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4480字|预计阅读15分钟
天祐四年(907年)三月,随着唐朝最后一位皇帝唐哀帝被迫将皇位“禅让”给了朱全忠,盛极一时的唐王朝就此谢幕;53年后的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赵匡胤被拥立为帝,宋朝就此建立,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
唐与宋作为我国古代最辉煌的朝代,这一时期的历史故事总是被大众津津乐道,但紧列大唐之后、与北宋并存的辽代却鲜少被关注,甚至隐身于“唐宋元明清”的顺口溜中。
907年,对于大唐来说是天祐四年,对于契丹人来说却是辽太祖元年。这一年,草原上年仅35岁的耶律阿保机当选为草原游牧政权最高统治者「可汗」,这位契丹大首领并没有把目光局限在草原地区,而是积极地进行着建国称帝的准备。九年后,阿保机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
阿保机是一个头脑很活络的人,他深知部落贵族和可汗世选制度的局限性,尤其在俘虏和来投的汉人以及与之结盟的中原割据势力的影响下,他越发表现出对先进汉文化的追慕和认同。于是,辽国开始效仿汉制、同时创造着适应契丹国情的各种制度规范——我们今天要说的墓葬,就是其一。
在辽最初建国的70多年里,契丹族是没有筑墓入殓的习俗的,而是以树葬为主。《契丹国志》中有记载:“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意思是契丹人死后,他的尸体会被放在山中的树上,等过了三年再将骨头收下来焚化掩埋。
那是怎么开始有棺材的呢?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写:“天圣中,侍御史知杂事章频使辽,死于虏中。虏中无棺榇,舆至范阳方就殓。自后辽人常造数漆棺,以银饰之,每有使人入境,则载以随行,至今为例”。也就是说,辽国本没有棺椁,但为了表示对宋朝使者的尊重,特地为他们准备了。由此可知,契丹人的丧葬习俗是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才逐渐形成的。
而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辽墓是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宝山村的1、2号墓,这里是契丹族繁衍发展的腹地,从此向西南30公里处就是他们建立的第一座辽代国都辽上京。
两座墓的建造时间约为10世纪20年代,墓主均为辽代皇室成员,墓室装饰风格都极尽豪华,1号墓的墓主是一位14岁的男孩,系“大少君”次子,他葬于公元923年,即辽代建国后的第十六年;2号墓的墓主是一位成年女性,墓的时间稍晚于1号墓。
宝山辽墓的墓葬结构复杂,中部都建有石室(中原晚唐五代时期的墓葬没有),两座墓葬被发现时都已经被盗墓者盗掘过,但考古学家在墓壁和石室内外发现了大量保存完整的壁画,其规模之宏大、构图之严谨、用色之绚丽,令人惊叹。
而且有意思的是,你明显能感觉到不同性别的墓主选择了不同的绘画题材,甚至可以说,两个墓石室的内部分别被塑造成为男性和女性空间——
比如1号墓石室两壁的画作,一幅《降真图》描绘了《汉武帝内传》中汉武帝谒见西王母的逸事,画面中有弓箭、宝剑、男仆及云间仙鹤,具有浓厚的升仙意味;另一幅《高逸图》描绘的场景与传统“竹林七贤”题材相类似;
图源《宝山辽墓》 | 1号墓石室内东壁壁画《降真图》
2号墓石室两壁的两幅画作,一幅则是苏蕙织寄回文锦给丈夫表达思念,体现了妻子对丈夫忠贞不二的感情,暗喻墓主的高尚品德;另一幅《颂经图》描绘的是《明皇杂录》中记载的杨贵妃教授白鹦鹉“雪衣娘”念诵《心经》的场景,说明墓主人可能是一个佛教信徒。画面中有女侍、鲜花、蜂蝶和禽鸟,壁画内容包含了道德教诲和可能的佛教思想的同时,反映出了这位贵妇的时尚品味和浪漫幻想。
