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贞观年间,一部神秘莫测的准提陀罗尼经在洛阳城悄然流传。相传此经暗藏三重奥义,习得者不仅能净化心灵、增长智慧,更能获得常人难以想象的福报。

白瑾瑜,这个出身书香世家却因家道中落而沦为街头博弈者的少年,机缘巧合下得到此经,从此命运骤变。

准提陀罗尼经中所谓’三义’究竟为何?为何修持此经后,瑾瑜在棋艺竞技中屡战屡胜,甚至能在危急关头逢凶化吉?这部经书如何让一个落魄少年一跃成为护国忠臣,又如何帮他在命运的关键时刻化险为夷?当古老的修持法门与现世福报相结合,瑾瑜将揭示一段超越凡俗的传奇人生。

白瑾瑜接过那卷泛黄的经书,好奇地翻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梵文符号和咒语。这位自称是’普济寺’住持的白须老僧微笑着说:’少年,人生如棋局,常人只见一子一局,而明心见性者,方能洞察全盘。此准提陀罗尼经乃上古遗宝,暗藏三义,用心体悟,必有所获。’

老僧说罢便转身离去,不多时便消失在茶楼的人群中。瑾瑜抬头张望,四下询问,却无人见过这位白须老僧,仿佛他从未出现过一般。

‘奇怪,难道是幻觉?’瑾瑜自言自语道。他低头再看那经书,烛光下的梵文似乎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让他不由得心生敬畏。

洛阳城初夏的夜晚,星光如洗。瑾瑜漫无目的地在街头游荡,肚中饥肠辘辘,却无钱果腹。自从父亲病逝,家道中落后,他便靠着一手不错的棋艺在茶楼赌局中谋生。然而今日连败三局,输光了所有盘缠,此刻连住处都无,只能流落街头。

不觉间,他已走到一座破旧的寺院前。’普济寺’三个褪色的大字映入眼帘,让瑾瑜心头一震——这不正是那白须老僧所说的寺院名吗?

一种莫名的力量驱使他推开寺门走了进去。寺院内香火寥寥,只有几盏昏暗的烛光摇曳。瑾瑜找了个安静的角落坐下,再次打开那本准提陀罗尼经,尝试阅读。奇怪的是,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梵文竟开始在他眼前缓缓变化,化为他能够理解的文字。

‘南无飒哆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喃…’瑾瑜轻声念诵着经文,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感觉涌上心头。

‘施主对准提法门有兴趣?’一个温和的声音打断了他的诵读。

瑾瑜抬头,见一位面容慈祥的中年僧人站在他面前,正微笑看着他。

‘大师,我并非有意打扰。只是偶然得到这本经书,想了解其中内容。’瑾瑜解释道。

‘无妨。我是这普济寺的住持法源。准提法门乃大乘密教之要,若有缘者,自会领悟其中奥义。’法源和蔼地说,’看施主形容疲惫,可是遇到了困难?’

瑾瑜犹豫片刻,还是坦言相告:’家父去世,家道中落,今日又在棋局中连败,已无立锥之地。’

法源点头道:’既如此,不妨暂住寺中。准提菩萨慈悲为怀,或许能助施主度过难关。’

就这样,瑾瑜开始了在普济寺的生活。白天,他帮助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杂务;夜晚,则潜心研读那本准提陀罗尼经,并按照法源的指导进行修持。

随着时间推移,瑾瑜渐渐发现准提陀罗尼经中所谓的’三义’。第一义为’净心’——通过持诵准提咒语,逐渐消除内心杂念,使心如明镜,不染尘埃。每日清晨和傍晚,瑾瑜都会在寺院后山的小亭中打坐冥想,持诵准提咒语一百零八遍。起初,他的心思常常纷乱,难以专注;但随着修持的深入,他的心渐渐平静下来,对外界的干扰不再那么敏感。

某日,法源找到瑾瑜,说道:’城中有一位富商设下棋局,邀请能人高手对弈。你棋艺不凡,何不一试?’

