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几点睡觉才最健康?不少人觉得,睡觉越早越好,特别是上了年纪以后,很多人觉得早点睡才是对身体最好的选择。
但事实真是这样吗?侯老师跟大家讲,其实不然,过了70岁,睡觉时间并不是越早越好,甚至有时候,过早入睡反而会打乱身体的节律,对健康不利。
为什么越睡越累?
我身边不少老朋友,经常跟我抱怨:晚上八九点就上床睡觉了,可早晨四五点就醒,一大早困得不行,白天还总打盹。为啥睡得这么多,反而越睡越累?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尤其在老年人中。原因很简单——生物钟紊乱了。
老年人为什么容易生物钟紊乱?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睡眠模式会发生变化,尤其是进入老年期后,褪黑素分泌减少,入睡难、睡眠浅、易醒、早醒成了常态。
不少老人担心熬夜伤身,便早早上床,甚至七八点就躺下了。然而,这样的睡眠安排,其实不符合身体的自然节律。过早入睡,反而让身体困惑:晚上没到,怎么就要休息了?结果就是,睡着睡着就醒了,越睡越疲惫。
中医认为,作息要顺应阳气
老人阳气渐衰,晚上入睡过早,反而会导致阳气难以升发,白天精神萎靡。

《黄帝内经》有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意思是说,阳气像太阳一样,白天升发,夜晚收敛。老年人如果过早入睡,实际上就是在强迫身体过早进入“收敛”状态,打乱了阳气的正常运行。
几点睡才合适?
根据中医理论,晚上9点到11点是亥时,正是“三焦经当令”的时候,这个时间天地间的阴阳二气,表现为标准的阴盛阳衰,阴气极强而阳气最弱。身体在天地自然的影响下,也开始进入休息的状态。
因此,70岁以上的老人,最好在晚上9点半到10点半之间入睡,既不太早,也不太晚,比较符合人体节律。
如果白天打盹较多,晚间实在难以入睡,也可以适当推迟到11点左右,但千万不要熬到午夜,否则容易伤阴耗血。
白天活动不能少
有些老人入睡早,实际上是白天活动量不足导致的。年轻人白天活动多,到了晚上自然困意上头。而不少老人白天喜欢静坐、看电视、打盹,身体没得到充分运动,晚上自然不困。
建议老年朋友们,白天适当活动,比如早晨散步、做做太极、跳跳广场舞,既能舒活筋骨,又能提升阳气。只有白天“动”得够,晚上才能“静”得住。
调整睡眠的小妙招
晚饭后半小时,在小区里慢走20分钟,有助于气血流通,缓解紧张情绪。
每晚泡脚15分钟,水温40℃左右,加一小撮艾叶,有助于温阳安眠。
如果八九点还不困,就别勉强自己上床,可以看看书、听听舒缓音乐,等有了困意再睡。
中午小憩20分钟足矣,时间过长容易影响晚间睡眠。
固定时间起床和睡觉,帮身体形成节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