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优秀作品分享

我们邀请到的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

方元同学分享他的大四毕设

《战后临时社区设计——以乌克兰巴赫穆特地区为例》

👀
先来看下高清效果图吧

作者按:

这是一次关于战后临时社区模块化设计的探索,也是对我来说意义非凡的,最后的毕业设计。面对俄乌冲突下满目疮痍的巴赫穆特地区,我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战争无情地摧毁了家园,无数生命被卷入这场灾难。作为一名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我始终坚信,设计的力量可以为那些在战火中失去家园的人们带来一丝温暖和希望。因此,我选择了这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试图通过模块化设计,为战后临时社区的重建提供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

在设计过程中,我试图从难民的实际需求出发,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下,为他们搭建一个温暖的临时家园。虽然这个项目目前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尚未真正落地,但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让更多人关注到战后重建这一重要课题,也为类似情境下的社区建设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可能性。我坚信自己有能力为重建工作贡献一份力量,哪怕只是纸上谈兵,也能为未来带来一丝希望。


选题起源

俄乌冲突自 2022 年 月 24 日爆发至今,已持续了一千多天。战火纷飞,家园破碎,无数生命被卷入这场灾难。看着那些在废墟中徘徊的难民,我的心中充满了沉重与无力感。然而,我也深知,战争虽然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尽力为那些失去家园的人们提供一丝温暖和希望。于是,我决定以乌克兰巴赫穆特地区为实践地点,探索一种至少能维持半年到一年的战后临时模块化社区设计,为当地居民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提供一个坚实的依靠。

场地选址

选择场地时,我心中充满了矛盾与挣扎。这里曾经是连接乌克兰中部的关键枢纽,道路四通八达,生态环境良好,设施齐全,功能分区与人群多样。

90% 的房屋被毁,基础设施瘫痪,交通中断,社会功能丧失殆尽。然而,正是这片废墟,让我看到了希望。

如今,虽然一切都被战争摧毁,但这里依然有着重建的潜力。我决定选择巴赫穆特市作为实践地点,希望在这里为难民们搭建一个临时的家园,让他们在废墟中看到重生的希望。


设计方案


设计理念:生长型社区的温暖



设计之初,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这个临时社区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能够滋养人心、重塑希望的地方。于是,我提出了生长型社区的设计理念。这个理念的核心是,社区的建设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搭建,更是社会关系和文化记忆的再生。通过模块化设计技术,将可持续材料与在地资源相结合,构建出一个能够随着需求变化而逐步完善的社区。我希望这个社区能够像一棵树一样,在废墟中生根发芽,逐渐成长为一个充满生机和温暖的家园。

给予居民基础生存环境之外,人道主义关怀也必不可少是帮助他们走出战争创伤与痛苦记忆、团结一心共同构建新生活的动力源泉。因此,居民及其所衍生出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生态平衡、意识形态等均应该在重建过程中被关注



模块化设计:灵活的温暖空间

大四毕设将“一次性”建筑转化为可持续绿色社区!三类标准模块+木结构材料见证废墟建筑的再生,重建“温暖的临时家园”!

「 第一阶段:基础单元原型开发 」

本设计是依据家庭结构调研展开的,涉及单人家庭、单亲家庭以及多代家庭等类型,运用模块化设计策略,以“1+1”拼接模式作为基础,也就是一个居住模块搭配一个功能模块,这样的设计提高了空间灵活性与适应性,契合了不同家庭结构以及功能的需求,最小的居住模块尺寸设定为3x3x3米,保证了居住空间的基本需求,同时维持了设计的简洁性和可操作性。

设计了如下三种标准模块:

单人1人3×3+3×3)18㎡,内置折叠床、储物柜与可旋转隔断,支持隐私与社交模式切换。在有限的空间内保证居住的舒适性,满足单人居住时对隐私和社交的双重需求

家庭2-3人3×6+3×636㎡,设置可旋转隔断,通过旋转隔断的位置变化,实现隐私模式与社交模式的灵活切换注重空间的实用性和舒适性。为家庭成员提供了一个温馨、便捷的生活环境,适合2-3人的小家庭居住。

家庭4-6人6×6+3x6x274㎡,通过可平移隔断较多构建出较多的功能空间,提供了充足的个人空间和公共互动空间,适合4-6人大家庭居住

公共结构3xN)由木材搭建的框架结构,可以根据公共空间需求随意搭建。

公共空间设计:社区的心脏

公共空间是社区的心脏,是居民们交流、互动的地方。我设计了多功能广场、儿童游乐区、社区厨房和文化展示墙等功能区域。多功能广场可以变成集市、演出场地或临时医疗点;社区厨房不仅是准备食物的地方,更是居民们交流和合作的场所;文化展示墙则通过战争遗迹的活化和在地艺术创作,记录社区的历史与故事,重塑集体记忆。我希望这些公共空间能够成为居民们心灵的港湾,让他们在废墟中找到彼此的温暖和支持。