以下,我们结合了宝山辽墓的发掘报告和《宝山辽墓》一书中的专家观点,来聊一聊宝山辽墓中的《颂经图》和《寄锦图》背后的故事。
2号墓石室北壁的画面中心围绕着一位“贵妇”展开,根据1998年发表的宝山辽墓发掘报告中的描述:贵妇是云鬓抱面的发型,发髻的正面上下对插着两把发梳,并佩有金钗;贵妇的脸型是圆圆脸(面如满月),弯眉细目,穿着红色的抹胸,外面披着红地毯路纹的宽袖袍,长裙是蓝色的。贵妇端坐在高背椅上,左手持拂尘,右手轻按经卷,虔诚之态溢于言表。面前是一条红框蓝面的条案,上面放有展开的经卷,条案左边放了一个高足金托盏,右边立着一只羽毛洁白的鹦鹉,昂首注视着贵妇。
图源《宝山辽墓》 | 2号墓石室内北壁《颂经图》
听这描述你就知道这贵妇的妆容打扮都极具唐风唐韵。贵妇前站着四个人,其中两个是向女主人拱手恭立的侍女,一个着红袍,另一个着浅色袍,还有两个人头戴五代式样的展脚幞头,发掘报告认为是男吏或者着男装的宫廷女官;贵妇身后还有两个侍女,一个执扇,一个捧着金色的净盆。
图源《宝山辽墓》 | 2号墓《颂经图》(局部)
整个壁画的场景还有棕榈、芭蕉、竹子等南方常见的草木,以及盛开的鲜花和剔透的太湖石,整体气氛静谧安恬。
图源《宝山辽墓》 | 《颂经图》中的植物与侍者(局部)
壁画右上角有一首墨书题诗:
雪衣丹觜陇山禽,
每受宫闱指教深。
不向人前出凡语,
声声皆(是)念经音。
诗中的“陇山禽”指的是产于陇山的鹦鹉,被豢养在宫闱中的鹦鹉,经过调教,不仅会说普通的语言,还学会了颂读经文。专家根据题诗的内容和画中的形象认为,画中的贵妇就是著名的杨贵妃,全画表现的是《明皇杂录》中记载的杨贵妃教习一个名叫“雪衣娘”的鹦鹉背诵《多心经》的故事。
《明皇杂录》是唐代郑处诲编撰的一部古代中国史料笔记,成书于唐大中九年(公元855年)。“雪衣娘颂经”的传说初见于此书,后来又被《白孔六帖》等文献反复征引,流传很广,并成为唐代画师作画的重要题材,唐代画师张萱和周昉都曾经创作过贵妃教鹦鹉颂经图。

杨贵妃教雪衣娘背诵的也不是普通的文学作品,而是对佛教徒极为重要的《多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现在简称《心经》,《多心经》的叫法在唐宋比较流行)。这部全篇只有260个字的经文是600卷《大品般若》的总纲,讲的是五蕴皆空,六根清净,离苦得乐,力证菩提,在《西游记》里乌巢禅师就告诉唐僧:“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
因为墓主和杨贵妃之间大概率不存在什么联系,所以多认为这幅壁画出现在宝山2号辽墓中是为了表现其中的读经行为,包括墓葬顶部画有七朵宝相花围绕着的巨大莲花,都表明这位墓主贵妇可能是一个佛教信徒。
图源《宝山辽墓》 | 2号墓墓室封顶石团花图案
和《颂经图》一样,南壁的《寄锦图》同样绘有七人,位于中心位置的贵妇梳着蝶形双鬟髻,头上插满了金钗,柳眉凤目,樱桃小嘴,脸庞丰盈,雍容华贵。她穿着红花蓝地交领的窄袖衣,红色长裙曳地,外面套着蓝色的腰裙,肩膀上披着淡黄色的回文披帛,右手前指,左手持披帛。
图源《宝山辽墓》 | 2号墓石室内南壁《寄锦图》
图源《宝山辽墓》 | 《寄锦图》中的贵妇(局部)
贵妇前有一个男僮和一个女侍,男僮身前的挑担两端分挂包裹和盝盒,面对贵妇,躬身拱手,神态恭谨,仿佛在辞行。旁边的侍女在男僮右手前伸,手里握着一卷锦帛,侧身回看贵妇,一副要把锦帛交给男僮的样子;贵妇身后四名侍女的发型、装束与贵妇相似,但服装的花纹、色彩各不相同。前两人手持笔砚和包裹,侧身对视,相互交谈,后两人各自端着椅、捧盒,侍立在一旁。
图源《宝山辽墓》 | 2号墓《寄锦图》(局部)
壁画的背景有两丛清秀舒展的修竹,中间有一株绿叶肥厚的芭蕉,旁有新芽破土而出。最右侧的苍柏挺拔,针叶叠簇。画法采用了晕染手法,设色浓淡有别、层次分明,充满生机。《寄锦图》的左上角黄地竖框内也有一首墨书诗词一首:
□□□征辽岁月深,
苏娘憔(悴)□难任,
丁宁织寄回(文)(锦),
表妾平生缱绻心。
图源《宝山辽墓》 | 2号墓《寄锦图》左上角之墨书题诗
部分文字有所缺失,但不影响理解全诗的意思——苏娘夫婿征辽远行,很久没有回来,苏娘非常思念自己的丈夫,织了回文锦,想寄给远方的征人,以表达自己的眷恋之情。
晋唐时期,多称妇女为“娘”,所以“苏娘”就是指某苏姓的女子;回文锦就是带有回文图案的织锦,所谓回文就是就是能够回还往复,正读倒读都能成章句的诗篇。这两点就和晋唐时代曾广为流传的苏若兰织寄回文锦的传说联系起来了——
苏娘苏蕙,字若兰,是前秦时期人,她的丈夫窦滔是前秦宣昭帝苻坚在位时的秦州刺史,后来因罪被放逐流沙。苏蕙为了表达思念之前,织锦《回文璇玑图诗》寄赠给自己的丈夫,诗词凄婉。
这个故事在东晋王隐撰著的《晋书》、唐初修撰的《晋书》中都有出现,细节略有不同,后来还衍生出了“窦滔临别发誓不娶,旋又背誓娶新妇”的情节。而在唐如意元年(692),武则天也亲自撰写过一篇《织锦回文记》,这是目前最详细的版本,故事情节也更加曲折完整。
有趣的是,在大女主武则天的版本里,苏若兰织寄回文锦与窦滔谪戍流沙没有关联,而是因为窦滔有了宠姬赵阳台,苏若兰对此十分不满,两人关系十分紧张,尤其是苏若兰拒绝与窦滔共同前往襄阳赴任后,窦滔便带了赵阳台去,对正妻不闻不问。苏若兰就寄去了回文锦,窦滔收到后“感其妙绝”,悔恨不已,便将赵阳台遣返关中,与苏若兰和好如初。
武则天还把这一故事和闺怨联系起来:“苏氏著文词五千余言,属隋季丧乱,文字散落,追求不获,而锦字回文,盛见传写,是近代闺怨之宗”。在唐代诗人崔道融的《春闺》一诗中也把苏若兰织寄回文锦的故事与征辽放在一起来描写闺怨。
由此可知,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苏若兰织寄回文锦”的故事形成了不同的版本,最初妻子思念丈夫的初衷,被改编成了夫妻经历过感情波折后的破镜重圆,织寄回文锦的原意也变了味。
但综合来说,这幅壁画出现在一个地位显赫的成年女性墓中,更大的可能性是借用历史人物来表达女性墓主人对丈夫的忠贞不二的感情,并将她视为女性道德的楷模,用来暗喻墓主的崇高品性。
出于保护目的,宝山辽墓的壁画已经回填原址,没有开放参观,但你可以在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等地可以看到摹本。以下我们还推荐了1本相关好书和2场展览,可作为拓展。
比如巫鸿和李清泉老师的著作《宝山辽墓:材料与释读》,诸如“明明苏蕙的社会地位远低于杨贵妃,2号墓主却将两人一同画在墓内?”“除了上文提到的历史故事,壁画本身的绘画风格有哪些特点?”等问题都能在书中得到解答。并且,书中还收录了宝山辽壁画墓的发掘简报,附上了壁画墓的高清彩色图版,实为网络上难以看全的珍贵照片。
图源上海书画出版社 | 《宝山辽墓》(局部)
比如从9月底开展以来就极其火爆的辽宁博物馆关于辽金历史文化主题的特展「山河与共」,这是辽博有史以来展出辽金文物最多、辽金一级文物最多、外借辽金文物最多的展览,甚至有人不惜排队3小时只为了看30秒的《宋赵佶瑞鹤图卷》(这个顶流已经于10月底撤展)。
图源辽宁省博物馆 | 宋·赵佶《瑞鹤图》
但我们觉得不如放下打卡心态、更多的关注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好好感受辽金文化的起源、吸纳、发展和融合。对了,辽博展板壁纸上就印有上文提到的《寄锦图》《颂经图》,特展纪念票上印的也是《寄锦图》,是一个不错的纪念品。
最后,不要后悔于看不到杨贵妃的雪衣娘和宋徽宗的瑞鹤,浙江省博物馆的「问羽」特展中有不少宋代花鸟画作的真迹,你也可以在《问羽:宋代的自然与艺术世界》一书中看到各大博物馆藏的40余件宋代鸟类绘画作品,并有助于加深你对宋画的理解。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