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部紫砂艺术专著《阳羡茗壶系》是明崇祯年间由周高起写成,这是现有关于紫砂历史的最早记载。书中提到两名与紫砂壶的创始密切相关的人物——金沙寺僧和供春。
金沙寺僧在空闲时,与制陶缸的工匠学习,自行烧制了紫砂壶并使用。而此时同在金沙寺中的吴家陪读书僮供春“于给役之暇,窃仿老僧心匠……“,心灵手巧的供春学有所成,并将这门手艺传播于世人,成为史上第一位被记录下姓名的紫砂壶创始大师。
如果说以上的记载显得有些传奇,就让我们来看一件经考古出土的实物。
我国目前经考古发掘可证的早期实物中,较为著名的是明代太监吴经墓中出土的一把提梁壶——吴经提梁壶,吴经墓葬的年份为明嘉靖十二年(1533)。
明 吴经提梁壶 南京博物院藏
吴经提梁壶与典籍记录的早期的紫砂壶特征相似:“捏筑为胎,腹半尚现节腠(còu),与其它陶器放在一起烧成,不免沾缸坛油泪。”
并且,这把壶的形制与明代画家王问的《煮茶图》中的茶壶非常相像,提梁把手和壶腹几近一致,而王问正是嘉靖年间的进士。此画也从侧面证明,早期尺寸较大的壶兼具煮茶功能。
明 王问《煮茶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因此大致可以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紫砂壶出现于明代中期以后。
紫砂——兴起
宋时宫廷内好饮团茶,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特备龙凤之模,派遣使臣,命在北苑制造团茶,使与民间茶有区别,龙凤团茶由此诞生并风靡一时,民间因此流行起斗茶法以择最优者进贡宫廷。
制作龙凤团茶的北苑和烧制建盏的建窑都位于闽北地区,它们彼此相辅相成,成就了一段宋代茶饮的传奇。茶盏与茶的关系密不可分,正因为白色的茶汤与黑亮的建盏相得益彰,适于斗茶观色,从而促成了建盏的风靡一时。
宋代曜变建盏 日本藤田美术馆藏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太祖朱元璋下诏:“诏建中发贡上贡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茶芽以进,有司勿舆”,团茶日趋衰落,散茶兴起。明代饮茶方式由煮、煎逐渐向沏泡方式靠拢,这一转变也催生了紫砂壶作为饮茶器具的出现。
紫砂——兴盛
明代散茶兴起至万历年间历时两百年左右,在此期间内,喝茶的方式变得多样,有烹煮法、撮泡法等。万历年间,壶泡法逐渐流行,茶壶成为新的标准器。
江南一带,喝散茶的历史在明代以前便已存在。而这里出产的茶叶与闽北茶在性、味上皆有区别,采用瀹(yuè)泡之法最能得其真味,而茶具也以逐渐小型化的紫砂壶、茶杯等与之相配,如明代白瓷内底的压手杯、高足杯等可以更好地观茶汤之色,愈来愈从酒杯变得茶酒通用。
明 陈洪绶《隐居十六观之十二:谱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并且,在散茶的流行之下,喝茶也走向另一种审美趣味。明朝许次纾在《茶疏》中评论:“古人制茶,尚龙团凤饼,杂以香药……然冰芽先以水浸,已失真味,又和以名香,益夺其气,不知何以能佳。不若近时制法,旋摘旋焙,香色俱全,尤蕴真味。”当茶汤不再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其内质就成为新时代的茶道追求。
明 文征明《品茶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而以紫砂壶沏茶,既不夺香味,又无熟汤气,色泽澄洁透明,茶味醇厚芳馨。紫砂壶一经出现,便受到了饮茶爱好者的追捧。
许次纾在《茶疏》中记述:“茶注,宜小不宜甚大。小则香气氲氯,大则易于散漫。大约及半升,是为适可。”
不仅为更好品尝茶汤,也为从审美上提升把玩性和雅致的视觉效果,紫砂壶一改过去粗大的造型,壶体由大渐小,紫砂壶的艺术性也逐渐发展起来。
早期紫砂壶在艺术造诣方面的发展,和一位关键人物密不可分,他就是时大彬。
时大彬画像
紫砂壶流行初期,更多是因其性能为人所推崇。但时大彬第一次将紫砂艺术与文化相结合,让紫砂壶拥有了丰富的艺术内涵。时大彬所制紫砂壶壶形多样,加之本人又善调砂,能调配泥色,开创了提铭留款和陶刻装饰的先河,自此奠定了紫砂壶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创作方向。
明时大彬 鼎足盖圆壶
漳浦县博物馆藏
到了清代,紫砂壶制作上又出现了两位巨匠,其一是陈鸣远将“花货”推向主流。
陈鸣远画像
陈鸣远突破明末流行的几何器型和筋纹器型局限,模拟自然物态塑造壶身;还将“文玩”题材紫砂器纳入文人眼中,开创了署款以刻名和印章并用的先河。
清陈鸣远 紫砂东陵壶
南京博物院藏
其二是极富盛名的“曼生十八式”的设计者,文人紫砂的创始人——陈曼生。
陈曼生画像
曼生壶的壶型和壶铭风格,是文人直接介入造壶及装饰取得完美效果的典范,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极具内涵和文人气质的手工艺品。在曼生壶上,除了可欣赏壶形、壶色、壶工外,还可体悟到“诗书画”三位一体的风韵内涵。从此,“文人壶”在紫砂壶中独树一帜,开始风行在历史舞台上。
清邵景南制陈曼生刻紫砂井栏壶
紫砂——再放光芒
清末,由于经济低迷,紫砂文化进入发展的低潮。紫砂文化迎来复兴则是从改革开放后至今。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期间连年的战乱,民不聊生,紫砂行业也跌入了低谷。宜兴窑场大半倒毁,陶工纷纷失业,陶瓷生产每况愈下。
紫砂从业人员或是改行,或是上山砍柴下田耕种,过着贫困的生活。至建国,紫砂行业仅剩20余名工匠,烧制紫砂的龙窑也仅存一二条,被称为“一年四季太平窑”,全年也就只烧三四窑。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在政府扶持下,成立“宜兴紫砂产销联合营业处”,统一组织生产、销售,紫砂壶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并由分散经营逐步向联合经营过渡。
19世纪80年代后,宜兴出现了许多家庭作坊,紫砂新品百花齐放。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共同进步,人们对于文化艺术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这一时期,紫砂文化交流活动丰富、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紧密,吸引了更多人参与到紫砂行业中;另一方面,民间紫砂与艺术院校的合作也日益频繁,使紫砂圈的文化素养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紫砂壶的复兴也离不开紫砂艺人,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七名艺人对当代紫砂陶艺的繁荣作出杰出贡献,他们不仅制作了很多精美的紫砂壶,还将他们的绝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培养了一大批紫砂技艺的接班人。
现代紫砂作品艺术形式新颖、表现手法自由个性、文化内涵也更加丰富。由于更多的高校人才和深造人才加入,现代紫砂艺术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精神日新月异。
物以载道,器中见修行,用世间之态再造古器,令方寸间呈天地之大美,器物有灵且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