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军的怒吼
国民革命军的炮兵自建设之始就异常艰难。主要靠缴获自各路军阀部队的火炮,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此时,奉军的各式重型火炮威震全国,而中央军炮兵的主力仍然是各种75毫米山炮、野炮。甚至还有老古董——架退式“三一”式野炮,
日本有板“三一”式75毫米野炮,是老式的架退速射炮,中国从清末一直用到抗战
“有板”炮分野炮和山炮,野炮战斗全重908公斤,加上炮车直逼“克”式野炮。所以,中国军队更加倾向于山炮,“有板”山炮全重327公斤,射程4000米,机动性能优秀,非常适合中国,北洋军是其忠实用户。西北军的孙连仲将军是炮兵出身,当时其所在部队用的就是“有板”山炮。中原大战时,“三一”是野炮是中央军的主力火炮。在1924年兴办黄埔军校时,广东国民政府向苏联购买了一批军火,包括8000支步枪、18门山炮和4门野炮。不过这些枪炮都是二手货,野炮是日俄战争时期的俄军战利品。现在成了国民革命军炮兵创业的开端。而那18门山炮则是俄造76.2毫米山炮。射程只有4500米,在当时的苏联已经被“1909”式76.2毫米山炮取代,属于淘汰品。
俄国“1904”式76.2毫米山炮,在当时的苏联红军已属于淘汰品
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时的棉湖战役,陈诚的炮兵第一连负责支援教导第一团,战斗中敌军全力进攻,第一团阵地被突破,在危机关头,陈诚亲自发炮,正好命中敌军中央,使敌军仓惶撤退,黄埔军士气大振,迅猛反攻,大破敌军,造就了大名鼎鼎的棉湖大捷。
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缴获了大量的火炮,但当时国内的兵工厂,只能生产少数几种火炮的炮弹,所以,大部分火炮都有炮无弹,最后只能登记入库。中原大战前夕,国民革命军的炮兵别说面对各大列强的炮兵,就是东北军和晋军的炮兵,都不是中央军能媲美的。
当东北军骄傲的展示奉造“十四年”式加农炮时,中央军唯一拿的出手的就是各种75毫米野炮
于是,国民政府开始大规模的炮兵建设,中央军各师属炮兵以沪造“克”式山炮为主,虽然性能落后,但是适合中国的骡马,大名鼎鼎的国军王牌74军下辖的第58师炮兵营在抗战爆发之时有六门山炮。都是沪造山炮,而且炮身上还刻有大清的团龙徽。至于沉重的“三一”式、“三八”式与汉造“克”式野炮,则集中编在直属中央军政部的独立炮兵团。蒋介石本人是个炮兵迷。1929年,蒋介石提出炮兵建设第一步。鉴于当时孱弱的国内工业水平,最快,最直接的就是从国外购买。
要买现货,日本炮是最佳选择。从欧洲购买,运费太高,日本炮运费低,而当时日本正值换装新式火炮的高峰期,大量的旧式火炮急待倾销。但是,1929年,济南惨案和日本侵华势头越来越高涨,中日外交十分冷淡,没有军事合作的可能。而当时负责采买事物的宋子文是个门外汉,在1926年,蒋介石委托宋子文买一批“三八”式野炮炮弹,结果宋子文居然把“三一”式与“三八”式搞混,差点买错了炮弹。当时,日本的野炮兵联队的主力是“改造三八”式野炮。宋子文在蒋介石的批示下通过日本代理商“三井洋行”购买了36门“改造三八”式野炮和至少8门“四年”式150毫米重榴弹炮。用这些火炮组建了独立炮兵第四团和第八团。

“九一八”事变在营口渡河的关东军“改造三八”式野炮纵队。
日本人做生意非常狡猾,特别是军火生意。日本人卖出火炮和炮弹后,却不给附射表。没有射表,再厉害的火炮也是一堆废铁,最后只能自己编写。蒋介石之所以购买日式火炮并不是要建立日式炮兵,只是想用这批火炮作为德国军事顾问团训练中国新式炮兵的教具。
