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漠单骑
两军交战必有胜败,胜负原因无非与两军兵力、装备、士气、指挥、战术、后勤等相关,但落败的一方倘若有视死如归之勇气、荡气回肠之意志、玉石俱焚之果敢,即使是惨败,同样可以得到世人的敬佩和对战方的尊重。可在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中,印度军队兵力居多,又占据有利地形和工事防守,武器装备是全套英美制造,中高级军官和职业老兵打过二战,战线后方还紧挨着公路和机场……从表面看印军哪哪都占优,竟然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摧朽拉枯横扫千军如卷席,足足挨了一顿胖揍。据战后统计,解放军共击毙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击伤1047人;解放军牺牲722人,负伤697人。中印两军的阵亡比为1:6.8人,这差距已不是一般的大了,更令人称奇的是解放军参战有3万人,无一人被俘,印军却被解放军俘虏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中印两军的战俘比达到惊天的零:3968人。印军败得如此惨重,输得如此没有脸面,尤其是出现如此高比例的举手投降者,士气堪比豆腐渣,真可谓是印军的奇耻大辱,也令其耿耿于怀至今。
在1962年10月之前,自认为无比强大的印军十分嚣张,不断蚕食中国领土,经常挑衅中国边防部队,欺压驱赶中国边民,蓄意制造流血事件。其实自1951年起,印军就在边境线上采取咄咄逼人之势,中国政府和解放军是一忍再忍,甚至主动后撤避免冲突。印度却认为中国好欺负,印度总理尼赫鲁错误地估计局势,认为中国不可能向得到美国和苏联支持的印度发起反击,自1959年8月变本加厉实施所谓“前进政策”。印军在1700公里的边境线上不断大规模侵犯中国领土,公然袭击解放军边防巡逻队和边境哨卡,打死打伤中国边防官兵多人,并越过双方实际控制线修建了100多个入侵据点,甚至建到了中国边防哨所的后方,一时中印边境局势急剧恶化。
为此,毛泽东以战略眼光运筹帷幄,决定打一场规模、时间有限的边境反击战,并称这是一场“军事政治仗,或叫政治军事仗”,达到“以战止战”的战略目的,争取中印边境30年的安宁。毛泽东点将“战神”刘伯承元帅指挥这场作战,在指挥层面这就是杀鸡用牛刀,但刘伯承元帅丝毫不敢轻敌,作了精心部署。
1962年10月20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全面打响,隐忍已久的解放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印军发起全线反击。中印边境一线有印军11个旅约2.6万余人(浅纵深有预备队1万余人),被解放军打得土崩瓦解,抱头鼠窜;在第二阶段印军大举增兵至3万余人,于11月11日起向中国军队进行全线反攻,解放军以攻对攻,仍然势不可挡,打得印军屁滚尿流。这一仗打得真漂亮,连解放军前方指挥员、身经百战的张国华司令员都说:“参加革命33年,从没有打过这么痛快的仗。”要不是解放军主动停止追击,已经溃不成军的印军部队将悉数被歼。此战,解放军打了一场“潇洒至极的战争”,打出了国威军威,狠狠教训了不知天高地厚的印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获得全面胜利后,单方面率先停火并主动后撤,随后释放印军战俘并交还缴获的印军大量武器,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而反对以武力改变边界现状的一贯立场,在国际上展示了崇高的道义形象。印度方面则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主动进犯挨了痛揍,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眼见下滑,印度国内也是怨声载道,仅一年多后尼赫鲁就郁郁而终。
