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周思聪说:“要有这个概念,我画的是画,而不是对象,才不至于被牵着跟对象跑。”

在探讨著名画家周思聪的这一深刻见解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触及艺术创作中最为核心与微妙的哲学命题之一: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以及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与独立性。这一观点不仅是对传统绘画理念的一次深刻反思,更是对现代艺术精神的一种前瞻性的阐述,它引领我们深入探索艺术创作背后的深层逻辑与美学价值。

艺术的自由与束缚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周思聪所强调的“画的是画,而不是对象”,并非完全否定对象(即自然或社会现实)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而是强调艺术家在面对客观对象时,应保持一种超越性的视角,不被对象的表象所局限,从而能够自由地挥洒笔墨,创造出超越现实的艺术境界。在绘画史上,无数艺术家都曾面临过这一挑战:如何在忠实再现自然与表达个人情感、创意之间找到平衡。周思聪的这一观点,无疑为这一古老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主观能动性的彰显

艺术创作,本质上是一种主观精神活动的外化。艺术家通过画笔,将内心的情感、思想、观念转化为可视的图像,这一过程充满了创造性和个人色彩。周思聪的言论,鼓励艺术家在创作时,应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与审美理想的追求,而非仅仅是对客观对象的忠实记录。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彰显,使得每一幅作品都成为艺术家独特精神世界的镜像,赋予了艺术以生命力和灵魂。

超越表象,追求本质

“不被对象牵着跑”,意味着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应具备一种批判性的眼光,能够穿透表象,触及事物的本质与内核。这不仅要求艺术家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更需要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培养起一种对美的独特感知与表达能力。周思聪的这一观点,鼓励艺术家在面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时,不应满足于表面的描摹,而应通过艺术手段,揭示出隐藏于背后的深层意义,使作品具有更加深远的内涵和影响力。

周思聪:我画的是画,而不是对象

创新与传统的融合

在强调艺术创作的主观性与自由性的同时,周思聪的言论并未忽视传统的重要性。事实上,任何艺术创新都是在深厚传统土壤上的开花结果。艺术家在追求个人风格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学习、借鉴前人的艺术遗产,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形成既有传统底蕴又具时代特色的艺术语言。这种创新与传统的融合,不仅丰富了艺术的内涵,也为艺术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艺术的独立性与社会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周思聪的这一观点,还隐含着对艺术独立性的强调。在现代社会,艺术往往被赋予了多种社会功能,如教育、宣传、娱乐等。然而,艺术的本质在于其审美性和精神性,它应当独立于任何外在目的之外,成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艺术家在创作时,应保持对艺术纯粹性的追求,不因外界的干扰而妥协,这是对艺术独立性的坚守,也是对艺术价值的尊重。

同时,艺术的独立性并不意味着与社会脱节。相反,真正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反映社会的变迁,触动人心,激发思考。周思聪的作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传达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的深切关怀,成为了连接艺术家与观众、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实践与启示

将周思聪的这一观点付诸实践,对于每一位艺术家而言,都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旅程。它要求艺术家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绘画技巧,更要拥有广阔的视野、深刻的思考能力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需要不断探索、尝试、反思,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同时也要勇于突破自我,挑战传统,以开放的心态面对艺术的无限可能。

对于广大艺术爱好者而言,周思聪的这一观点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视觉效果上,而应尝试理解艺术家背后的创作意图和情感世界,感受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和审美价值。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欣赏艺术,还能在艺术的熏陶下,提升个人的审美素养和精神境界。

综上所述,周思聪的这一观点,不仅是对艺术创作本质的一种深刻洞察,更是对艺术家社会责任和艺术独立性的一次深刻阐述。它鼓励我们在艺术创作与欣赏的过程中,保持一种开放、包容、批判的态度,不断探索艺术的无限可能,为人类的精神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与光芒。在这个意义上,周思聪的言论不仅是对艺术创作的指导,更是对人类精神追求的一种呼唤与激励。(孟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