废墟再生设计:历史的新生

废墟再生设计是我在这个项目中最用心的部分。对于那些损坏程度较轻的房屋,我采用了轻质木结构搭建新的框架,布料作为隔断材料,不破坏原建筑结构,优化内部布局,设置基本生活设施。

在结构搭建环节,于原有建筑之上,运用轻质木结构搭建新的框架,这样做可保证不对原有建筑的结构造成破坏。之选择木结构,一方面是因为其有轻便的特性以及易于施工的优势,另一方面还在于它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以及成本较低的特点。

在隔断设计时,选用布料作为隔断材料,这些布料可以是可回收利用的,比如旧的帆布或者纺织品,布料隔断安装起来比较简便,而且还可依据需求灵活调整空间布局,以契合不同的功能需求。

整体规划及连接方面:于废墟再生实践里,我们着重关注各个区域间的联系以及整合,借助设计手段,把再生建筑、公共区域、种植区域进行有机连接,形成一个功能互补且相互促进的整体,比如再生建筑可当作居住或者小型商业空间,和公共种植场以及共享种植空间相互支持,达成社区的自给自足,而教堂作为社区的文化与精神中心,跟周边的公共活动区域相呼应,一同为居民供给丰富的文化生活。

成果展示


平面布局:温暖的社区结构

当我完成平面布局设计时,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周边的居住单元和公共种植区环绕着社区中心的公共区域,形成了一种开放且有凝聚力的空间结构。公共种植场作为大型专业种植区,配备了高效灌溉系统和工具储物间,由社区统一管理,不仅提高了食品自给率,还创造了就业机会。公共用餐区和活动区承载了社区聚餐、文化演出等丰富多样的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居民之间的联系以及社区的凝聚力。我希望这个社区能够成为居民们心中的温暖家园。

居住空间:家的温暖

居住空间内部配备了折叠床、储物柜以及可旋转隔断等设施,可实现隐私与社交模式的灵活转变。围合式布局强化了邻里关系,为社区活动提供了安全又舒适的公共空间。我想象着,当难民们走进这些温暖的居住空间时,他们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希望。我希望这些居住空间能够成为他们在废墟中的避风港。

文化空间:心灵的港湾


教堂的修复与再利用是本设计的一大亮点。修复后的教堂不仅恢复了宗教功能,还被赋予了新的社区功能,成为社区的精神核心。其框架结构的修复后,用布料作为隔断塑造出新形态的外形,在做到废墟建筑的再生的同时,也留存了教堂的历史风貌,推动了社区的凝聚力。我希望这个文化空间能够成为居民们心灵的港湾,让他们在废墟中找到希望和力量。

可持续性:绿色的未来


在材料选择方面,我尽量使用可持续材料,如回收砖块、松木框架、布料等,这些材料不仅环保,还能减少成本。在结构设计上,我采用了木结构,这种结构不仅环保,还易于加工和快速组装。此外,我还设计了雨水收集系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希望这个社区能够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典范,为居民们创造一个绿色的未来。

总结与展望


总结:温暖的力量

回顾整个设计过程,虽然充满了挑战,但我始终坚信,温暖和希望是重建家园的核心力量。模块化设计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能够快速响应不同家庭结构和功能需求,围合式布局和丰富的公共空间设计有效提升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居民的归属感,废墟再生设计不仅实现了建筑的可持续使用,还深化了社区的文化认同。然而,我也深知,设计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模块化设计细节需进一步优化,公共空间的运营管理有待强化,废墟再生的公众参与度有待提高。

展望:未来的希望

虽然这个项目目前还停留在设计阶段,尚未落地实施,但我对未来充满期待。未来,我将继续致力于模块化设计的持续进阶,引入更先进的连接技术与材料,优化模块内部布局,提高其稳定性、可变性和适应性。同时,我将制定更完善的公共空间运营管理体系,引入人流分析技术,优化空间规划,探索公共空间的多元化收入模式,以实现其长期可持续运营。此外,我还将加强废墟再生的深度社区参与,开展系列社区工作坊,提高居民的参与信心和技能,加强项目宣传,吸引更多外部资源和志愿者加入。

我衷心希望这个设计能够为全球战后及灾后重建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帮助受灾人民尽快恢复生活秩序和信心,重建家园。也许有一天,这个设计能够从图纸走向现实,成为那些在战火中失去家园的人们的温暖港湾。

图文来源: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