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尽了千年兴衰,也道破了成败玄机。

翻看这部煌煌巨著,一个道理格外清晰:想成功,有选择地专注,远比瞎忙要重要得多。

多少人终日劳碌,却收效甚微?多少事投入巨大,却南辕北辙?

方向错了,跑得越快,输得越惨。

《资治通鉴》里的智慧告诉我们,真正的聪明人,都懂得在纷繁中“聚焦”。

01

经历选择,方知取舍

人生在世,诱惑太多,岔路无数。

什么都想要,往往什么都抓不住。

《资治通鉴》里记载的战国奇人吕不韦,就是个极懂选择的例子。

他本是阳翟大商人,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一次在赵国邯郸,他遇到了处境窘迫的秦国王孙异人(后改名子楚)。

别人视异人为烫手山芋,避之唯恐不及。

吕不韦却以商人敏锐的眼光,看到了巨大的“投资价值”。

他对父亲说:“耕田能获几倍利?”父亲答:“十倍。”

“贩卖珠玉呢?”“百倍。”

“那拥立一国之君呢?”父亲惊道:“无数倍!”

吕不韦斩钉截铁地说:“就是他了!”

他看清了异人的价值,更看清了自己的目标——不再是商贾之利,而是政治上的奇货可居。

于是,他果断将全部身家押在异人身上。

倾尽家财为异人疏通关系,包装形象,甚至将自己心爱的、已怀有身孕的赵姬送给异人。

他不去追逐其他看似更容易的商机,也不去巴结那些当时得势却未必长久的权贵。

他所有的精力、财力,都孤注一掷地投向了异人这个“潜力股”。

这份近乎偏执的专注选择,最终带来了惊人的回报。

异人成功回到秦国,并继位为秦庄襄王。

吕不韦一跃成为丞相,封文信侯,权倾天下。

他实现了从商人到政治家的华丽转身。

《资治通鉴》用吕不韦的故事告诉我们:机遇常有,但能识别并敢于舍弃其他、专注投入关键机遇的人,少之又少。

人生的高度,不在于你忙了多少事,而在于你选择了哪几件值得忙的事,并为之全力以赴。

瞎忙,是消耗;有选择地专注,才是积累。

02

经历专注,方能深耕

选定了方向,接下来就是沉下心,扎下根。

《资治通鉴》里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事迹,便是专注深耕的典范。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献上《隆中对》。

这份千古奇策,就是他多年专注观察天下大势、潜心研究的结果。

出山之后,他更将这份专注发挥到极致。

刘备在世时,他负责内政治理,足兵足食。

刘备去世,托孤于他。

面对国力弱小、强敌环伺的蜀汉,诸葛亮深知,唯有深耕内政,积蓄力量,方有生机。

他事无巨细,皆亲自过问。

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务农殖谷,闭关息民。

他发明木牛流马,改进连弩,整饬军备。

他亲自校阅簿书,处理刑狱,力求公平。

甚至军中二十军棍以上的责罚,他都要亲自审查。

手下人劝他不必如此操劳。

他说:“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唯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

他并非不信任他人,而是深知在蜀汉存亡之际,唯有自己以全部心力专注于此,方能维系这危局。

他没有分心去搞无谓的外交冒险,也没有急于求成地频繁北伐(直到后期条件相对成熟)。

他的专注,让弱小的蜀汉在夹缝中站稳了脚跟,积蓄了力量。

虽然后来北伐未能成功,但若非诸葛亮这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经营,蜀汉恐怕早已倾覆。

诸葛亮用一生诠释了:选定目标后的专注深耕,是抵御风险、积蓄力量的不二法门。

《资治通鉴》在此处无声地诉说着:人生如耕地,广种必然薄收,深耕一亩方得厚报。

那些看似笨拙的、日复一日的专注,恰恰是通往卓越最短的路。

03

经历克制,方能致远

专注,不仅在于“做”,更在于“不做”。

《资治通鉴》里,东汉和熹皇后邓绥的故事,深刻诠释了克制的力量。

邓绥出身名门,才貌双全,入宫后很快得到汉和帝宠爱。

但她深知后宫险恶,步步惊心。

她没有被眼前的荣宠冲昏头脑。

反而处处克制,谨小慎微。

对待阴皇后,她恭敬谦卑,不敢有丝毫僭越。

阴皇后善妒,屡屡刁难,邓绥忍辱负重,甚至多次以病为由推辞皇帝的召见。

《资治通鉴》:想成功,有选择地专注,远比瞎忙要重要得多。

宫中宴会,嫔妃们争奇斗艳,她只穿素衣,不加修饰。

皇帝问起,她答:“妾乃皇后侍从,岂敢与皇后同辉?”

