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一位杰出的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不仅在革命战略上有着高瞻远瞩的眼光,更对诗词、哲学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与毛泽东私交甚笃的历史学家周谷城,更是他最知心的好友之一。1958年,毛主席在杭州召开重要会议,会后他邀请了周谷城等老友切磋学问。席间,毛主席突然提出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关公很出名,那他到底姓什么?’这个问题竟然无人能给出确切答案,让人不禁好奇,究竟关公姓什么?又为什么毛主席会突然抛出这个问题?两人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渊源?
一、相识相知:师出同门的好友
1913年,15岁的周谷城凭借出众的智慧和才干考入了湖南长沙省立第一中学。在校期间,他的成绩遥遥领先,常受国文老师袁吉六的表扬赞许。这位老师曾赞叹道:’我在第一师范教书时,古文最好的学生是毛泽东;在省立一中教书时,古文最好的是周谷城。’由此可见,周谷城与毛泽东确有渊源,二人皆是袁老师的得意门生。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1921年,周谷城回到长沙任教于第一师范学校,恰逢毛泽东在该校附属小学任主事。在朋友的介绍下,二人相识并很快成为知心好友。每逢夜晚用过晚餐,毛泽东便会前往周谷城的寓所,二人从诗词唱和到哲理人生,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一日,毛泽东如常前来,却见周谷城房中摆满书籍,除了名著之外,《资本论》三个大字格外醒目。毛泽东见状忍不住开门见山地问道:’你读这些书,难道不怕惹麻烦吗?’周谷城理直气壮地答复:’怕什么,该不会惹什么麻烦吧!’
原来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周谷城就曾骑着毛驴向乡亲们宣传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这份爱国赤子之心让毛泽东深感震撼,从此将周谷城视为难能可贵的知音。二人的交谈不仅局限于文学,更多关注国家大事与民生问题。
就在这片片心心相印的交流中,毛泽东在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影响下,怀揣着崇高的革命理想,走上了为人民谋利益的道路。在耳濡目染之下,周谷城也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虽然无法像毛泽东那样加入共产党,但他愿意以自己的方式为工农大众服务。
最让周谷城难忘的一幕,是毛泽东鼓励身边工农加入革命队伍的那番话:’阶级斗争是没有妥协、没有中立的余地的,就像一条大河,你在里面游泳却老不靠岸,既不爬上这一岸,也不上那一岸,终究是要被水淹死的……’当时的毛泽东虽然衣着破旧,却像朝阳初升般光芒万丈,势不可挡。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从此,毛泽东投身战火硝烟,而周谷城则坚守在自己热爱的历史研究领域,并在上海靠文字为生。虽然身在异地,但二人经常通信交流,时常探讨国家形势,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二、赤诚相见:理想同路人
1926年,正值国民革命军北伐力挺时期,周谷城来到了革命大本营广州。得知这个消息的毛泽东万分欣喜,一刻也没有耽搁,便匆匆忙忙赶到了周谷城下榻的旅馆。
重逢之际,两人如开闸的洪流,有说不完的话题。毛泽东正筹办着农民运动讲习所,希望能找到一位优秀的老师助阵。周谷城不仅对国家历史有着深厚的研究造诣,更对时局形势有独到见解,实在是最佳人选。然而周谷城早已在湖南一师任教,无暇分身,只能婉言谢绝毛泽东的盛情邀请。
尽管内心颇感遗憾,但毛泽东并未强留,在周谷城离穗两周后,亲自将其送到城门口,彼此挥手作别。虽然分道扬镳各自东西,但两人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经常互通书信,互勉坚持革命理想。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1928年,周谷城加入了中华全国农民协会,开始亲身参与农村运动。毛泽东对此十分高兴,并多次在公开场合对周谷城的农村社会观察文章给予极高评价。两人虽然身在异地,但都怀揣着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在思想上不断拉近彼此距离。