这一仗中印两军伤亡差距巨大,尤其是战俘比可谓是惊天差距,看似偶然,实属必然,个中自有深层次的原因:
01解放军视死如归,印军贪生怕死,双方士气天差地别
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自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全军官兵在大无畏牺牲精神支撑下一路枪林弹雨走过来,已然百炼成钢。因为解放军具有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贯穿始终,知道为谁而战,知道为何而战,信念坚定,官兵一致,高度统一,不怕牺牲,不怕疲劳,纪律严明,视死如归。这场边境战争之前,解放军官兵对印军的肆意挑衅行为早已义愤填膺,战役打响后,压抑甚久的怒火终于彻底爆发出来,全军官兵众志成城,同仇敌忾,誓死捍卫祖国领土,解放军势不可挡地冲向印军阵地,将生死完全置之度外。如在西线班公洛地区进攻作战中,工兵战士罗光燮奋勇冲向雷区排雷。他的左腿、右臂相继被地雷炸断,排雷器材已用完,眼看地雷还未排完,攻击部队无法前进,他立即用身体向雷区滚进,为部队冲锋开辟了通道,最后壮烈牺牲。拥有顽强战斗精神的解放军战士个个气势逼人,撒出去像一群小老虎,虎入羊群啥阵式?那是撵着印军官兵漫山遍野乱跑。士气如虹的解放军从精神上、意志上和气势上完全碾压对手,这是战胜印军最主要的优势。
反观印军,则是一支有悠久殖民地雇佣传统的军队,战斗意志薄弱。印度受英国殖民统治近200年,在1947年独立,1950年成立共和国,但仍是英联邦成员,印度军队则全盘延续了英国殖民地雇佣军的建制、体制和机制,只是换了个名称而已。之前,在英国统治下的印军,充当英军的“马前卒”,基本是为大英帝国打仗,是典型的殖民地军队。印度军队内部腐败,阶级压迫、种姓歧视严重。印军前线最高指挥官考尔中将一边在指挥战事,一边还在经营着生意。印军军官养尊处优惯了,吃饭要小灶,宿营要单住,行军甚至要士兵抬着。印军实行的是志愿兵役制,相当雇佣关系,士兵多来自贫苦农民及低种姓家庭,在军中地位极低,即使受到不公平待遇为了养家糊口也只能忍着。
印军中除了官兵矛盾,还有深刻的民族、宗教、种姓矛盾相交织,说是一盘散沙也不为过,这从之后印军战俘营中经常发生不同帮派的群殴也可以看出。所以,印军基本就是一支缺乏凝聚力的雇佣型军队,官兵普遍以应付差事的态度去应付战事,犯不上豁出命去打仗,在解放军的强力打击下士气低落,几乎一触即溃,宁肯当战俘也不做拼死抵抗,这是印军被俘人数甚多的根本原因。
02解放军作战经验丰富,战法灵活;印军指挥混乱,战术呆板
解放军经过长期各种残酷战争的洗礼,形成完整和独特的战略战术体系,能攻善守,尤其善于打迂回穿插、分割包围的运动战,在这次作战中发挥的淋漓尽致。解放军参战部队许多是在战争年代战功卓著的老部队,又大多参加了数年残酷的平叛作战,部队官兵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许多参战部队长期驻守青藏高原,平日训练有素,适应山地作战。所以,解放军与印军相比,指挥员胸有全局,指挥有方,战法灵活,步炮等兵种协同有力;战士单兵军事素质强,体力好,武器使用娴熟,攻如猛虎、守如泰山。战役打响后,解放军集中优势兵力,两翼开刀、侧后迂回、分割包围、各个击破敌人,共歼灭印军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歼灭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解放军在穿插作战中,副班长庞国兴等3名战士与大部队失散,自动结成一个临时战斗小组,深入敌后7.5公里,打掉2个炮兵阵地,毙敌7人,缴获火炮7门,成为孤胆英雄。解放军在追击溃退的印军时,速度奇快,常常能跑到印军的前头,解放军有一个步兵班8名战士竟然抓了180名印军俘虏。
