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光绪三十年甲辰年)是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清廷为此特开“恩科”,却未曾料想到,次年科举被废除,这届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进士考试。
因为之前八国联军毁坏了北京的顺天府贡院,所以本届会试仍是在河南开封贡院举行。前一年,太原县晋祠镇的举人刘大鹏和他的儿子,曾一起来参加会试。这是他第二次来开封会考,也是第三次笔战场屋。可能是这届的考题有点中西杂糅,对于他这位华北乡间的士子来说过于离经叛道,所以刘大鹏最终还是未中,从此也就放弃了功名之途。本年,他儿子一人再次来汴会考,也仍未中。
而通过选拔的273名贡士,在这年7月4日在北京保和殿参加殿试。题目仍有着中西汇通的色彩,如其中一题为:古之理财,与各国之预算决算有异同否? 当然,答的不好也没关系,因为殿试只排名,是不淘汰的。据刘大鹏记载,当时的风尚,会试、殿试主要看卷面,字写得漂亮是第一位的。
最后,除一甲三名进士及第外,二甲录120名,有山西士子两名,赐进士出身;三甲录150人,有山西士子七人,赐同进士出身。这9个人,也成了山西科举史上最后的进士。根据当年的题名碑,撮录相关资料如下:
1、二甲第90名:王炳宸,字枫亭,翼城人。
曾是光绪二十八年山西乡试解元。后授以主事,分部学习。授度支部员外郎。曾进入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班第五科。能文章,工书法。
2、二甲第96名,段国垣(1873~1949),稷山人。
4、三甲第40名,贾景德(1880-1960),沁水人。
字煜如,号韬园。民国后长期为阎锡山资深幕僚,抗战后任国民政府铨叙部部长、行政院副院长等职。贾氏在民国晋界位高望隆,比较知名,且擅诗书,长颜体,曾组织韬园诗社,退台后又与于右任等政要结诗社。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末代科举的亲历者,甲辰科有几位进士都留下了对科举的回忆史料。如探花商衍鎏即著有《清代科举考试实录》《太平天国科举考试纪略》,而贾景德在五十年代,也写了一本《秀才举人进士》,在香港自由人报社出版,虽然只有五十页,仍是可珍的资料。

5、三甲第102名,刘绵训(1881~1919),猗氏人。
8、三甲第120名,梁善济(1862—1925),字伯强,崞县人。
9、三甲第135名,乔海峰,赵城人。
跌宕起伏的时代洪流中,末代进士们命途各异,有人青史留名,有人毁誉参半,有人另辟蹊径,有人随遇而安。还有更多的人,在短暂的“光宗耀祖”后,沉寂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