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185年前,一位河北画师在50岁那年铺开绢帛,以一支画笔对抗时间。36年间,他画尽大观园的雕梁画栋,描摹金陵十二钗的悲欢离合,最终在85岁高龄完成230幅工笔重彩《红楼梦》画册。
这幅被周汝昌称为“红楼瑰宝”的旷世杰作,如今静卧于大连旅顺博物馆,每一笔都凝结着匠人孤注一掷的痴狂,更藏着曹雪芹笔下“满纸荒唐言”的千年回响。


一、痴人孙温:以命作赌的“红楼痴梦”

  1. “比曹雪芹更疯魔”的创作
    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就《红楼梦》,而孙温从同治六年(1867年)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耗时36年,将全书120回情节一一铺陈。他50岁提笔,85岁搁墨,晚年自题“七十三老人润斋孙温”,笔触间尽是岁月与执念的重量。
    细节狂魔:画中3700余人,连丫鬟袭人的头饰纹样都清晰可辨;宝玉放飞的风筝、元春省亲的轿辇,每一处场景皆暗藏命运隐喻。

  2. 被遗忘的“无名大师”
    生前寂寂无名,画作一度被锁进博物馆仓库。直到1989年,它被定为“一级文物”;2004年首次公展,红学界轰动——原来《红楼梦》的视觉盛宴,早已被一位民间画师封存了百年。

    36年孤灯作画,他用一生复活《红楼梦》……

二、画中乾坤:一部“活”的《红楼梦》

  1. 界画与工笔的极致碰撞
    孙温融合传统界画与西洋透视法,230幅画作如《清明上河图》般精细:大观园全景鸟瞰、亭台楼阁层叠错落,连竹林疏影都暗含空间层次。3700余人物中,3000多张面孔采用“写真”技法,眉眼传神,衣褶如风拂柳。

  2. 前80回的雅致与后40回的悲怆
    画册前80回笔触细腻温婉,黛玉葬花的素雅襦裙、宝钗扑蝶的牡丹华服,皆是清代贵族审美的缩影;后40回画风陡转粗犷,暗合高鹗续写的命运急转直下。学者推测,这或许是孙温对原著“草蛇灰线”的无声呼应。


三、历史沉浮:从尘封库房到“镇馆之宝”

  • 颠沛流离的命运:画作曾流落民间,1959年被上海文管会“支援”给旅顺博物馆,沉寂45年后方重见天日。
  • 影视剧的灵感源泉:87版《红楼梦》服饰、新版剧集布景皆参考此画;2025年苏州博物馆“红楼特展”更以画中场景打造沉浸式回廊,观众可化身刘姥姥“穿越”画中放纸鸢。

四、当代启示:艺术何须流量?

孙温用一生证明:真正的艺术从不需要热搜与流量。当现代人追逐“网红审美”时,他笔下的黛玉“弯眉细眼、削肩长颈”,恰是清代文人心中“才情与薄命”的终极投射。那些被误读的“病态美”,实则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星。



若曹雪芹是筑梦人,孙温便是守梦者。他用36年孤寂,将文字凝成永恒,让今人得以触摸那个“白玉为堂金作马”的盛世幻影。2025年,当苏州博物馆的观众举着手机与画中黛玉合影时,或许会想起:所有跨越时空的共鸣,皆因有人愿做文明的摆渡人。

孙温绘红楼梦画册选页欣赏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孙温用一生,给出了最壮烈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