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洪山上几乎家家种茶制茶,另有外来投资的规模较大的茶厂,以及类似工作室性质的小型制茶工坊。虽都称为宝洪茶,各家风味品质却各有差异。究其原因,无外乎鲜叶品质、工艺细节综合的结果。
“天然拼配师”
云南茶以大叶种闻名,宝洪茶则是云南极少见的高山小叶种茶。其中的原生群体种茶园,若你细心观察,便会发现这“小叶种”之中,还包含着多个更小的品种,共存于一片茶园中。
原因也不复杂。群体种是有性繁殖,茶果实落地发芽或人工育苗种植,在它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会持续发生变异。经年累月,变异所产生的差异越来越明显,主要体现在叶片的大小和形状之上。同是小叶种,有的叶片小如指甲盖,有的如汤匙般大小,接近中叶种;有的狭长如鸡舌,有的椭圆似鸡肾。
各小品种在香气、内质、滋味呈现上各有不同,采茶时却不会分开,全采在一处。各小品种风味就这么天然的融合在一起,形象地说它们就是“天然的茶味拼配师”。加之具备这般特点的茶园,往往树龄较大,底蕴丰厚。因此种植年月较长的群体种茶园,做出来的茶往往滋味更丰富饱满,层次感也更强。
“走水”

绿茶不萎凋似乎是固有印象,但任何一款茶,要想做得好,唯一遵循的只有一个理念,即“看茶做茶”。生搬某一套固定的流程,做出来的茶往往死板,缺乏个性与生命力。
适度摊晾可提升宝洪茶香气的丰富性、高锐度和鲜灵感,行话称“走水”,重点便是“适度”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则困难得多。需随时掌握鲜叶外观变化,精准捕捉香气状态。过犹不及,没有多年经验,难以做得恰到好处。
“辉锅”
辉锅在杀青摊凉后,是宝洪茶、同时也是其他多数绿茶的关键工艺,目的是干燥、做形、提香。宝洪茶是炒青绿茶,“炒”即是指干燥方式,在锅中炒干,具体说就是辉锅这一步。
辉锅是温度与手法的结合,温度先是由低而高,使茶叶逐渐适应温度变化,避免一开始因为温度过高导致爆水现象,破坏茶叶的完整性,泡出来的茶汤也会显得浑浊。手法富有节奏感,依据锅中茶叶状态适时调整。
随着温度和时间的增加,茶叶外形呈现出扁平状,明显干燥许多,香气也逐渐浓郁起来。离锅十来米远的地方,也能闻到阵阵茶香飘来。
不少制茶师到这一步便出锅,但合作的老师傅告诉我,到这步后温度需缓慢降低,让茶叶水分干透,而后温度需再次升高,进一步提升香气。
整个辉锅过程前半段需光手操作,随时感知茶叶变化而调整温度与手法,到后半段方能戴上手套。时间一长,手指皮肤被磨得只剩薄薄一层,颇为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