1945年,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专程从延安启程前往重庆,而周谷城也不远千里从上海赶来与之相见。久别重逢,两人难掩激动之情,相视一笑方觉千钧重负尽释怀中。在随后数日的相处中,毛主席亲自为周谷城讲述了革命走过的艰辛历程,周谷城听后更是感慨万千,誓与革命同呼吸共命运。
从此之后,两人的关系愈加亲密无间。周谷城继续潜心农村社会研究,并多次受邀前往延安考察。毛泽东每每得空,都会亲自接风洗尘,为周谷城讲解革命道路的前景与困难。而周谷城的研究成果,也成为了毛泽东制定农村政策的重要参考。
三、情同手足:知心老友
1945年,八年抗战接近尾声,毛泽东决定由延安前往重庆会见蒋介石,商讨战后国家大计。在启程前夕,他亲笔写信给老友周谷城,希望能与其重逢叙旧。信中写道:’我们的会面,是愿望已久。如今有了机会,希望你也能赶来重庆,我们好好聊一聊。’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收到这封亲笔信后,周谷城欣喜若狂,丝毫不敢怠慢。他立刻收拾行装,从上海辗转前往重庆。8月下旬的一个夜晚,重逢的一幕在陆军俱乐部拉开帷幕。见到心心念念的老友,两人激动得几乎语无伦次,只是相视一笑,就释放了彼此心中千钧重负。
在随后的几天里,毛泽东和周谷城无话不谈。毛主席详细讲述了八年抗战期间,革命根据地在延安所经历的种种艰辛,以及未来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周谷城听后深有感触,誓将继续为民族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离别之际,毛泽东再三叮嘱道:’中国的前途,完全有赖于你们这些独立自由的知识分子。国家虽已取得抗战胜利,但还有更多艰巨任务等着我们去完成。’这番话无疑给了周谷城极大的鼓舞和力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挂心多年的老友仍在上海租界生活。1951年春节将近,他特意让周恩来转达邀请,希望周谷城能来北京过年,与革命同路人共度佳节。周谷城虽已年过花甲,但一点也未减当年的豪情,欣然答应了这个盛情邀约。
与毛泽东重逢的一幕,曾在后人笔下被生动描绘:一辆普通的民用汽车蓦地停在中南海紫光阁前,车门打开,周谷城缓缓走下车来,与毛泽东久别重逢。一见面,两人亲热无比,互相搀扶着慢慢走进了房间。虽然身份地位有别,但他们就像手足亲兄弟一般,毫无隔阂。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在北京期间,周谷城受到了无微不至的款待,无论是就餐起居,还是文化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今后的几年里,周谷城一直住在北京,专心从事历史研究,而毛泽东每每有空,也会前去看望这位知心老友。
有一次,毛泽东得知周谷城生了一场大病后,立即命人将其接至最好的医院治疗,并亲自前往探视,嘘寒问暖。看到这熟悉的面容,周谷城欣慰地说:’我们这一辈子都这样相互鼓励,共同奋斗。’毛泽东听了这话,微微一笑,眼角噙着眼泪。
四、惺惺相惜:学富五车
作为革命同路人,毛泽东和周谷城在理想信念上不谋而合。但二人之间的交情,更多源于对知识的执着追求。
毛泽东自幼家贫,十分珍惜读书机会。对诗词古书,他孜孜不倦钻研琢磨,对历史典籍,更是研读不辍。早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期间,他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文学才华,被誉为’文学少年才俊’。后来在嘉定煤矿当过几年老师,教授的恰是古文经典。而周谷城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同样造诣颇深。两人在这一领域都有同年人难及之处。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1958年的一个夜晚,毛泽东邀请了老友周谷城及其他几位专家学者在杭州钱塘江边的白塔青旅游度假区会面。席间,毛主席突然问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关公曾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武将,那他姓什么?’
这个问题似乎太过简单,但当场的诸位专家学者却无人能答。只有周谷城想了许久,说道:’我也不太确定,但记得大约是姓关。’毛泽东听后哈哈大笑,拍案而起:’正是如此!他姓关!’