瑾瑜惊讶道:’师父,我已许久未碰棋子,恐难取胜。’

法源微笑道:’准提法门修行得当,第二义’增慧’已初显成效。你不妨以棋局验证修行。’

抱着尝试的心态,瑾瑜来到富商设下的棋局前。对面是洛阳城中有名的棋手,观战者众多。瑾瑜深吸一口气,闭目片刻,心中默念准提咒语,然后开始对弈。

奇妙的是,他发现自己的心境异常平静,棋局在脑中如同清晰的图画,每一步的变化都能预见数步之远。最终,他以微弱优势取得胜利,赢得了不少赏钱。

这一胜利只是开始。接下来的日子里,瑾瑜的棋艺突飞猛进,在洛阳城中声名鹊起。不仅围棋如此,就连象棋、投壶、弹棋等各种博戏,他都能很快掌握其中奥妙,屡战屡胜。他的口袋渐渐鼓起来,不再为生计发愁。

洛阳城中的权贵们开始注意到这位年轻的棋手,纷纷邀请他入府对弈。瑾瑜却始终保持谦逊,每次赢得比赛后,都会拿出部分赏钱捐给普济寺,用于救济贫困之人。

法源见状,欣慰地说:’准提法门修行,不仅要净心增慧,更要积累福报。你已知回馈社会,善莫大焉。’

瑾瑜点头道:’弟子明白。只是这准提陀罗尼经中提到的第三义’福报’,我还不甚理解。’

法源深深看了他一眼:’第三义最为深奥,非一朝一夕可悟。继续修持,时机成熟自会明了。’

这日,瑾瑜正在城中一家茶楼与人对弈,忽有一位道士模样的老者前来观战。这老者相貌奇特,一半眉毛雪白,另一半漆黑如墨,双眼炯炯有神,给人不凡之感。

瑾瑜胜局已定,对手叹息认输。那老者走上前来,向瑾瑜拱手道:’贫道玄机子,观公子棋风不凡,实乃奇才。不知可否赐教一局?’

瑾瑜欣然应允。这一局棋下得十分激烈,双方你来我往,杀得难解难分。最终,瑾瑜以半子险胜。

玄机子不但不恼,反而大笑道:’果然高明!不过,老道看公子眉宇间紫气东来,必是有大机缘之人。可是得到了一部准提陀罗尼经?’

瑾瑜心中一惊,谨慎地问:’道长何以知晓?’

玄机子神秘一笑:’天机不可泄露。只是告诉公子,准提法门三义,你已领悟其二,但第三义’福报’非同小可。世人多以为福报就是财富地位、长寿安康,殊不知真正的福报是能在命运关键时刻改变既定轨迹的能力。’

说罢,玄机子便拂袖而去,留下满腹疑惑的瑾瑜。

就在玄机子离开的第三天,洛阳城突遭暴雨,洛河泛滥,城墙被冲垮,大半个城区被洪水淹没。普济寺因位于高处,暂时安全,成为附近居民的避难所。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瑾瑜挺身而出,组织寺中僧人和难民构筑防线,抵挡洪水。在一次营救被困居民的行动中,瑾瑜不慎被急流冲走。危急关头,他本能地开始诵念准提咒语。奇迹般地,洪水中浮现出一根粗大的树干,瑾瑜抓住树干,最终被冲到一处高地上,幸免于难。

这次经历让瑾瑜若有所悟——准提法门的第三义’福报’,或许就是玄机子所说的’改变命运轨迹的能力’。

灾情过后,朝廷派来了一位姓李的大臣赈灾。这位李大臣听闻瑾瑜的事迹和棋艺,特意前来拜访。两人对弈一局,棋逢对手,李大臣甘拜下风,当即邀请瑾瑜随他回京城,担任幕僚。

法源鼓励瑾瑜接受这个机会:’你在寺中修持已有小成,如今因缘际会,正是回归世间,以所学造福百姓的时候。’

临行前,法源将一串佛珠赠予瑾瑜:’此珠乃寺中至宝,相传能在危难时刻提供指引。带在身边,或能助你一臂之力。’

瑾瑜随李大臣前往长安,一路上依然坚持准提法门的修持。到达长安后,因其才学和棋艺,很快在文人圈中有了名气。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宴会上与当朝宰相之子对弈,连胜三局,引起轰动。

宰相得知后,亲自召见瑾瑜,对其才学赞不绝口,向皇帝举荐了他。就这样,瑾瑜入朝为官,被任命为太子侍读,负责教授太子经史子集和兵法韬略。

在宫廷这个复杂的环境中,瑾瑜依然保持初心,不为权势所诱惑,不为利益所左右。同时,他也从未放弃对准提法门的修持,反而更加精进。

随着修持的深入,他发现自己的感知变得异常敏锐,有时甚至能预感到即将发生的事情。比如,他能在下雨前感到湿气的变化;能在客人到访前知晓来者何人;在棋局中,更能预见对手数步之后的布局。这种能力让他在朝堂上游刃有余,避开了无数政治陷阱。

