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到后面讲下来伤寒两感,即“一日太阳受邪,即与少阴俱病”,实际上是相连的,他两是打断骨头连着筋,实际上是有关联的。
人一有太阳病,首先遭殃的是膀胱和小肠。太阳病一会我们要展开来讲,这是在总纲这个地方我给你们做分布。
然后二日,这是跟欲解时有关系,欲解时明天会讲。“二日阳明受邪,即与太阴俱病”。“三日少阳受邪,即与厥阴俱病”。
△六经辨证图
为什么他们两有关系?就像你儿子病了,你妈还能好嘛,好不了了吧。儿子病了,妈等于也病了。妈病了,儿子也好不了,因为着急啊。所以家里面有一个病人,全家都要疯。
学中医不是好玩,实际上我们已经有产业。我不太愿意去讲产业上的事。我觉得这辈子50岁以后的人,别考虑挣钱了,没用。不是这个问题。怎么样积资粮,怎么样给家族添光彩,怎么样给孙子们,再下一代能够接传承,很重要一个事。
那么在这个地方,三阴三阳。权重之权重的一个基本结构。他为什么一日,二日,三日,也就是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什么?抽丝。
一个人要把他搞坏,三天,可能就得死了。一日才是太阳。二日已经变什么了?阳明。三日变什么?少阳症了。
所以有些病,我们比如说正常的感冒风寒。表症上肯定是太阳症。但是为什么有些人三天以后就要ICU呢?有些人三天自然好了。都是由什么开始的?病都是由小病开始的,有时候你不知道。
小病不管,可能就立即就猝死,立即就脑梗了,立即就肝坏死了,尿毒症了,胰腺炎了,立即就是三天。甚至不经意的那三天。
我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这个是老舒院的传统。
我说:人呐,要不生病啊,要病好,资粮转化。
我们这过去有一些肿瘤病人,我不给他们来这。我跟他们讲肿瘤病人要好,化疗是没用的,病好了要干嘛不知道,病是好不了了的。
你们要病好,要去做好事、集资粮。你病好了干什么?病没好去干什么?干对了,你就有价值,老天就给你活着。你没有价值了,老天是物竞法则,是不是你要物尽其用,物竞天择。你没有价值了,不要给你淘汰啊?这个问题很残酷,他是生物学选择的。
人生老病死是个自然规律,为什么很多人早早肿瘤,肿瘤它实际上只是一个变异,或者另外的一个身体生态。你要逆回来,放化疗肯定没用的,再有CAR T,CAR NK。健颐的实验室现在研究到肿瘤抗体,那是顶级天花板了。
我提不提肿瘤抗体?就未来治肿瘤的最前沿的是肿瘤抗体。它原理很简单,就是拿你肿瘤的标志物,你自己肿瘤的肿瘤切片,实验室培养成抗体,再回输。这是目前天花板。我们实验室有这个技术。我提不提?没有用,还是没有用,当这个人如果没有价值,老天要淘汰你的时候,你觉得还治得好没有?治得好吗?对呀,治不好。那这是一个高维的中医思维。
人是一个价值载体,同样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上有老的下有小的,中间有这个家族,还有未来,都是一个价值载体。在这个价值载体里头,那就有先后天的这么一个履历,能和所。履历资粮转换,你们到底要去,给自己的太阳升起来了,照亮自己照亮别人的时候,你人就不病了,为什么?太阳升起来了。它正能量,它就是不会病了。万物靠太阳的,在太阳这个地方就真正截断了吧。
所以一个人真正热心肠的,真正做好人的,他是不会生病的。你们为什么会生病,太阳去哪儿去了?自己把自己太阳如果弄丢了,是不是要生病啊。
人一定要正能量的,太阳不见了,要生病没有?太阳是大公无私照亮别人的,它是在这儿发光发热的,你这个发光发热的这个生命主体没有了,再神医也没用的。

我们现在还在太阳篇,还没开始讲太阳篇,我先把这个粗线条给你们画出来。为什么生病,都是这个太阳不够,只要生病都是太阳能量不够,正能量不够。你正能量不够,你吃什么补药,打什么干细胞,都没有用的。不要做幻想了。
然后四肢厥逆、厥冷,那更严重了。这跟厥阴有关系。那么“最终决定生死是阳明胃气”。这是两说。
也只有中医,把人分到先后天。中医是分了的。先天之本,在少阴,肾。后天之本在什么?在太阴,在阳明,在脾胃。中医是分得很清楚的。
对,当然决定生死的是阳明。你说人是铁饭是钢,人给你三天三夜不吃,就开始扛不住了,你说一个月三月不吃饭还活着没有?
所以“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所以“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其实五脏六腑都会病,只是因人而异不同。我们表达六脏六腑。
实际上中医只有几种病?六种病。对。中医只有六种病,不是太阳病就是厥阴病,是不是六种病?我们现在西医有六万多种病。中医只有六种病。
如果从舒院高维中医,就哪几种病?
就两种病。一个奇病,一个恒病。
《内经》讲的“平人者不病”,是不得奇病,不是不得恒病。恒病就是自然的这个。人得恒病是没事的,就怕得奇病。几乎所有的病都是奇病。
恒病什么逻辑?不吃药也会好的。比如有个外感风寒,有个什么,你随便他就好了。在舒院就这两种病。
所以《伤寒论》,我们叫高维中医叫奇病论。奇病,所有的病,得病都跟奇恒之腑有关系。
所以《内经》讲的是不是平人者不得奇病。这是另外一说。学中医,病好的快。
— 摘自高维中医二级课程—
插画:愚木混株
张仲景·著
刘力红·解读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