原来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在读《三国演义》这部巨著。书中描写关羽这个人物的智勇双全、侠义英勇的形象,给了毛泽东莫大的启迪和鼓舞。因此对关公的姓氏,毛主席自是了然于心。而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也是毛泽东对他人知识深度的一次考验。
与会的专家们无不自愧不如,只有周谷城猜出大半。这其中自有些许原因,毛泽东曾多次赞叹过周谷城的博古通今:’你们有人说周谷城言过其实,其实吗?我说,他所言非虚,皆有疏陆征引作证。’
确实,周谷城从小就热爱读书,博览群书无所不读。他的寓所里,堆满了各种古旧书籍,《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巨著自是其中之一。在农村调查时,他翻阅了大量地方志,方志等典籍,因而对古代官箴有着十分深入的了解。就连毛泽东读书时常借阅的《尔雅》一书,周谷城也是了熟于心,可谓学富五车。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而毛泽东更是数一数二的学者型领袖。他发现老友如此渊博,自是由衷赞佩。两人对彼此的才学,都怀有由衷的敬意。因而在学识探讨时,经常唇枪舌战、旁征博引,以教习切磋琢磨问题。
毛泽东虽当了国家最高领导人,地位仆人想曾经,但面对老友周谷城时,却毫无架子,依旧恪守着论道求是的谦逊态度。二人时常在中南海探讨国事,或在周谷城家里把酒言欢,侃侃而谈直到深夜。有时端坐一旁的干部们,都目瞪口呆地听着二人对古今典籍的引用穷经据典,只听个吞吞吐吐,却又透着一股浓浓的文人情怀。
正如毛泽东所说:’周谷城有我们共同拥有的闯荡历史底蕴。’对于彼此的学问才干,两人一向惺惺相惜。这份敬重与赞叹,不仅持续了半个多世纪,更成为亲密友谊的重要纽带。
五、殊途同归:传薪相继
时光飞逝,转眼已过去半个多世纪。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毛泽东与周谷城的友谊也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升华。两人虽然分别在政治和学术领域耕耘,但殊途同归的理想信念,始终将彼此紧紧相系。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1976年,周谷城已年过九旬高龄。但他的学问依旧令毛泽东钦佩。毛主席曾多次公开称赞老友为’中国最后一位儒者’。与会专家们私下也评论道:’如今全国,也只有周谷城这样一位博古通今、融会贯通的大家了。’
面对这些夸奖,周谷城谦虚地说:’我只不过是学究而已。主席身为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又博览群书,造诣之深自是我这些学者望尘莫及。’
正是出于对毛泽东学识的由衷钦佩,周谷城在写作时常常引用毛泽东的诗词论著。比如在他最后一部著作《中国文化史》中,就大量引用了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经典论著。可谓将革命理论与中华文化精华淋漓尽致地融会贯通。
这本巨著付梓后,周谷城立即将印刷精美的第一册亲自呈送给了毛泽东。毛主席接过书籍,细细翻阅过后,高兴地说:’你这本书写得好,影响也会很大。在介绍民族文化的同时,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确实是一种创新尝试。’
此后,每当有专家学者来访时,毛泽东总会借出这部《中国文化史》与之共赏。时常还不忘吩咐身边工作人员:’你们一定要把这本书反复研读,对于指导工作大有裨益。’正是毛泽东的大力推崇,使这部学术专著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随着年岁渐长,周谷城的身体每况愈下。有一年秋天,他因病卧床数月难以痊愈。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着急,立即命人将他从上海接到北京最好的医院就诊。
从医院出院后,周谷城一直住在中南海某处招待所静养。毛泽东知晓后,亲自派专人将最营养的饭菜送往那里,嘱咐要精心照料。直到周谷城彻底康复,才安心放下心头重担。
1976年10月,毛泽东与世长辞。听闻这个噩耗,周谷城震惊万分,悲痛欲绝。尽管两人渐行渐远,但他依旧视毛泽东为至交知心好友。在毛主席的追思会上,周谷城含泪讲述了两人数十载的诚挚友谊。他说,自己曾亲眼目睹了一代伟人诞生和成长的过程,这是多么宝贵而难能可贵的经历啊!
毛泽东走后,周谷城一反常态,开始勤奋写作。他致力于整理和出版自己多年来的田野调查笔记,希望能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学术财富。这其中,许多重要论著都曾得到毛泽东的点评和推荐,可谓对老友最好的纪念。
1981年春,历经沧桑的周谷城终于与世长辞,享年96岁高龄。他临终前嘱咐子女,要将全部遗著和生前笔记捐赠给国家,以传承中华文化底蕴。值得一提的是,周谷城的这批文物中,还保存着他与毛泽东通信半个多世纪的珍贵史料。其中不乏毛泽东亲笔所书的信札诗文,成为研究两位伟人交谊的绝佳史料。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正如周谷城生前所言:’毛主席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而我只是几十年如一日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学者。我们的职业虽有分途,但对于夺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理想抱负却是同归于尽。’的确,两人一生传薪相继,将红色革命传统与中华文化精神薪火相传,奏响了人生最美妙的交响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