》诗:“归心怨逐揺旆,尺素愁迷六六鳞”。宋·陆游《得林正父察院书问讯甚勤以长句寄谢》诗:“有诗亦欲频持寄,肠断西江六六鳞”。清·沈振鹭《鹧鸪天·盼家书不至》词:“生涯半属天涯路,千里书沉六六鳞”。

        以上诗文中所用 “三十六鳞”丶“六六鳞”,为鲤鱼的代称。六六,即二六相乘为三十六数。鳞,指鱼鳞甲。为何鲤鱼有这种称谓呢?旧传鲤鱼的肋部那一行有大大小小三十六片鳞甲,每片鳞上有黑点,故以此代称。这个说法,古籍中多有记载,现将所见之诸资料备录于此: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七《广动植》二:“鲤,脊中鳞一道,每鳞有小黑点,大小皆三十六鳞”。宋·许彦周《彦周诗话》:“段成式《与温飞卿牋纸》诗:`三十六鳞充数时,数番犹得表相思’。盖龙八十一鳞,鲤三十六鳞。至宋景文诗云:`君轩结恋萧萧马,尺素愁凭六六鱼 ‘。又使六六三十六也”。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一七:“鲤鱼当肋一行三十六鳞,鳞有黑文如 `十 ‘字,故谓之鲤,文从鱼丶里者,三百六十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四《鳞部》“鲤鱼” 释名集解:“其肋鳞一道,从头至尾无大小,皆三十六鳞,每鳞有小黑点”。又 “鲤,至阴之物,其鳞三十六”。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卷三六《水族部》“鲤鱼” 条下收有 “六六鳞” 异名,释云:“六六鳞:《埤雅》:`鲤,三十六鳞,合六六之数 ‘。陆游诗:`望断秋江六六鳞 ‘。”

      从以上诸说可见,“三十六鳞”丶“六六鳞” 为鲤鱼的代称由来已久,并在历代文人心中已形成共识,故在他们的作品中此称谓引用是常见不鲜的。

       为什么文人在填词作诗时要援用此称谓呢?这主要是受到诗词格律的影响,在填词作诗时由于受到诗、词中的字数、及用字的平仄的约束,逼着他们要使用这些称谓以合乎格律的要求。正因为这样,“三十六鳞”“六六鳞” 也不是常规形式,随着诗词格律的不同、其引用形式也不同,如又称 “六六鱼”,宋·高文虎《送台倅赵叔明趋朝》诗:“犹凭六六鱼,寄问我沈绵”。宋·宋祁《祇答太傅邓国张相公》诗:“君轩恋结萧萧马,客素愁凭六六鱼”。又引作 “鳞六六”,宋·乐雷发《寄雪蓬姚使君》诗:“湘鳞六六寄相思,疏柳新蝉想别时”。清·陆培《摸鱼儿·得四月初七日家信寄慰》词:“鳞六六,喜传到丶平安字样开笺幅”。清·沈振鹭《琴调相思引·雨后》词:“消息半沉鳞六六,别期今负月三三”。清·赵怀玉《渔家傲·欧阳棣小影》词:“珍重寄将书一幅,鳞六六,吴淞又是今濠濮”。诸如“六六鱼鳞”“鱼鳞六六”“六六文鳞”“六六锦鳞”“锦鳞六六”“六六红鳞”“六六頳鳞”“三十六鱼鳞”“三十六锦鳞”“鳞鳞三六”“鲤鱼三十六” 等等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不同变式,不一一举证。

       然而,凡诗文引用这些称谓,并不是仅仅是 “鲤鱼”代称这一简单用义,而是更有深一层的用义,那就是借来比喻传书递信的信使之谓,实际上是古所传“鲤鱼传书”这一典故的发挥。

       “鲤鱼传书” 这一典故,出典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出自后汉·蔡邕《饮马长城窟行》这一诗,诗见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卷一。诗尾有句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如何?上有加飧食,下有长相忆”。

       蔡邕这首诗是写她们夫妻之间长期分离丶相思之苦的。诗尾这几句话是说:蔡邕的妻子收到了远在他乡丈夫托人带给她的一条鲤鱼,她叫侍儿烹饪鲤鱼的时候发现鱼肚子里装有丈夫用素帛写成的丶向她问寒问暖并表达自己对她长相思的一封书信。

