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邹蓝|摇把电话,BP机,小灵通到各代手机 2215
1个月前
我老爹一辈子说打电话为“摇”电话。因为他50年代前期开始用的电话,要靠摇把哗哗摇几圈,才能通上电发出信号给总机,让其转接某某号码。说“摇”个电话这习惯他一直保持到过世(1930-2018)。
再后来的电话机,有一个数字圆盘0-9。拨本地电话,假定说21232529,需要手指分别依次插入2,1,2,3,2,5,2,9,并让圆盘顺序返回后拨再下一个数字。这需要费点时间。不像现在那样,只要顺序点电话键盘上的这几个数字就行。
老邹俺有自家的电话,是1995年的事。当年9月前后,我给帝京广渠门766局缴纳5000多块钱装机费。我的号码是766xxx0,后来升八位,数字前加一个6,为6766xxx0。我还为这电话配了一个自动应答器(美国叫answer machine,备无人在家时,来电者依然可以留言)记得七十年代末,北京所有电话号码都是五位数。五位升八位,不过二十年。
自己出五千多,让电话局给我装电话。这些设备算我租用,电话费另算。北京算百万人装电话,就是50亿呢。太好的生意。
然后我有了一个汉显bp机。这之前有数字型的,我没用。看到人们收到信号,赶紧看那串数字是大致什么意思。麻烦得很。
可能97/98年我有一次在44路公交的东便门到崇文门区间,我看到一人从军挎拿出一很大的模拟手机说了几句话,放回包里。那是邹姥姥我第一次看到大哥大。
再下来进入数码手机年代。老邹俺先当了130用户,1300XXXX638。2000年去乌鲁木齐开会,在当地发现信号极其糟糕,乌鲁木齐朋友老张老焦约我聚一聚,信号不好,差点误事。回去后应付了一阵后还是下决心换了139。
当时这种2G手机,用了好几个,三星,联想,诺基亚都用过,直到2013,换用3G智能手机,三星的。2004年到米国开会,2005年到印度开会,都还是用的2G机。后来换用过华为的和其他品牌的,一时想不起来了。
再后来随着移动等升G而跟到4G,最后不得不剪小了sim卡跟进5G。却没感觉到4与5在网速方面有什么明显差别。我不打游戏,网速快一点或慢一点,对我没啥影响。
70年代末开始常用电话到现在2025年,45年左右,从无电话到用单位电话,到自己有电话,再到手机,再到现在家里不再用固定电话。只是早先那010 6766XXX0的号码一直没忘。
还要提一提小灵通。可能现在的90后与00后对小灵通一无所知,那是可以在本地移动的电话,是移动电话的廉价替代品。
技术加速发展时代。截止70年代末中国绝大多数人家没有电话;不过50年,有线电话,传呼机,模拟制式手机和小灵通,再到数码技术的手机,而且数码手机从可以传文字的二代,到智能手机可看图文的三代,再到可以看视频的四五代。
掰手指头算一算,原本单一功能的电话,一路演进到21世纪的2025年代,手机里整合进了原本一样样都是单独一种产品的如下物品:计算器,录音播放机(walkman和discman),收音机,照相机,录像机,彩电,摄像机,传真机,文字处理机,微型电脑,现在还有图像编辑功能。一样样的app下载后,还能用上许多不同的功能。这比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前期进入中国的PC XT台式电脑,功能不知道强大了多少倍。顺便说一句,台式电脑的储存,也从最早的五寸盘,变成了3寸盘,后来三寸盘又强化为双面双密double side, double density,再下来有了U盘和移动硬盘。现在到了U盘都有T级容量。
随着电子科技的进步以及AI的进展,以后手持或者穿戴式智能设备,还不知道会有什么新的花样新的功能整合进来呢,或者有什么新的东西替代现在的智能手机呢。
第一代个人电话簿,记录的都是熟人朋友的家庭号码与工作电话,以及同事等的工作号码。后来增加了BP机的呼号。
第二代个人电话簿,座机号码外开始出现手机号码。以及电邮。
现在是第三代电话簿,主要手机号。而且内置到手机里。
顺便说一句,俺1991年春夏在英国伯明翰大学,第一次接触网络。那时还没有www,但是有了网络,伯明翰大学的主机是IBM3090,支撑网络连通美国。俺用那网络跟当时在纽约州Cornell的朋友电邮往还,感觉很神奇,几乎瞬间到达,马上就有回复。在国内使用电邮,还是1996年的事,北京可以支撑拨号上网时。
1,摇把电话,2,老式常规电话,3键盘电话,4,汉显BP机,5 模拟制式大哥大,6 1代移动电话,7 2代移动电话,8 小灵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