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代工笔画坛,常树森的名字如同镌刻在时光里的印章,既承载着传统的厚重,又绽放着现代的灵光。他以“新乡土主义工笔画”为旗,在五十余载的艺术求索中,将笔尖深深扎进中国乡土的肌理,以工笔的精微重构自然与人文的对话,为古老的工笔画传统开辟出一条连接历史、当下与未来的通途。
一、乡土精神:从地域到心灵的精神图腾
常树森的艺术根系,深植于东北黑土地的丰饶与坚韧。这片孕育了农耕文明与豪迈民风的土地,不仅赋予他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更塑造了他对“乡土”的独特认知——那不是简单的风景再现,而是一个民族精神原乡的具象化表达。他笔下的牛、牦牛、鸡禽、荷花,皆超越了生物属性,成为承载文化记忆的符号。
成名作《北方的牛》便是这一理念的巅峰呈现。画面中,牛群踏雪而行,肌肉的纹理随步伐起伏,鬃毛上的霜粒在冷光中闪烁,每一根线条都精准捕捉着农耕文明中“劳作”的神圣性。牛的眼神温和而坚毅,似在凝视土地,又似在与观者对话,将“勤劳坚韧”的民族品格融入血肉筋骨。为了这幅作品,常树森曾在零下三十度的科尔沁草原驻留月余,观察牛在风雪中的动态,甚至解剖牛骨研究结构,最终让笔下的牛超越了工笔画的“形似”,抵达“神与物游”的境界。
三联画《爱在黑土地》则以更宏大的叙事展开乡土赞歌:黄牛象征耕耘者的质朴,向日葵的金黄与高粱的火红交织成生命的图谱,鸿雁掠过天际的弧线为画面注入流动的诗意。这种将动物、植物与自然景观熔铸一炉的手法,打破了传统工笔画单一题材的局限,使乡土精神在多元意象的交响中获得升华。
二、技法革新:在传统皴擦点染中注入现代基因

常树森的工笔画,是对唐宋院体画写实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他深谙“工笔不工”的辩证法则——既恪守线条的精准,又追求气韵的生动;既注重色彩的层层渲染,又敢于在构图中引入现代构成原理。
观其《惊春》,画面以特写聚焦雪地觅食的鸡群,细如发丝的尾羽根根分明,爪下积雪的颗粒感通过“积粉”技法层层叠加,而背景的留白与前景的浓墨形成强烈对比,现代摄影般的“焦点透视”让工笔画摆脱了传统的平面化桎梏。这种技法上的突破,在《高原的云》中达到新高度:他将云团解构为几何化的块面,用青金石与石绿的矿物色层层罩染,使静态的工笔呈现出云层翻涌的动态感,传统“烘云托月”之法与现代抽象思维在此完美联姻。
在荷画创作中,他更展现出对“雅俗之辨”的当代诠释。不同于文人画中孤芳自赏的水墨荷花,他的《梦里故乡荷》以工笔重彩描绘荷塘晨曦,露珠在荷叶上的折射光通过多层透明色的晕染得以呈现,荷叶的脉络如大地的血管般舒展,将“出淤泥而不染”的传统意象转化为对生命本源的礼赞。
三、题材拓界:从动物写生到生态哲学的视觉转译
常树森的创新,更在于将工笔画的题材边界从“静物”“祥瑞”拓展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思考。他笔下的动物从未孤立存在:牛与土地的肌理相呼应,鸡群与雪地的光影共呼吸,荷花与流水的韵律同起伏,构成“天人合一”的生态图景。
《金秋香巴拉》中,牦牛与经幡在高原阳光下形成色彩的狂欢,经幡的褶皱与牦牛的毛发皆以细密的线条勾勒,却在整体构图中化作跳动的音符,奏响自然与信仰的和弦;《归途》则以暮色中的牧归场景,通过羊群的动态与地平线的倾斜角度,暗示现代文明冲击下乡土的变迁,工笔画的细腻在此成为承载时代焦虑的容器。
这种对题材的拓展,本质上是对“新乡土主义”的重新定义——它不再局限于怀旧式的田园牧歌,而是以工笔的精微捕捉乡土的现代性转型,让传统技法成为解读当代社会的视觉密码。
四、国际视野:让东方美学在对话中成为世界语言
常树森的艺术探索,从一开始便具有超越地域的野心。2016年美国洛杉矶个展,他以《北方的牛》《高原的云》等作品搭建起东西方对话的桥梁:西方观众惊叹于工笔画的精微写实,更被其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共生”的哲学所打动——这种哲学,恰与当代国际生态艺术潮流形成共振。
他的作品在香港佳士得、北京保利等拍卖行的亮眼表现,更证明了新乡土主义工笔画的跨文化吸引力。当西方收藏家将他的牛画与美国乡土现实主义大师本顿的作品并置时,发现两者虽技法迥异,却共享对本土文化的深情凝视;而他对色彩的现代运用,又让东方美学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这种国际视野,在他近年的创作中愈发清晰:《云深之处是故乡》尝试将数字渲染技术融入工笔,通过光影的动态变化赋予画面时空的纵深感;《远方》则以抽象化的山水背景衬托奔马,让传统意象在解构与重构中获得全球化的视觉表达。
结语:在传承中开创工笔画的新维度
常树森的新乡土主义工笔画,是一场静默的革命。他没有颠覆传统,却通过对乡土精神的现代转译、对工笔技法的多维拓展、对题材边界的勇敢突破,为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了磅礴的时代精神。当我们在他的画作前驻足,看到的不仅是黑土地上的牛群、雪地里的鸡群、荷塘中的花影,更是一个民族对根脉的深情回望,对未来的坚定守望。
在城市化浪潮席卷的当下,常树森的艺术提醒我们:真正的创新,从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像他笔下的牛一样,将蹄印深深扎进土地,让每一笔勾勒都饱含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敬畏。他用五十年的时光证明,当工笔画与乡土精神相遇,当传统技法与现代视野交融,艺术便能超越地域与时代,成为连接人类共同情感的桥梁。这,或许就是常树森在当代中国画坛留下的最珍贵的遗产——让新乡土主义工笔画不仅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永远面向未来的精神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