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张作霖作为东北王,他的一生功绩斐然但却也有许多争议,不过在“嘲弄”日本人方面,张作霖却是“一把好手”,以至于最后也因此死于日本人的暗杀下。

随着皇姑屯事件的爆发,东北军也陷入了混乱中,可以说正因张作霖的死,才加剧了东北军权利的分散,尤其是在张学良被幽禁后,东北军也从真正意义上被彻底瓦解。

不过令人没想到的是,一方枭雄张作霖在死后竟因时局原因迟迟没有下墓,等到下墓时八个儿子都不在身边,令人唏嘘,你见过张作霖真正的墓园吗?

这张照片就是张作霖穿着军阀服饰拍下的,虽然骑着高头大马,但是却总显得有些不协调,这也是因为张作霖身形比较矮小。

最初张作霖也因为自己的身形问题总是被人当做是“文弱书生”,可他却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了连北洋军阀都十分忌惮的“东北王”。

并且张作霖做事非常高调,在1927年,他成为大元帅时,放着西洋轿车不坐非要自己骑着大马穿过正阳门。

这其实也是他对自己的认可,内心也是非常骄傲的,在看他来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在马背上厮杀得来了,因此他也选择在如此重要时刻骑马进京。

不过随着权利的加深,张作霖对自己的生命安全也开始关注,毕竟他手握整个东北军,掌管东北一带的所有事宜,想要他死的人不在少数。

这张照片拍摄于1922年,照片中这辆车就是张作霖的宝贝座驾,名叫“奉天一号”,不过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帕卡罗”。

在20年代售价就已经达到了3万5千美金,即便是末代皇帝溥仪也只做过普通款,但张作霖这款却是全球首量拥有12缸引擎的“防弹汽车”。

由此可见张作霖对自己的生命安全是有多么看重,每次出行车门外都有三名卫兵等着,时刻保护他的安全。

这张照片是张作霖和日本人为数不多的照片之一,也是张作霖最“难受”的时期,前排左二就是张作霖,能够看到他的神情非常严肃。

此时张作霖和日本人的关系十分紧密,不过这却并不是张作霖想要的,只因那时日本方面有他需要的资金与装备,为了扩大东北军的实力他也不得不“被迫”与日本人达成合作。

并且在郭松龄叛变时,张作霖因为军事力量缺乏,陷入了困境,就在这时除了几位好兄弟赶来支援以外,关东军也加入了其中。

奈何张作霖在势力壮大以后就选择无视日本人,拒绝让他们干预和介入东北军的核心权力,甚至在日军多次提出“不还钱就合作”的要求时,张作霖都是“打马虎眼”,直接糊弄过去。

面对张作霖的势力日寇方面也不敢轻举妄动,可也不甘愿被张作霖戏耍,因此就策划了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这张照片就是在爆炸发生以后现场记者所拍摄的画面,张作霖所乘坐的专列因为巨大的爆炸量导致车身已经严重变形,尤其是张作霖所在的军列车厢,可谓是四分五裂了。

由此可见,日本人此次想要杀死张作霖的决心,不过张作霖在被炸伤以后并没有直接丧命而是受到了重伤后被转移回到了沈阳张家。

张作霖撑着最后一口气回到了家,几位姨太太也是慌了神,并且此时张学良还不在奉天军中,于凤至和五妈妈就决定与日寇周旋,同时隐瞒了张作霖的死讯。

1937年,张作霖下葬,八个儿子没有一个到场,只得由外甥打蟠送葬|日寇|元帅|张学良|东北军

张作霖去世时年仅54岁,在他死后家中决定密不发丧,并且整日还放着小曲,医生也是不断出入,日寇方面一时间也分不清张作霖是否真的死了。

以至于后来还派遣了领事馆夫人前往张家打探消息,此时五妈妈怀揣着悲痛的情绪迎接了她,开香槟加上她轻松高兴的神色,也让日本方面确定张作霖没死。

因此迟迟不敢轻举妄动,他的死讯一直隐瞒到张学良顺利返回张家,并且秘密从张作霖手中接过了东北军的接力棒,家中才开始对外发丧。

即便日寇此时知道被骗却也为时已晚,这张照片就是发丧之后,奉系军官站成一排为张作霖送灵的场景,在他们后面还有比人还高的硕大纸人。

这张照片拍摄于1928年,此时张学良已经回到了奉天,因此也开始操办张作霖的下葬事宜,面对老帅的离世,家中的子孙后代们都十分悲痛。

因为张作霖的儿子众多,因此后人也比较多,通过照片也能看出跪拜的人从屋内已经排到了屋外,形成了一条长长的队伍。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虽说葬礼顺利举行,但是张作霖的下葬安排却是一拖再拖,一是因为事发突然来不及准备,二是因为张学良非常看重老帅的地位。

因此觉得埋骨地非常重要,不能随意下葬,决定要着手开始修建陵墓,这座陵园也被命名为“元帅林”。

不过张作霖最后却没能葬于元帅林,而是葬在了辽宁省辖下的马坊村西头的果树林中,并且还是和原配夫人赵氏一起合葬的。

那么这究竟又是为何没能葬入“元帅林”呢?