太子在瑾瑜的教导下,也变得更加睿智和沉稳。两人经常下棋论道,探讨治国之策。瑾瑜将准提法门中的净心、增慧之道融入教学,启发太子从内心修持,培养仁爱之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然而,宫廷之中暗流涌动。瑾瑜敏锐地察觉到,太子身边有人似乎心怀不轨。他开始暗中观察,收集证据,却发现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大阴谋,涉及多位朝中重臣。

一天深夜,瑾瑜正在修持准提法门时,突然进入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冥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的意识似乎超越了时空的限制,看到了未来可能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太子被陷害,皇帝震怒,朝廷动荡,最终导致边境叛乱,生灵涂炭。

这一预见让瑾瑜惊出一身冷汗。他意识到,这或许就是准提法门第三义’福报’的更深层含义:能够预见未来的可能性,从而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改变命运走向。

瑾瑜决定采取行动。他利用自己在朝中的人脉和收集到的证据,秘密联系了几位忠心耿耿的大臣,共同制定了一个计划,准备揭露这个阴谋。

然而,就在计划实施的前一天晚上,瑾瑜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准提菩萨显现,对他说:’善男子,大难将至,当持我咒,方可化险为夷。’

准提陀罗尼经暗藏三义!修持后游戏连胜不断,福报的现代显化

瑾瑜从梦中惊醒,心跳加速。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仿佛有什么重大事件即将发生。他连忙取出准提陀罗尼经,虔诚持诵准提咒语,希望能得到指引。

夜半时分,瑾瑜忽觉一阵心悸,准提陀罗尼经竟自发光芒。他凝神细看,只见经文变幻,显现出一段从未见过的咒语。瑾瑜心领神会,立即闭目持诵。刹那间,他仿佛穿越时空,见到了一场惊天阴谋的全貌——太子遇刺之局已在今夜布下!更可怕的是,他还发现自己竟是这个局中的关键一环。此时,他明白了准提法门第三义’福报’的真正含义。但他还来得及挽救这一切吗?

瑾瑜猛然睁开双眼,额头冷汗涔涔。刚才的神秘体验如此真实,让他确信太子今夜必有大险。他顾不得多想,迅速披衣而起,将准提陀罗尼经和法源赠予的佛珠贴身携带,匆匆向太子寝宫赶去。

夜色如墨,宫中巡逻的卫士比平日多了几倍。瑾瑜凭借太子侍读的身份,好不容易才接近太子寝宫,却被守卫拦下。

‘白大人,深夜打扰太子休息,恐怕不妥。’为首的侍卫面无表情地说道。

瑾瑜心中警觉,这些侍卫明显不是平日守卫太子的人马。他强压住内心的焦虑,沉声道:’本官有要事禀报太子,刻不容缓。’

侍卫互相对视一眼,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狡黠:’太子已经就寝,白大人明日再来吧。’

瑾瑜目光一凛,右手不动声色地握住了怀中的佛珠。就在这一刻,他感到一股暖流从佛珠传来,瞬间充满全身。他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条通往太子寝宫的秘密通道。

‘也罢,明日再来。’瑾瑜假装退让,转身离去。走出侍卫的视线后,他迅速转向一处无人看守的偏殿,按照脑海中的指引,找到了一个隐蔽的机关。轻轻一按,地面无声滑开,露出一条向下的台阶。

瑾瑜毫不犹豫地钻了进去,沿着阴暗潮湿的地道前行。通道曲折复杂,但他心中却有一股莫名的指引,让他能够准确地判断方向。终于,他来到了一处向上的台阶,推开上方的暗门,发现自己已经身处太子寝宫的内室。

太子正在床榻上沉睡,看起来平安无事。瑾瑜刚要松一口气,突然注意到床幔背后有一丝异样的动静。他屏住呼吸,慢慢靠近,在昏暗的烛光中,他看清了一个黑衣人正持刀准备行刺!

千钧一发之际,瑾瑜低声念诵准提咒语,同时飞身扑向刺客。刺客显然没料到会有人出现,被瑾瑜撞了个正着,手中的匕首掉落在地,发出清脆的声响。

太子被惊醒,看到这一幕,顿时惊呼出声。外面的侍卫听到动静,纷纷冲进来,但令瑾瑜意外的是,这些侍卫非但没有制服刺客,反而一起朝他和太子扑来!