       正因为受到蔡邕这诗的影响,后人遂引“鲤鱼”“双鱼”“双鲤”“双鲤鱼”“双鱼”“锦鳞”“双鳞”“赤鳞” 等等为传递书信的信使的美称,更由于蔡邕此诗是写夫妻之离情别苦的,故诗文中引用多用作男女两情传书递书信的爱情的特使。而以 “鲤书”“鱼信”“双鱼信”“双鲤书”“鱼书”“鳞书” 等等用典为书信的代称,多用来借指妻子、恋人所寄来的书信和情书。

        另一说,是根据陈胜、吴广之事而来的。据西汉初·司马迁《史记》陈胜丶吴广传中记载,陈、吴二人欲率众起事,又怕众人不服,于是在鱼肚子里放一条写有“陈胜王”的素帛,来日杀鱼的时候人们发现此书,都惊怪不已,以为是天意所托,于是共举陈胜为王而起事。此事记载虽早于蔡邕,但蔡邕一来是东汉末有名之文士,为历来众文士们所敬仰,再者蔡邕此诗又是叙夫妻之离情别苦的,缠绵悱恻丶感人致深,是历来传颂的闺阁名篇,因此后人多以蔡诗为本。

        还有一种说法,“鲤鱼传书” 和蔡邕诗及陈胜丶吴广事无关,是根据古人寄书的时候将信封结成鲤鱼的样子,将书信封于其中以便传送,所以叫 “鲤鱼传书” ;有的说古人寄信是将书信藏于木函中,木函是用刻为鱼形的两块木板制成,一盖一底,故称之为 “双鲤鱼”。这是最原始的鱼腹传书,正因为这样便有了 “鱼腹传书” 之说。明·杨慎《丹铅录·双鲤》:“古乐府 `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中事,看取腹中书 ‘ 。据此诗,古人尺素结成鲤鱼形,即缄也,非如今人用蜡。《文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 即此事也。下云烹鱼得书,亦譬况之言耳,非真烹也”。 闻一多《乐府诗笺》云:“双鲤鱼,藏书之缄也。其物以两木板为之,一底一盖,刻线三道,凿方孔一,线所以通绳,孔所以受封泥。……此或刻为鱼形,一孔以当鱼目,一底一盖,分之则为二鱼,故曰 ` 双鲤鱼 ‘ 也。”

典故:​耀灵 、三十六(六六)鳞丶沈鬓

        总之, “鲤鱼传书” 或 “鱼腹传书”,是自古流传下来的、有文史记载的典故,其来源无论是据古人之事丶古人之文句而形成,还是由据古人将信封结成鲤鱼的样子而形成,但 “鲤鱼” 这一实物名称在诗文中为信使的代称是铁定的事实,而 “三十六鳞”“六六鳞” 这些形式只不过是文人们为符合诗词格律而改变其名称引进诗词中形成的变称而已!

沈  鬓

      【沈鬓】清·徐喈凤《满江红·秋晚书怀寄荩思丹麓野君武令》词:“镜里霜华侵沈鬓,楼头月色催江笔。”这儿“沈鬓”一典,用得非常隐晦,查诸词典,均不收此条。在诗文中用典,“鬓”字头冠以人名的典实,最常见的是“潘鬓”这个词组,试举例证:

