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开药方,经常会涉及一种分量不重、药量偏少、药性活泼的药材,这就是“引经药”。在药方里,引经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在人们印象中,引经药就是“植物药”,根如当归,茎如甘草,叶如紫苏,花如辛夷,枝如桑枝,籽如沙苑,果如砂仁,皮如杜仲,等等,轻清通达,成为方剂得力助手。

其实,把引经药等同于植物药,是把引经药范围缩小了,地位看低了。中医还有以动物药作为引药的传统,只不过动物药比植物药贵重,中医主推不足,患者关注不多,所以造成假象。

现在已进入夏季,讲3个夏季常见的动物类引经药:蝉蜕、蟋蟀、蚯蚓。这3个药材是中医临床较常见的,它们虽然种属、功效、归经、主治各异,但至少有4个共同点:

1、都是大地的杰作,换句话说,都来自土里。蝉蜕虽然是树干上捡拾的外壳,但在“蜕壳”之前,虫子在土里生活了好几年。蟋蟀和蚯蚓,干脆就是“以土为家”。

2、都是传统文化载体,在古代,蝉蜕、蟋蟀、蚯蚓由于时令性、趣味性强,在大量文学作品有记载,最早见于《诗经》,比如“斗蟋蟀”,现在一些地方还在玩。

3、都是垂涎的美食,蝉在若虫未羽化的时候,蟋蟀在长肥以后,蚯蚓经过处理之后,用来做菜,是难得的美食,有油炸金蝉、爆炒蟋蟀、孜然蚯蚓等菜品。

4、都需经过炮制后才能入药,蝉蜕表面有不少泥土,蟋蟀要先用沸水处理,至于蚯蚓,生品有很多黏液,腥味浓重,更离不开炮制。

蝉蜕、蟋蟀、蚯蚓作为引经药,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可以概括为:

蝉蜕主“风”,可引风外散;蟋蟀主“水”,可引浊下行,蚯蚓主“通”,可引热出窍。

一、蝉蜕引风外散

蝉蜕是黑蚱若虫钻出土后羽化脱下的外壳,别称有知了皮、仙人衣、蝉衣等等,基本上每个地方都有。蝉蜕最早收录于《神农本草经》,入药最早记载于《名医别录》,历代中医评价很高,认为蝉蜕可“治一切风热之症”、“驱风散热良品”,属于“小儿要药”、“眼科名药”、“温病圣药”。

蝉蜕体轻、中空、易碎,其味甘、咸,性寒凉,入肝肺二经,临床归类于发散风热药、利咽开音药、透疹发表药、清肝明目药、息风止痉药。

有的人认为蝉蜕是蝉留下的“外壳”,这种蜕皮、鸣叫的特性,从药象上看,属于治脾、开音的证据,其实这种认识不太准确。蝉蜕是蝉虫钻出地面后的“杰作”,所以它的本质是“穿、透、破”,可透肺热、破肝风。

肺热、肝风的本质是“风”,有外风和内风,风性善变和游走,属于阳邪,要靠阴性来制约。蝉蜕“土”的属性能满足要求。在夏季风邪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引起皮肤瘙痒,如果环境燥热、或湿热夹杂,加上素体阴虚不足,很容易出现各种痒症、疹斑。

同样的道理,风邪袭肺则咳喘不止、小儿夜啼,风邪入肝则有眼疾,肝风内动。在病症初期,一般是入卫分、气分,风热表证,此时就可以发挥蝉蜕作为引药的“透、破”作用。

中医用药体会:蝉蜕引风外散,蟋蟀引浊下行,蚯蚓引热出窍

以肺为例,风寒入里化热,使肺卫郁闭,咽干咳嗽,可用蝉蜕疏风解表,风散则病情缓解。

而麻疹、风疹属于“风温”,以瘙痒为特点,在哪捣乱,哪儿就出问题。蝉蜕可散风除热,解除困扰。

蝉蜕的配伍,多见于菊花、金银花、连翘、桔梗、紫苏、葛根、荆芥、射干等等,方剂有消风散、升降散、蝉花散、蝉蜕散等等。由于蝉蜕性寒凉,脾胃虚寒者慎用,小儿用量要轻。

二、蟋蟀引浊下行

蟋蟀是很多70后、80后的“童年玩伴”,它有许多别称,如王孙、秋虫、促织、将军等等,名气最大的是“蛐蛐”。蟋蟀在我国分布广泛,最早记载于《诗经》,入药则见于《本草纲目》,主要用于利尿、通淋、消肿,又叫“将军干”、“肝经要药”。

蟋蟀味辛、咸,性温,有小毒,入膀胱、小肠、大肠经,临床归属于利水药、散结药、温肾药。

蟋蟀从药象上看,辛可行经通络,咸可泄,温可散水寒,主用于泄浊。蟋蟀是虫药,本身有辛散走串的功效,入药利水引水,可里尿渗湿达阴,其性温通,可畅达阳气,使阴浊之邪从体内排出。

蟋蟀温通利水,水性重浊下行,所以也叫引浊下行,水邪一去,水肿可消,阳气一到,即可利尿,所以《温热论》有评价,通阳不在温,在于利小便。

蟋蟀有一个“表亲”叫蝼蛄,也是作用于下焦,利水通淋,但其性寒,药力更猛,主用于通大便。

蟋蟀和蝼蛄一温一寒,临床可以合用,通利小便,疏通大便,治水肿、癃闭等问题,临床上蟋蟀可与熟地黄、仙灵脾合用,治疗痿证,但由于蟋蟀有小毒,用量宜轻不宜重。

三、蚯蚓引热出窍

夏日倾盆大雨过后,泥地里就会冒出许多蚯蚓,它们是农家的好帮手。小时候钓鱼,鱼饵就是蚯蚓。如今很多人不知道,蚯蚓还是一味优良的药材,炮制后入药,解热定惊。

蚯蚓的药名叫地龙,早在《神农本草经》就列为动物药,其味咸、寒凉,入肝脾肺经。因其生品腥味浓重,所以被列为下品,入药前需经炮制,炮制方法很多,有酒制、油制、熬制、醋制、盐制、药制等方式。

越是炮制方式多,证明该味药材用途越多,蚯蚓也不例外。古人认为它善钻土松土,作为通经活络要药,可搜刮瘀滞,能平喘定肺,利尿散结,但最突出的作用,是清热息风。

蚯蚓味咸寒,性走窜,咸可泄散,寒可清热,那么凭借走窜之力,就可泄散脏腑和经络热邪,热入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如阳明、少阴、厥阴,用蚯蚓散肺热、散肝风,在高热惊厥和癫痫、中风等病症,可用蚯蚓作为引药,引热外散。

蚯蚓入药,一般与牛黄、钩藤、白僵蚕、防己、秦艽、当归、黄芪、川芎、石膏、杏仁、木通等合用,由于其性寒,脾胃虚寒者忌用。

蝉蜕、蟋蟀、蚯蚓,这三个动物药,中医取其“透、破”特点,作为引药发挥作用,其中蝉蜕主上焦,蟋蟀专于下焦,蚯蚓可通达三焦,形成较为完整的引药体系。但由于是动物药,药方比植物药贵一些。

无论何种药物,临床使用均需辨证,遵医嘱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