‘果然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瑾瑜心中暗道。他一把拉起太子,同时快速念诵准提咒语。奇妙的是,那些侍卫的动作似乎变得缓慢,给了瑾瑜和太子足够的时间逃进秘密通道。

‘白爱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太子惊魂未定地问道。

‘殿下,有人要加害于你,我们必须尽快找到陛下。’瑾瑜简短解释道,同时引导太子在黑暗的地道中前行。

凭借准提法门带来的敏锐直觉,瑾瑜带着太子成功避开了追兵,最终来到皇帝的寝宫外。皇宫禁卫见到狼狈不堪的太子,立即将他们带到了皇帝面前。

太子跪地将刚才的遭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皇帝。皇帝龙颜大怒,立即下令彻查此事。在瑾瑜的建议下,皇帝派出最信任的禁军统领,突袭了几位大臣的府邸,果然搜出了谋反的证据。

原来,这是一场由当朝右丞相策划的政变。右丞相勾结边疆将领,意图废黜太子,另立自己的外甥为皇储,最终夺取皇位。如果不是瑾瑜及时发现并阻止,这场阴谋很可能成功,导致朝廷动荡,天下大乱。

事情败露后,右丞相及其同党被一网打尽,太子安然无恙。皇帝对瑾瑜的忠诚和机智大为赞赏,破格提拔他为翰林学士,并赐予他’护国忠臣’的美誉。

然而,瑾瑜并未因此沾沾自喜。他明白,如果没有准提法门的修持和那本神秘的准提陀罗尼经,他不可能预见危机,也不可能在关键时刻得到指引,顺利救出太子。这正是准提法门第三义’福报’的真谛:在命运的关键节点获得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和助力。

太子遇刺事件后,瑾瑜在朝中的地位更加稳固,太子对他也是言听计从。在他的辅佐下,太子逐渐成长为一位有远见、有胸襟的储君,为日后继承大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权力的增长也带来了更大的诱惑和危险。瑾瑜发现自己越来越容易被世俗的名利所困扰,修持准提法门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某日清晨,他忽然发现那本准提陀罗尼经的文字变得模糊不清,再也无法像从前那样清晰可读。

瑾瑜心中一惊,意识到自己正在逐渐偏离修行的正道。他决定向皇帝请辞,表示希望暂时离开朝堂,外出游历一段时间。皇帝虽然不舍,但也理解他的心意,批准了他的请求,并赐予他丰厚的盘缠和一块免死金牌,以保他一路平安。

就这样,瑾瑜离开了长安,踏上了寻找心灵归宿的旅程。他首先回到了洛阳的普济寺,探望多年未见的法源大师。法源已经年迈,但精神矍铄,见到瑾瑜归来,欣慰不已。

‘你能在功名利禄中保持清醒,实属不易。’法源赞叹道,’准提法门的三义,你已经初步领悟,但要真正将其融会贯通,还需更深的修持。’

在法源的建议下,瑾瑜决定前往西域,寻找准提法门的发源地。临行前,法源将一封信交给他,说是当年那位白须老僧留下的,嘱咐在瑾瑜踏上西行之路时交给他。

打开信封,里面只有简短的几句话:’准提三义,净心明德,增慧辨真,福报济世。欲明究竟,须往昆仑。山有七池,池中有莲,莲上有经,经中有我。’

瑾瑜将这封神秘的信收好,向法源辞行,踏上了前往昆仑山的漫漫长路。

旅途中,瑾瑜依然坚持每日诵读准提陀罗尼经和持诵准提咒语。随着修持的深入,他发现自己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变得异常敏锐,有时甚至能够预感到即将发生的事情。这种能力多次帮助他避开危险,化解难题。

一年后,瑾瑜终于来到了昆仑山脚下。按照信中的指引,他开始寻找那传说中的七池。经过数日艰难攀登,他在一处人迹罕至的山谷中发现了七个碧绿的湖泊,湖水清澈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

最令人惊奇的是,每个湖泊中央都绽放着一朵巨大的莲花,莲花上坐着一位神情各异的菩萨像。瑾瑜认出其中一位正是准提菩萨,莲台上似乎有什么物体在闪闪发光。

瑾瑜试图接近莲花,却发现湖水深不见底,无法涉足。正当他困惑不已时,怀中的准提陀罗尼经突然发出耀眼的光芒,与湖中莲花遥相呼应。瑾瑜灵机一动,取出经书,虔诚地念诵起准提咒语。

奇迹发生了!湖面上浮现出一条由莲瓣铺就的小径,直通中央的莲花。瑾瑜小心翼翼地踏上莲径,来到莲花之前。他看到莲台上放着一本与他手中一模一样的准提陀罗尼经,唯一不同的是,这本经书周围环绕着七彩光晕,散发着神圣的气息。