再看印军,不过是外强中干,实际战斗力有限。在历史上印度殖民地军队虽然参加过一战、二战等多场战争,但主要是给英军当炮灰或“打酱油”,自身并无多少显赫战绩。正由于在这些战争中英军对印军有主导指挥权,印军高级指挥官只履行管理之责,缺乏战役指挥的历练和经验;印军中下级军官也养成依赖英军的习惯,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当印巴战争印军单独与弱小的巴基斯坦军队作战时,也没有占到多少便宜。在中印边境战争中,印军侧重防御,兵力配置前重后轻,缺乏纵深和韧性;印军军官指挥混乱,打法呆板,协同不畅;印军士兵多是40岁上下,平日训练水平不高,缺乏山地作战经验,既无战术也没体力。当印军胡子兵遇到解放军娃娃兵时,除有工事依托的二战老兵尚能抵抗外,其余印军基本是摆摆样子,见情况不妙拔腿就跑,跑不掉便举手投降。印军在撤退中遗弃大量武器,也悉数被我军缴获。在西山口——邦迪拉战役中,印军一个野炮团共24门87.6mm加榴炮(英军称25磅炮),除了几门被印军翻入山沟,其它都被解放军缴获,该团夏马尔中校只身逃回。印军宗教色彩浓厚,总是祈求神来保佑他们打赢,当解放军发起进攻时,印军士兵往往不是马上进入阵地反击,而是先跪地祈祷,待仪式做完解放军已冲到眼前了。

03解放军装备的步兵轻武器全面领先印军,近距离交战压着印军打
中印之战在高海拔山区,解放军没有动用坦克、重型火炮,使用口径最大的122mm榴弹炮也不多,火炮是以迫击炮、无后坐力炮为主,与印军比质量上差不多,运用上有优势,但解放军在步兵轻武器上则具有全面优势,尤其是班用轻武器力压印军。解放军参战步兵部队均完成轻武器换装,实现半自动化、自动化。解放军10人制步兵班轻武器的典型配置是:56式冲锋枪2支;56式半自动步枪6支;56式班用轻机枪1挺;56式火箭筒1具(有的步兵连编有火箭筒班)。56式冲锋枪,并非发射手枪弹的冲锋枪,而是仿制于大名鼎鼎的苏联AK-47自动步枪,是世界第一代突击步枪中的佼佼者,发射7.62×39mm中间威力弹,有效射程400米,弹匣容弹量30发,比一般冲锋枪射程远、威力大,但200米以上精度较差。56式半自动步枪,仿制于苏联SKS半自动步枪,有效射程400米,标尺射程1000米,弹仓容弹量10发,射击精度较高。曾在1979年中越边境丛林作战中被认为火力不足的56式半自动步枪,在中印边境植被较少的高原地区使用却正对路子,与56式冲锋枪形成很好的互补,而且比56式冲锋枪节省子弹。56式班用轻机枪,仿制于苏联RPD轻机枪,有效射程800米,100发弹链供弹,携弹量最多达900发,持续火力猛烈。解放军这三种班用枪械,枪身轻,子弹通用,简化了后勤保障,单兵携弹量大,在400米内交战中占有明显的火力优势。56式40mm火箭筒,仿制于苏联RPG-2型火箭筒,体积小、重量轻、威力大,是解放军打印军碉堡、火力点的首要“功臣”。
反观印军步兵,还在大量使用二战时期英联邦军队的制式轻武器,均老掉牙了:英制李·恩菲尔德NO.1MKⅢ/NO.4MKⅠ型栓动步枪,弹仓容弹量8—10发,有效射程远,但射速慢;英军自1888年就开始装备李氏步枪,半个多世纪一以贯之改动不大。英制布伦MK-1型轻机枪,还是一支老枪,仿制于1926年出产的捷克ZB-26轻机枪,1935年列装英军,弹匣容弹量仅25—30发。印军的步枪和轻机枪自身重量大,又是发射7.7×56mm大威力弹,子弹重量大制约单兵携行量,行军中常令印军士兵苦不堪言;非自动步枪的火力密度必然小;携弹量少又必然造成火力持续性差。英制司登MKⅡ/Ⅲ型冲锋枪,二战中英国急造的廉价冲锋枪,火力密度够足,但使用的是9×19mm手枪弹,射程、杀伤力有限,因印军惧怕近战,装备的也不多。美制M-20型88.9mm火箭筒,射程比56式火箭筒要远,但存在筒身长、重量大的弊端,不便山地机动,印军士兵不愿扛,后被解放军大量缴获。
