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颗子弹的抉择:马鞍山神枪手的生死瞬间
马鞍山形如马鞍,仅有一条石阶小径通往山顶,素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之称。
但此刻,这座天险正承受着日军的疯狂进攻:3000余名日伪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轮番冲锋,而山上守军仅有30余人,包括重伤员、家属和修械工人。
王凤麟的右腿早已在莱芜战役中截肢,此刻他拄着枣木假腿,单膝跪在掩体后,用英军狙击枪精准点射。
这位曾在莫斯科学习爆破技术的专家,此刻将地形优势发挥到极致 —— 他让战士们用石头堆成 “滚雷阵”,用土枪配合手榴弹打退敌人七次冲锋,短短两小时毙敌 80 余人。
战斗胶着之际,山脚下传来刺耳的劝降声。叛徒唐云三正站在日军指挥官身边,手指不断比划着山上的火力点。
这个曾在八路军中任职的败类,为向日军邀功,竟将马鞍山的布防图全盘托出。
“砰!” 王凤麟突然扣动扳机,一名正在装填炮弹的日军炮手应声倒地。这一枪既是警告,也是示威。
但随着日军增调重炮,山顶工事逐渐被摧毁,弹药也消耗殆尽。当王凤麟摸遍全身,发现只剩下一颗子弹时,太阳已西斜至山尖。
瞄准镜里,唐云三的嘴脸扭曲而狰狞,日军大佐的望远镜却闪着寒光。前者是出卖同志的懦夫,后者是掌控战局的指挥中枢。王凤麟的手指在扳机上微微颤抖 —— 这不是恐惧,而是对民族大义的最后权衡。
“杀一人为私仇,毙一酋定战局!” 他突然压低枪口,瞄准日军大佐的咽喉。枪响瞬间,那柄象征权力的军刀 “当啷” 落地,日军指挥系统瞬间瘫痪。
失去指挥的日伪军像无头苍蝇般四处乱窜,而唐云三也因 “情报失误” 被日军当场处决。
战斗持续到深夜,马鞍山主峰燃起熊熊烈火。王凤麟身中数弹,却仍用最后力气将警卫员推向安全方向。
当敌人冲上山顶时,这位钢铁战士背靠岩石坐地,手中紧握的是空膛步枪,胸前的弹孔仍在汩汩冒血……
这场气壮山河的保卫战,我军以30余人毙伤日伪军200 余人,创造了抗战史上的奇迹。
王凤麟的狙击枪被日军缴获后,枪托上的 “死战不退” 四字仍清晰可见,令侵略者胆寒。
王凤麟的最后一枪,不仅击毙了敌人指挥官,更击碎了侵略者的野心,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