      【潘鬓】唐·元稹《酬翰林学士代书》诗:“宁牛终夜永,潘鬓去年衰。”唐·李端《长安感事呈卢纶》诗:“蹉跎潘鬓至,蹭蹬阮途穷。”唐·李德裕《秋日登郡楼》诗:“越吟因病发,潘鬓入秋悲。”唐·钱惟演《秋夕池上》诗:“秋怀已潘鬓,无柰更啼螀。”又《小园秋夕》诗:“潘鬓秋来已自伤,庾园时物更荒凉。”宋·陈师道《病中》诗:“晚秋潘鬓秃,午梦楚魂消。”宋·赵长卿《一丛花·暮春送别》词:“莺啼燕恨西窗下,问何事、潘鬓先华。”宋·史达祖《点绛唇·夜与社友泛湖》词:“多少荷花,不盖鸳鸯冷,西风定,可怜潘鬓,偏浸秦台镜。”宋·胡仲参《山行》诗:“马头风作恶,潘鬓任阑珊。”宋·喻良能《次韵丁端叔舟中值雪》诗:“轻舞谢衣端不恶,斜侵潘鬓总堪惊。”宋·石介《和马寺丞秋日寄明复先生》诗:“有叟傅岩隐,明时潘鬓苍。”元·佚名《高调·梧叶儿·〈天台洞〉》曲:“香肌瘦,潘鬓改,好难睚,旅馆内愁山闷海。”明·孟称舜《娇红记》第七出:“傻哥哥,沈容潘鬓,取次暗消磨。”明·陈霆《苏武慢·秋怀》词:“对西风、愁损菱花,潘鬓嗟非前日。”明·夏言《沁园春·送叶本仁作教合肥》词:“看君潘鬓依然,美腹笥藏经不让边。”明·魏际瑞《木兰花令·答范公作》词:“破纸疏櫺风直进,霜华一夜催潘鬓。”明·万树《女冠子·上元》词:“罗巾诗在否?却叹近来潘鬓,兴随人瘦。”清·张圯授《哨遍·归田》词:“趁而今,归田堪赋,年年潘鬓如许。”清·丁炜《龙山会·戊辰九日重登黄鹤楼》词:“洒酒问黄花,羞潘鬓、还应迟发。”清·陈球《燕山外史》卷三:“岂因多病多愁,沈腰瘦尽;何故易衰易迈,潘鬓凋残。”清·杨学林《唐多令·春尽感怀》词:“潘鬓渐苍皤,人生奈老何。”清·李修行《雪鸿泪史》第十一章:“伏念足下境与心违,才为命妒,庾年未老,潘鬓已星。”清·陈维崧《月边娇·己未长安元夕》词:“清辉何苦,照一宵潘鬓。”清·张春帆《九尾龟》第六九回:“更兼潘鬓将斑,何郎已老,勉勉强强的涎着脸儿去讨倌人的欢喜。”清·刘可培《沁园春·雪影》词:“伤迟暮,怕朝来镜里,潘鬓羞他。”清·郑沄《声声慢》词:“残钗蚀凤,小扇分鸾,年年潘鬓伤春。”清·李澧《踏莎行》词:“潘鬓皤然,沈腰瘦了,浇愁斗酒还嫌小。”清·吴锡麟《瑶华·题严小秋骏生忆秋图》词:“我是独处匏瓜,叹霜华吹老,潘鬓如许。”清·杨瑛昶《沁园春》词:“浑无计,只沈腰渐减,潘鬓慵梳。”清·张陈典《临江仙·悼亡》词:“荀香怜老尽,潘鬓为伊残。”《中国公案小说·〈百家公案〉第十二回》:“况是江山摇落候,闲局潘鬓渐苍浪。”

        这个“潘”,就是指的西晋初时人潘岳。潘岳字安仁,是当时著名美男及文人,《晋书》有传。潘岳中年不得志,郁闷满怀,并为此而作《秋兴赋》,借赋浇愁,说:他三十二岁的时候头发就发白了,以此而感叹年华流失、身心早衰。《文选/晋·潘岳〈秋兴赋〉序》:“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这个“潘鬓” 用典就是根据潘岳的这件事而来的。由于潘岳感叹身心早衰、鬓发变白、面容憔悴,这样这个典故被后代文人在诗文中广泛运用,来比喻人落魄不得志致人身心早衰、面容憔悴,描写人鬓发斑白、愁颜衰容为最常用之典故,引用的时候除“潘鬓”以外,还有“潘岳愁鬓”“潘郎鬓”“潘安鬓”“潘岳鬓霜”“安仁鬓”等等常用形式,在此不一一举出。

        徐氏此二句意,是言自己对镜自照,但见鬓发尽皤、面容憔悴,月色满楼、孤寂难奈,思友之情更烈,情不自禁填写此词以寄怀。徐氏照镜看见自己因思友而面容憔悴、头上长出了星星白发。在词作中如何突出这层意思?于是自然想起这个典故并用了这个典故。然而徐氏在词中却不用“潘” 而用“沈”,原来历代文人们为了更加突出自己面容憔悴这个意义时,一般不单单用这个“潘鬓”,而是常常与“沈腰”一词连用成“沈腰潘鬓”这个词组,不妨举实例以证此:

     【沈腰潘鬓】南唐·李煜《破阵子》词:“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宋·周邦彦《大有·小石》词:“仙骨清羸,沈腰憔悴,见傍人,惊怪消瘦。”宋·万俟咏《别瑶姬慢》词:“沈腰暗减,潘鬓先秋,寸心不易供。”宋·吴潜《朝中措·再用韵》词:“休问沈腰潘鬓,何妨岛瘦郊寒。”宋·吴潜《朝中措·再用韵》词:“休问沈腰潘鬓,何妨岛瘦郊寒。”宋·何梦桂《喜迁莺·感春》词:“旧日沈腰,如今潘鬓,怎奈许多僝僽。”明·周玄《雨中花·旅怀》词:“到于今,沈腰潘鬓,不似当年。”明·林鸿《水调歌头·清江镇阻风过姑苏》词:“沈腰缓,潘鬓短,苦西东。”明·顾恂《如梦令·暮春写怀》词:“愁闷、愁闷,憔悴沈腰潘鬓。”明·祝允明《凤凰阁》词:“怎知年少不长住,春老也,这其间,沈腰潘鬓。”明·曹元芳《忆瑶姬·寄丹六》词:“那惜沈腰潘鬓,任东风吹到黄昏。”明·周玄《雨中花·旅怀》词:“到于今,沈腰潘鬓,不似当年。”明·林鸿《水调歌头·清江镇阻风过姑苏》词:“沈腰缓,潘鬓短,苦西东。”清·丁炜《凤凰台上忆吹箫·闺别》词:“加餐约,沈腰潘鬃,莫漫惊秋。”清·徐燦《永遇乐·寄素庵》词:“减去沈腰,霜添潘鬓,怎似前秋离别。”清·赵文哲《一萼红·寄对琴》词:“还怕沈腰潘鬓,重见须惊。”清·陈维崧《沁园春·客陈州使院花朝作》词:“浑无计,只沈腰渐减,潘鬓都非。”清·沈光裕《金菊对芙蓉·写怀》词:“绳系白日难牢,已沈腰半减,潘鬓全凋。”清·张冕《风流子》词:“拚得沈腰潘鬓,长恁无聊。”清·赵文哲《一萼红·寄对琴》词:“还怕沈腰潘鬃,重见须惊。”清·施沧涛《满庭芳·立秋前十日答山中友人书》词:“淡园频顾影,沈腰露瘦、潘鬓藏青。”清·张冕《风流子》词:“拚得沈腰潘鬓,长恁无聊。”

       这个“沈腰” 中的“沈”,是指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文人沈约。沈约,字休文,南朝时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当时的文坛领袖,撰有《宋书》《晋书》《齐纪》,其中《宋书》列为“二十四史”之一。曾历仕宋、齐、梁三朝,官至太子少傅、尚书令等要职,死谥为隐侯,故又以“隐侯”“沈隐侯”称之。《南史》《梁书》均有传。

      这个典故出自《南史·沈约传》,亦见《梁书·沈约传》。据传:沈约想告老辞职,于是借自已病老的事由,一次给徐勉写了封信,说自已年老多病,近百多天来皮带常紧,每月估计腰肢要缩小半分。《南史·沈约传》中有这一段文字,云:“初,约久处端揆,有志台司,论者咸谓为宜,而帝终不用。乃求外出,又不见许。与徐勉素善,遂以书陈情于勉,言已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欲谢事,求归老之秩。”正因为沈约这段描写自己身子消瘦的话,后世广为文人们在诗文中作为典故引用,多用比喻人(持指文人)因愁思而引起人面容消瘦、身体瘦弱,多用来借指人的病容、病体,最常见的引用形式除“沈腰”以外,还有“沈约腰”“沈郎腰”“沈瘦”“瘦沈”“沈愁”“沈容”等形式,此不例举。

    “沈腰”与“潘鬓”两个典故,一说人身体消瘦、体弱多病,一说人鬓发斑白、身心早衰,虽出处不同但基本内容一致,在诗文引用都是用来形容人面容憔悴丶身瘦体弱这一意思的,因而人们用典的时候常常将这两个典故连在一起并用,以加重描写的语气来进一步突出要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又试举数例以证此:

      【潘鬓沈围】清·龚鼎孳《惜馀春慢·追春》词:“青帝抛人几时?潘鬓沈围,年年空老。”

      【潘愁沈瘦】清·周金然《醉红妆·苦雨》词:“潘愁沈瘦这回春,深院闭,绣苔茵。”