1930年初,日本火炮顺利交货,立即送到中央军校,成立教导第1师炮兵队和中央教导炮兵团。教导1师是德械教导模范部队,由德国顾问监督训练,按德式编制,不过,除炮兵队之外,教导1师的其他部队武器大都是二手货。在中原大战时,教导1师炮兵队扩编成“炮兵旅”编制有野炮团、山炮营、学兵营和重炮营。特别是重炮营装备有4门“四年”式重榴弹炮与两门缴获的奉造“十四年”式重榴弹炮。为了这六门重榴弹炮,巩县兵工厂专门开了一条150毫米炮弹生产线,教1师也配备了国内最好的骡子,这些骡子都给予最高规格喂养。教1师编组炮兵队目的不是作战,是用来实验新式炮兵战略战术。特别是学习间接射击战术,而当时的中国炮兵只会直瞄射击。另外,为了让学员了解最新式空中观测射击战术,还编成了一个由三架观测机组成的航空连。
1930年4月,中原大战爆发,中央军虽然没有几门拿的出手的火炮,但也是精锐尽出,组成“炮群”参战。分为两个“炮兵集团”。其中,以杨杰率领第2炮兵集团为主力。包括教导第2师炮兵教导团的“改造三八”式野炮,还有其他各种老式火炮。当然,教1师重炮营也是重装上阵,蒋介石紧急向张学良采购了150毫米炮弹的底火和引信。还订购了“克”式野炮弹5000颗。沈阳兵工厂的产量大,所以价格比关内兵工厂的产品便宜的多。然而,机动问题却成了最大的问题。
1930年7月,中央军将第11师和教1师等精锐调到重镇兖州,向曲阜、济南的晋军反攻。晋军的炮兵全国驰名,所以,炮兵第2集团主力便被抽调到兖州迎战晋军的炮兵。包括教1师重炮营的6门150毫米榴弹炮、教2师教导炮兵团的“改造三八”式野炮6门、独立炮兵第3团的“三八”式野炮6门。此外,还有12门“有板”式野炮也正在运来。
7月29日下午,完成集结的炮兵第2集团向曲阜之董大城、红庙及林家洼开进,占领射击阵地。由于曲阜没有火车站,所以炮兵只能靠骡马机动,从兖州到红庙,只有25公里左右,一路都是平原和麦田,炮兵一天的理想速度是32公里。然而,这次行军却成了一场灾难,全集团没有一门炮准时到达。连日大雨,道路泥泞,士兵疲乏,挽马倒毙。到三十一日才全部到达。
“四年”式150毫米重炮在机动时需拆解成两部分,炮管和后架一组,以两个三骈六马骡马纵列机动
好不容易抵达射击阵地,在31日傍晚开始试射,随之开始全力炮击,压制住了晋军的炮兵。但也引来了晋军主力的反击。炮兵第2集团的规模太小,无法有效进行拦阻射击,只好撤退。等中央军发动反击时,炮兵又成了累赘。刘峙只好下令让炮兵去支援第13师的佯攻,只用山炮来掩护攻击部队的强攻。等到击败敌人追击之时,炮兵2集团又掉队了。另外,炮弹补给也是一个大问题。一个德式编制炮兵连,各炮的炮车携行炮弹30发,弹药排的两个弹药车各携带60发,所以每门炮的携弹量为150发。
炮兵第2集团指出,骡马机动才是炮兵无法发挥威力的关键。仅仅是25公里短途机动,重炮营就累死了两匹骡马。无良马可用再次成了中国炮兵的“阿克琉斯之踵”
曲阜大战之后,下一战就是围攻泰安。泰安城墙高10米,宽5米,没有炮兵,步兵进攻肯定会伤亡惨重。所以,刘峙动用炮兵第2集团重榴弹炮用来攻城。为了一雪前耻,炮2集团严令各部如期到达。然而,机动问题再次成了无解的难题。
攻城的主力150毫米重榴弹炮全重达2.8吨,拆解成两部分机动,加上炮弹和炮车,每个炮组的重量都逼近两吨,中国的骡马根本吃不消。于是,在35小时的艰难行军之后,重炮营彻底崩溃。最后只能原地宿营,静待惩处。第一连(炮两门)由各连排精壮马匹,协同前进,终于午后七时到达。
抵达泰安城的两门重炮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威力,在10天后,调来汽车,油拖了两门重炮到达战场。然而,这四门重炮数量太少,炮弹又不足,最后只在泰安城墙上轰开了一道五米宽的缺口,但无以为继,缺口也很快被晋军堵上。最后只能靠64师的坑到爆破才摧毁城墙,攻克泰安。战斗结束后,炮兵2集团就从战报中消失了。因为,整个集团被无解的机动问题彻底折磨的崩溃了。一个1.9顿的炮组,每天只能走一百米。
中原大战结束后,炮兵在实战中的惨痛教训很快被遗忘了,筹建新式炮兵的专家们再次把目光瞄上了更重、更先进的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