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阳蒲场回龙寺

在遵义市绥阳县蒲场镇儒溪村,在距蒲场集镇西面约1.5公里的朗水边上一个叫“李家院子”的村庄里,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叫“回龙寺”。该寺占地约200来平方,规模并不大,且常年铁门紧锁,从铁门看进去是一个微型的三合院,院内各房门紧闭,看不到屋内陈设。铁门右侧供奉有“千手观音”佛像,但工艺粗糙。院中放置有铁铸亭型香炉,梁上悬挂铁钟,地上有桌椅排放,明显平素有人看护。但整座寺庙铁门紧锁,香客无访,门庭冷清,孤立于村庄一隅。

遵义各地取名叫回龙寺的寺庙很多,比如市区湘江边上有座回龙寺,绥阳青溪湖也有座回龙寺。在全国范围,叫回龙寺的也就更多了。但绥阳蒲场的这个回龙寺,虽然如今规模已变小,已经十分冷清,却是一座“高僧开法、皇帝赐匾、传说有皇帝在此出家”的“回龙寺”,有着丰富的文化沉淀和生动的民间传说。

绥阳蒲场回龙寺

乾隆《贵州通志》记载:“回龙寺,在绥阳城西二十三里。本为蒲象庵,元时建,增修,改今名。”从该记载可以看出,回龙寺初建时间在元代,最初的名字叫“蒲象庵”,其最初的样子应该是一间茅草盖的圆形屋。后来扩大规模修建了,才改名为“回龙寺”。那么,为什么会改名为“回龙寺”呢?当地至今都流传有一个民间传说,生动地说明了“回龙寺”寺名的由来。

遵义绥阳:蒲场有座回龙寺

传说清朝前期,雍正皇帝看破红尘,无心朝政,将皇位传给乾隆后,便遁迹山野,隐居到了偏远的播州绥阳。乾隆皇帝继承皇位之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日益强盛。在处理好国家大事后,乾隆想到了隐居山野的父亲,于是决定巡视天下,一方面了解地方官员政绩、体验民间生活,另一方面寻访父亲下落。 乾隆来到绥阳县境的七甲坝,看到一座气势雄壮的庙宇。他进入庙中朝拜,祈求大清国泰民安以及与父亲早日重逢。祈祷完毕,他发现一位身材高大、披着褐色袈裟、脸上画着大“×”的僧人好象并不在意他的到来。乾隆便上前询问,那僧人说他身在空门,不计时日,脸上画“×”,是因懒得回答别人问他的法号,因为他的法号就是“八×和尚”。 乾隆觉得那僧人很慈祥,便向他讲述了自己思念父亲、寻访父亲的事,但那僧人似听非听,一幅满不在乎的样子。乾隆觉得没趣,便悻悻离开。离开后,乾隆觉得那僧人十分面熟,突然意识到“八×”合起来不就是“父”字吗,那僧人一定就是自己苦苦寻找的父亲。便转身回庙,但那僧人早已不见。乾隆皇帝乃真龙天子,他重返寺庙有如龙回头。因此,这座寺庙就有了“回龙寺”这个名字。

寺前“功德碑”

据《华岩杂录》一书记载:“华岩寺德玉禅师(1628年-1701年),西蜀果州(四川南充)营山人,俗姓王,号圣可。明末乱起,时师十五岁,遇老僧嘱师常念观音圣号而得脱兵难;二十七岁投辽阳禅师出家,到洪雅(四川)八面山澄江和尚处受具足戒,遂遍参南北诸名宿。后得参见破山海明,得受印记而嗣其法,并开法贵州绥阳嘉瑞寺。清康熙七年(1668年)返渝,应华岩洞主之请开坛传戒,创建华岩寺,说法弘化三十余年。康熙四十年示寂,世寿七十四。”又载:“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三月,圣可德玉过綦江,入贵州,住绥阳回龙寺。是年,将在绥阳所写诗文编成了一本《朗水集》,冬月返蜀。”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著名高僧圣可德玉禅师年轻时曾在绥阳嘉瑞寺开坛讲法,后到重庆创建华岩寺,年老时又云游到绥阳回龙寺,并在绥阳的回龙寺将所写诗文编成了《朗水集》。

寺内陈设

那么,绥阳的嘉瑞寺又在哪里呢?民国《绥阳县志》载:“回龙寺,原名嘉瑞寺。明成化间,程阁老普炼出家于此。玉楼巍峨,佛殿宏大。清同治时,刘制军平吴乱过此,奏闻,发库银一千,穆宗赐书’福佑涪江’,御印金匾犹存。”这说明嘉瑞寺就是回龙寺,回龙寺经历了蒲象庵-嘉瑞寺-回龙寺的变化过程,由原来的茅草圆顶屋变成了“玉楼巍峨,佛殿宏大”的庙宇。四川制军刘岳昭于同治三年至六年(1864-1867)平定吴元彪起义时,因刘岳昭率西路军据守的朗山关与回龙寺近在咫尺,两军曾在回龙寺一带交战,所以才有刘岳昭奏与上闻,皇家才发国库之银一千两赐予回龙寺,同时清穆宗(同治帝)还亲书了“福佑涪江”御印金匾给回龙寺。《清史稿》载:“’福佑涪江’:同治五年,令南书房赐遵义府绥阳回龙寺关帝庙。”

这座始建于元代的回龙寺,历经数六七百年风雨,已经不知经过了多少次的修补,如今古韵已全无,规模已大不如前了。关帝庙及悬挂于庭上的“福佑涪江”穆宗皇帝御印金匾早已不见踪迹。但当地群众到底还是将这历史文化之根保存了下来,不实为一件大幸事。

“千手观音”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