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黛瓦,围一方天地;木雕石砌,藏万家烟火。 从北方的四合院到江南的水乡人家,从黄土高原的窑洞到福建的土楼,中国传统民居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居所,更是中华文明的生动印记。  

四合院(北京及华北地区)

对称布局,以中轴线为核心,四面房屋围合庭院,体现儒家伦理和家族观念。主房(北房)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为晚辈住所,倒座房用作客房或书房。大门开在东南角,影壁挡煞。强调私密性、等级秩序。

四合院布局图(图片来自网络)

△北京老舍故居

△北京鲁迅故居

窑洞(黄土高原,陕西、山西等地)
利用黄土层保温隔热,冬暖夏凉,节省建材,拱形结构稳固。

靠崖式:窑洞直接在山坡或土崖的垂直面上横向挖掘,不破坏黄土层的整体结构,通常呈直线或弧形排列,形成“靠山窑”。

△山西省吕梁市碛口镇李家山村

下沉式(地坑院):在地面上向下开挖出的窑洞。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地坑院

独立式:在地面上用砖砌的房子,窑洞式券门。

△山西灵石王家大院

江南水乡民居(苏州、绍兴等地)

青瓦坡顶、临水而建,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小桥流水串联街巷。

△江苏省甪直古镇

徽派民居(安徽、江西婺源)

白墙黛瓦、马头墙(防火)、天井采光排水,寓意“四水归堂”(聚财)。徽商文化影响,注重儒雅与实用结合。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

福建土楼(闽南、客家人聚居区)

中国古建研学(二)——传统民居

多为圆形或方形,高三至五层,其中圆形土楼最具代表性,外形像巨大的堡垒。墙体用夯土技术筑成,厚度可达1-2米,坚固抗震隔热。

土楼反映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传统,一座土楼可容纳数百人,世代同堂,体现宗族社会的和谐共处。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怀远楼

干栏式民居(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房屋底层架空,上层供人居住,下层养畜或储物,适应湿热多雨的气候和复杂地形。就地取材,多用当地木材、竹子、茅草等。如傣族(竹楼)、壮族(木楼)、湘西吊脚楼等。

△湖南湘西凤凰古城

△湖南张家界土司城

蒙古包(内蒙古草原

圆形穹顶,木架覆毛毡,易拆卸搬运。适应游牧生活,门朝东南(避风向阳),内部以火炉为中心分男女区域。

△内蒙呼伦布尔大草原

藏族碉房(西藏、川西高原)
石块垒砌,平顶窄窗,墙体下宽上窄,墙体厚实(可达1米以上),保温隔热性能极佳。形如碉堡,兼具居住和防御功能。底层畜圈,上层佛堂和居室。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古碉

广东镬耳屋(岭南地区)

山墙呈镬耳形(象征官帽),不仅美观,还具有防火功能,可阻挡火势蔓延,同时引导风向,增强室内通风。青砖灰雕,龙船脊。

△广州市番禺区沙湾古镇

新疆阿以旺(南疆维吾尔族)

中央带穹顶的庭院(“阿以旺”,意为“明亮的处所”),四周房间环绕。装饰石膏雕花、彩色琉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