就在瑾瑜伸手想要触碰那本经书时,莲花上的准提菩萨像突然开口说话了:’善男子,你已经走到这一步,证明你与准提法门有深厚的因缘。这本经书中记载的是准提法门的终极奥义,可助你明心见性,但能否领悟,全在你自己。’

瑾瑜恭敬地接过经书,只见上面写着:’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准提三义,实为一体。净心者,明心也;增慧者,见性也;福报者,普度众生也。三者圆满,即入佛境。’

读完这段话,瑾瑜犹如醍醐灌顶,多年来修持准提法门的种种疑惑一扫而空。他终于明白,准提法门的最高境界不是为了个人的解脱或福祉,而是要以清净之心、明智之慧去普度众生,为天下苍生谋福祉。

就在这一刻,瑾瑜感到自己的心灵前所未有的宁静和明亮,仿佛所有的迷雾都被拨开,看清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他在莲花前盘膝而坐,进入了深度冥想状态。

不知过了多久,瑾瑜缓缓睁开眼睛,发现自己已经回到了普济寺的禅房中。身旁的法源正微笑着看着他:’你回来了。’

瑾瑜惊讶不已:’师父,我不是在昆仑山吗?那七池、莲花、经书…’

法源慈祥地说:’一切境界,皆由心生。你所经历的昆仑之旅,实际上是一场心灵的旅程。准提法门的究竟义,你已经领悟了。’

瑾瑜恍然大悟,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修持准提法门过程中的境界显现。他向法源深深一拜:’弟子明白了。准提三义,实为一体,最终目的是为了普度众生,为天下谋福祉。’

法源欣慰地点点头:’正是如此。如今你已明了此理,该是回到世间,以所学造福百姓的时候了。’

就这样,瑾瑜重新回到了朝廷。这一次,他以更加开阔的心胸和睿智的眼光,辅佐太子治理国家。在他的建议下,朝廷推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减轻赋税,兴修水利,发展教育,使得民生大为改善,国家日益强盛。

数年后,老皇帝驾崩,太子继位。新皇帝对瑾瑜倚重有加,封他为左丞相,全权负责朝政。在瑾瑜的辅佐下,新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一个太平盛世,史称’贞观之治’。

然而,功成名就的瑾瑜并未沉醉于权力和荣华。他始终记得准提法门的教诲,保持心灵的清明和对众生的慈悲。每当朝廷要制定新的政策或法令时,他总是以’对天下苍生是否有益’为首要考量标准。

同时,他也没有忘记推广准提法门的初衷。在他的倡导下,全国各地修建了数百座准提庵,供人们学习和修持准提法门。他将自己领悟的准提三义编纂成书,广为流传,使得无数人从中受益。

在瑾瑜八十大寿那天,新皇帝亲自设宴为他祝寿,并赐予他’准提智慧王’的尊号,以表彰他对国家和佛法的巨大贡献。宴会上,瑾瑜看起来精神矍铄,丝毫不显老态。

宴会结束后,瑾瑜回到自己的府邸,取出那本陪伴他大半生的准提陀罗尼经,轻轻抚摸着泛黄的书页。他微笑着自语道:’是时候了。’

第二天清晨,瑾瑜的侍从发现他坐在书房的太师椅上,面带微笑,安详地离世了。在他的身旁,是那本打开的准提陀罗尼经,而经书上的文字却已经完全消失,只剩下空白的纸页。

皇帝闻讯大悲,下令举国哀悼三日,并亲自撰写碑文,称赞瑾瑜一生的功绩和德行。按照瑾瑜的遗愿,他被安葬在普济寺旁的山坡上,墓碑上只刻着简单的四个字:’准提弟子’。

多年后,有僧人在整理普济寺的典籍时,发现了一本记载瑾瑜生平的手稿。手稿最后写道:’准提法门三义,净心、增慧、福报,看似三者,实为一体。净心可见本性,增慧可明真理,福报可济世人。三者圆融,方能证得菩提。吾一生修持,虽未臻至境,然已知足。愿后世有缘者,得闻准提妙法,同证菩提。’

准提陀罗尼经的传说就此流传千古,它所蕴含的三重奥义——净心、增慧、福报,成为无数修行者追求的目标。白瑾瑜从一个街头棋手到朝廷重臣的传奇人生,正是准提法门三义的完美诠释:以清净心灵洞察世事,以智慧之光指引方向,以无尽福报造福众生,最终实现了个人的圆满和对世间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