这份极致的隐忍与克制,表面看是退让,实则是更高明的专注。

她专注的,不是一时的风光,而是长远的安全与最终的目标。

后来,阴皇后因行巫蛊被废。

邓绥被立为皇后。

即便登上后位,她依然保持清醒的克制。

她深知权力是把双刃剑。

和帝早逝,她临朝称制,掌握至高权力。

但她没有滥用权力,更没有放纵欲望。

她拒绝为邓氏宗亲滥封爵位。

她生活俭朴,削减宫廷开支,用于赈济灾民。

她手不释卷,孜孜不倦学习治国之道。

她专注于国家大政,轻徭薄赋,体恤民情,使得东汉王朝在她执政期间保持了稳定和发展。

邓绥的经历揭示:真正的专注,包含着巨大的克制力。知道不做什么,比知道做什么更重要。

《资治通鉴》于此警示世人:贪多求全,四处出击,只会耗尽心力,一事无成。唯有克制杂念,抵御诱惑,才能将有限的精力汇聚于真正的目标。

克制,不是软弱,而是为了走得更远的蓄力。

04

经历沉淀,终成大器

《资治通鉴》中,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推行汉化的故事,是专注与沉淀成就伟业的绝佳注脚。

拓跋宏幼年即位,祖母冯太后摄政。

冯太后是一位深谋远虑、极为专注的女性。

她深知鲜卑旧俗难以长治久安,决心推行彻底的汉化改革。

这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

她将这份远见和专注,深深植入了年幼的孝文帝心中。

孝文帝亲政后,继承了祖母的遗志。

他面临的阻力超乎想象。

保守的鲜卑贵族视汉化为洪水猛兽,抵触情绪强烈。

迁都洛阳,更是动了太多人的“奶酪”。

但他认准了方向,便以惊人的专注和毅力去推动。

他深知急不得。

先是在平城(今大同)进行了一系列铺垫性的改革,如颁布均田令、实行三长制。

这些措施缓和了矛盾,积累了经验。

时机相对成熟后,他以南伐为名,率大军南下,行至洛阳便“赖”着不走了。

巧妙迁都,减少直接对抗。

迁都后,改革进入深水区。

他要求鲜卑贵族改汉姓、着汉服、说汉语、与汉族通婚。

每一项都触及根本利益,阻力重重。

贵族们甚至密谋叛乱,废黜他。

面对巨大的压力,孝文帝没有退缩,也没有急躁冒进。

他一面以铁腕镇压叛乱,一面耐心推行。

他亲自为皇族带头改姓“元”。

他规定在朝廷必须说汉语,违者免官。

他鼓励甚至强制鲜卑贵族与汉族世家联姻。

他的专注和坚持,持续了十几年。

这漫长的沉淀期,是专注的淬炼,也是力量的积蓄。

最终,他的改革成功重塑了北魏,加速了民族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用一生证明:伟大的事业,往往需要长期的专注和静水深流般的沉淀。

《资治通鉴》于此昭示:世间多少半途而废,都输给了时间?真正的专注,是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等待。

那些看似缓慢的积累,终会在时光深处迸发出改变格局的力量。

结语

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本身就是一部专注的史诗。

十九年光阴,殚精竭虑,“日力不足,继之以夜”。

他舍弃了常人追求的享乐与浮华,专注于青灯黄卷。

最终成就了这部“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煌煌巨著。

他用行动告诉后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忙忙碌碌做了多少事,而在于你心无旁骛地做成了哪几件真正重要的事。

吕不韦懂得选择,押注未来;

诸葛亮专注深耕,力挽狂澜;

邓绥善于克制,终成大器;

孝文帝坚持沉淀,重塑山河。

《资治通鉴》里的这些身影,穿越千年,依然在诉说着同一个道理:

“成大事者,不盲动。”

瞎忙,是低效的勤奋;有选择地专注,才是高级的智慧。

在这个信息爆炸、诱惑遍地的时代,守住心神,择要务而深耕之,是通往成功的唯一捷径。

愿你我,都能在《资治通鉴》的智慧光芒中,学会聚焦,懂得克制,在选择的道路上,专注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