一向与新中国为敌的美国,此时紧急向印度空运武器装备(并承诺提供18个步兵旅的装备)以示支援,其中有大量美制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M-14自动步枪等轻武器,这些枪械及时被空投到印军前线部队。可这些仍使用7.62×63mm或7.62×51mm大威力子弹的美国枪,由于子弹重、射速快、不通用,反而加重了印军士兵的携行负担和后勤保障压力。
印军士兵使用的英制李·恩菲尔德栓动步枪
印军的班用枪械多采用觇孔式瞄准具,适合远距离对固定目标射击,对运动目标射击以及夜间射击是其弱点,解放军偏偏打得是最擅长的近战夜战运动战,让印军一些枪法准的老兵无法发挥长处。所以,印军的轻武器根本不是解放军步兵“五六式”系列轻武器的对手,近战中几乎被解放军压着打。解放军的各种轻武器,印军基本都有对应的轻武器,印军唯独没有火焰喷射器,也表明印军并不重视攻坚作战。解放军此时装备的是58式火焰喷射器,仿制于苏联LPO-50型火焰喷射器,采用火药燃气喷射,精度高、射程远,在攻坚拔点打碉堡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打怕了的印军战俘惊魂未定地说:“每次看到你们的火龙,我们感到异常恐惧。”可见其心理震慑威力同样巨大。
04解放军撤兵行云流水,有条不紊;印军兵败分崩离析,一盘散沙
军队作战中的撤退,基本是两种情况,一是主动撤退,二是被动撤退。撤退的过程,尤其是被动撤退,是最易受到对方攻击的危险时刻,也是最易发生人员被俘的环节,组织指挥不好就要吃大亏。比如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志愿军第180师孤军滞后的撤退,以及对越自卫反击战解放军东线第150师第448团第2营后撤中遭到伏击,都造成相当数量的被俘人员。
在中印之战中,解放军犹如紧握的拳头,快打快收,出敌意料。战役发起时,解放军全线攻坚突破印军的防线以及越界修筑的工事,造成印军第一次大溃败,解放军乘胜挺进。10月24日中国政府提出停火建议,印度拒不接受并加紧调兵遣将,在11月11日至16日向解放军发起唯一一次全线反攻,被解放军迅速击溃,造成印军第二次大溃败。解放军在前推几十公里后,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停止追击,有条不紊地组织撤兵,各部队建制完整,交替掩护,避免侧翼暴露或孤军滞后,只是受到印军炮击干扰,伤亡损失轻微,根本没有给印军抓获战俘的机会。
印军在两个作战阶段的大撤退中,基本无组织指挥可言,内部建制大多被打乱,人人自顾自地逃命,各部队相互之间几乎没有配合和掩护,如同没有头羊的羊群乱窜乱撞,根本组织不起有效阻击或抵抗,被紧跟追击的解放军抓了大量的俘虏。这些撤退中的印军已被解放军的铁拳彻底打蒙,只嫌自己跑得慢了,根本没有料到解放军会乘胜退兵,更无法组织起有效的追击作战行动。看来印军这方面比越军也要差了三条马路,根本不懂“敌退我追”。
05解放军后勤保障有力,伤员应救尽救;印军弹尽粮绝,大量伤员遭遗弃