      【潘愁沈病】明·曹大同《鹧鸪天·中秋》词:“梧叶堕,桂香新,潘愁沈病两难论。”

      【病沈愁潘】元·佚名《双调·风入松·〈离情〉》曲:“停延初试春风面,便安排病沈愁潘。”明·许论《卖花声·冬暮客怀》词:“小楼惆怅倚阑干,肠断放人书一纸,病沈愁潘。”

      【愁潘病沈】元·白仁甫《东墙记》第一折:“孤眠独枕教人闷,愁潘病沈教人恨,行迟力顿教人困。”元·汪元亨《双调·沉醉东风·〈归田〉》曲:“雪月风花不系心,打捱过愁潘病沈。”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只为你彩笔题诗,回文织锦,送得人卧枕着牀,忘餐废寝,折倒得鬓似愁潘,腰如病沈。”元·佚名《双调·风入松·〈离情〉》曲:“停延初试春风面,便安排病沈愁潘。”明·余怀《调笑令·杂感》词:“欹枕、欹枕,不是愁潘病沈,花铃护在谁家,鹦鹉啣来落花。”明·杨慎《木兰花》词:“镜添华发似愁潘,带减腰肢如病沈。”明·许论《卖花声·冬暮客怀》词:“小楼惆怅倚阑干,肠断放人书一纸,病沈愁潘。”明·陆采《怀香记》第二二出:“还虑,鬓似愁潘,腰如病沈,料应将属枯鱼肆。”清·郑云《齐开乐·岁晚寄怀》词:“瘦沈腰轻,愁潘鬓减,目断天山斜照。”清·娥川主人《世无匹》第九回:“恨豺狼,赚蛾眉,黑陷难禁,何处望佳音?恼杀了愁潘病沈,望苍苍,空泪零。”清·吴斐《水龙吟·秋声》词:“叹当年多少,愁潘病沈,只为着、秋声瘦。”清·张希傑《沁园春·自题问月图》词:“鬓类愁潘,身如病沈,辜负卿卿降彩霞。”清·吴斐《水龙吟·秋声》词:“叹当年多少,愁潘病沈,只为着、秋声瘦。”

       【愁潘瘦沈】清·陈维崧《摸鱼儿·蓴》诗:“长安道,惆怅愁潘瘦沈,谁忺涞酒初窨。”

       【瘦沈愁潘】明·曹元方《翠楼吟·中秋约天岫小饮》词:“还须醉,瘦沈愁潘,那堪憔悴。”明·陈尧德《卖花声·冬暮客怀》词:“岁暮北风寒,雨雪珊珊,小楼惆怅倚栏杆,肠断放人书一纸,瘦沈愁潘。”明·许论《卖花声·冬暮客怀》词:“小楼惆怅倚阑干,肠断放人书一纸,瘦沈愁潘。”清·仲恒《忆秦娥·秋叹》词:“银蟾圆,家家此际竞追欢,竞追欢,才人气短,瘦沈愁潘。”清·郑方坤《金菊对芙蓉》词:“天涯失路人倾盖,多应是、瘦沈愁潘。”

     【沈瘦潘愁】元·王和卿《仙侣·醉中天·〈别情〉》曲:“瘦了更加瘦,愁了更添愁,沈瘦潘愁何日休。”

     【沈腰潘貌】明·陆宏定《贺新郎·病中偶成》词:“寿夭穷通同日尽,问此梦谁能宽,且莫惜、沈腰潘貌。”

      由上种种,可见徐氏词中的这个“沈鬓”,是这两个典故合而并用的结果,是“沈腰潘鬓”一词的省文。但这个“沈鬓” 一词,历代文人并不见用,可谓徐氏独创而首用。徐氏在词中来表示他憔悴的面容,本来完全可以直接用“潘鬓”这个常用的形式就足够了,但为何还要独创这一生僻的词语呢?岂不是故弄玄虚?原来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一来是他为了加重描写的语气来更加突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于是并用了这两个典故,另一个原因也是主要原因,那就是词作的格律规定逼着他不得不这样。

        按《满江红》词牌的格律,这一联是:

        ⊙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

“⊙”符号表示平丶仄二声的字均可用。“潘”是平声字,那么在这个位置上不能用,而“沈”是仄声字,正好对号入座。于是作者在这儿灵活地用了这个“沈”字首创这一“沈鬓”的用典形式,情有可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