实际上是因为九一八事变的到来,日寇全面侵袭东北,元帅林也因此终止了修建,张作霖的遗体就只能一直放置在沈阳东关珠林寺内。

直到西安事变之前,张学良命令吴延奎回到沈阳后立即将大帅的灵柩下葬,并要求他一定要看好张家坟墓。

最后吴延奎也是与日寇多次交涉,还连同在沈阳的张家旧部一起给伪满协和会施压,最终才在1937年,也就是老帅死后第九年正式将其下葬。

这张照片就是下葬时所拍摄的,虽说这个墓地没有元帅林的规模宏大,但是对于一个已经离世的人来说,灵柩停放了九年之久,也是时候入土为安了。

张作霖一生最对不起的就是陪伴他打天下的夫人赵氏,因此这次下葬也是将他与赵氏合葬在了一起。

吴延奎一直牢记张学良的安排,从灵柩下葬封棺的那一刻起,吴延奎就一直守在张氏坟墓旁从未离开。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张作霖此生有八个儿子,在他闭眼的那一刻最引以为傲的大儿子张学良却不在身边,在他灵柩下葬安放时,八个儿子也无一人在身边。

这张照片拍摄的就是张作霖的儿子们,长幼有序,因此张学良站在了最右边,也是八个儿子在沈阳大帅府拍摄的唯一一张合影。

八个孩子年龄的差距非常大,张学良已经被培养成为了接班人,最小的张学铨却还是一个走不稳路的小孩子。

拍摄这张照片的一年后张作霖就被炸死在皇姑屯,并且后来因为时局的原因,儿子们在下葬时也没能来送父亲最后一程。

不仅如此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就被幽禁起来,后来辗转到了美国,此生都没有再回到东北,也没能前去祭拜曾经最疼爱他的父亲。

因为孩子们都不在,所以唯一能够给张作霖打幡送葬的就只有他的侄子,他是张作霖妹妹的儿子,和吴延奎一起护送张作霖灵柩从沈阳运送到张氏墓园中。

张作霖的安葬仪式也是有姐夫吴永恩主持完成的,虽说陵墓规模并不大,但是迎灵安葬的仪式却非常隆重,伪满政府的报纸也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这也算是张作霖人生最后的体面,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以及后来中国经历了许多次战役,张氏墓园也从最开始的整洁慢慢变得荒凉。

这张照片拍摄的就是张氏墓园外围,左边的墓碑是从下葬时就立在那里了,随着枪林弹雨的侵袭和风吹日晒,上面的字都已经变得模糊了。

不仅如此,地面上的杂草也是肆意生长着,一看就是许久没有人前来打理,这也是因为张氏墓园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

在果园的最深处,距离外围的村庄都非常远,不少前去祭拜的民众都称,如果想要去这个地方一定要早一点,因为晚上根本没有路灯,一片漆黑,属于典型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展以后,对于张氏墓园的保护和修整也开始展开,在1984年8月,锦州市人民政府就将此地列为了重点保护单位。

并且重新雕刻了一块花岗岩墓碑立于此处,右边那块崭新的墓碑就是后来设立的,与先前的这块有着明显的颜色差距,看上去也更加规整。

通过这张照片就能看到张作霖的墓园周遭环境是非常荒凉的,没有树木,光秃秃的一片萧瑟的景象。

虽说张学良一生没能前来祭拜父亲,但是他的儿子张闾琳却替他完成了这一心愿,这张照片拍摄于1994年5月,此时张闾琳正跪在爷爷的墓碑前十分虔诚。

张学良直到1990年才重获自由而此时的他年事已高,不便行走就只能让儿子前往,而张闾琳不仅祭拜了爷爷还拍摄了许多照片。

在他离开时装了一瓶故乡的泥土给远在美国无法归家的张学良带去了一丝心理慰藉,不过这也加深了他对父亲和故乡的思念。

张作霖的墓随着政府的多次修缮,如今看上去已经规整了许多,张氏后人也多次前来祭拜,只可惜没能再看见自己的儿子,也是他此生的遗憾。

回看张作霖的一生,身为东北王,一辈子都斗争于权利中,死后能够安葬在这静谧的地方,也算是对他的一种解脱和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