打现代战争,弹药消耗巨大,伤员数量多,后勤支援保障极其重要,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打仗就是打后勤。而战场上的战俘,有相当一部分是行动不便或丧失行动能力的伤员,因无法获得及时救治和后撤而被俘。此战,中方一侧是环境恶劣的雪域高原,高寒缺氧,极易发生高原病和冻伤;西藏山区道路稀少,也没有通铁路,大部分作战物资要从相距数千公里的内陆走公路运输。为此,解放军十分重视后勤保障,突击修建了数条战区应急公路,数个汽车团日夜兼程抢运,提前进行作战物资的储备。此战解放军投入后勤保障兵力近3万人,又动员支前民工5.2万余人,征用骡马、牦牛1.2万余匹,克服各种困难伴随一线部队前运后送,汽车不能跑就用牲口驮,牲口也不能走就用人工背负,山高挡不住,密林照穿越。这相当于前方一人作战,后方有两到三人在支援保障。解放军一线官兵穿得暖、吃得饱,攻击穿插部队并可得到牛肉罐头和牛肉干,年轻力壮的解放军战士自然体力好、跑得快。解放军的野战医院靠前配置,医护兵、担架队紧跟作战部队,确保伤员得到及时救治和后撤,没有丢弃一个伤员。
印军处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受印度洋暖流影响,自然条件比中方要好得多,在边境后方有铁路、公路、简易机场等交通设施,但印军战争物资储备不足,后勤保障组织得也是一团糟。印军在前方运输上过分依赖汽车和直升飞机,而对畜力运输尤其是人工运输准备严重不足,也无法动员民间力量支援。印军士兵没有足够的冬装和鞋子,一线普遍缺乏弹药储备,出于宗教及种姓等原因,印军只向士兵提供素食,加上印军士兵普遍年纪大,体力不支,撒丫子逃跑的速度没有解放军追得快。开战没两天,许多印军部队就弹尽粮绝了,印军第7旅旅长达尔维被俘时,已两天没有吃饭,士兵的情况可想而知了。在印军被俘人员中就有不少是被遗弃的伤员,他们在得到解放军及时救治后感激不尽。许多被俘的印军士兵都曾表示:解放军战俘营中的伙食比他们部队的伙食好多了。
曾有中外媒体报道,当年在中印边境有3名解放军士兵被印军俘获,有人就认为中印之战解放军并非零战俘。但真实情况是这样的:这三人中一位叫王琪,是名测绘兵,1963年1月因迷路误入印度境内被印军抓获,这已是在中印之战结束两个月了,根本不是什么战俘,印度方面是以间谍罪囚禁王琪多年。另两位分别叫马胜龙、杨家仑,是2000年被印度媒体在兰契市中央精神病院发现的,2003年被中国驻印度使馆接回国。但这两位中国老人因遭印方长期关押已精神障碍意识模糊,根本无法叙述原来是哪个部队的,又是怎样到的印度。印度政府及印军也没有关于这两人的任何记载,只有精神病医院的记录是1962年12月入院,这又是在中印之战结束后了,很难说是在战争期间被俘的(有媒体记者称两人是战俘是极不负责任的),而且国内始终没有任何人和单位出面证明他们的历史过往。
1963年4月21日,中国国防部发表声明:本着人道主义精神与遵守日内瓦公约,释放全部印军战俘。至1963年5月25日,3千多印军战俘分11批被全部释放回国。上述被印方扣押的3名解放军战士如果真是战俘,印度也应对等释放,可见他们并不是战俘。但这3人被印度未通知中方的情况下秘密羁押数十年,印方如此处理实在是极不人道。
通过以上中印两军的对比可以看出,印军除了吹牛唬人虚张声势的本事有一号,论真本事比解放军全方位落后,或者说与解放军就不在一个等量级上,真刀实枪一开打就原形毕露,解放军焉能不胜,印军焉能不败。其实,走下朝鲜战场的“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军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就曾直言:“谁想跟中国陆军打仗,一定有病。”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则留下另一段名言:“不要同中国军队在地面上交手,这要成为军事家的一条禁忌!”可印度军队偏偏不撞南墙不回头,直到被解放军彻底打痛打醒,印军这才知道解放军的厉害,从自不量力转为心有余悸,这一战也成为印军难以抹掉的巨大心理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