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绿皮火车的记忆—–《旧轨还乡》泪目有感



作者 |郑劲松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旧轨还乡》听第一遍泪崩,看第二遍泪奔,读第三遍泪目……满含热泪转发,反馈的情感都是一样的。

郑劲松:绿皮火车的记忆—–《旧轨还乡》泪目有感

“哐当,哐当,……”的绿皮火车(故乡生活)终究会渐渐远离我们,快捷便利的高铁飞机(城市生活)逐步取而代之。岁月的“哐当”声里藏着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旧轨还乡》以一趟归乡之旅为线索,两种交通工具相互叠印中诉说了青春美少女张潇冉的遥远回乡旅途。那些被岁月打磨得斑驳陆离的细节,孩子掀起窗帘遥望远处的风景,爷爷蜷缩在床尾时佝偻的背影,推销员一句“孩子爱吃”的温柔攻势……像一把把万能钥匙,打开了千万读者紧锁的情感闸门。

那位为了让孙子睡得安稳而将自己身体扭曲成奇怪形状的爷爷,何尝不是中国式亲情的完美隐喻?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爱往往通过这种自我牺牲的方式表达。

就像我记忆中的爷爷,总把肉夹到我的碗里,自己却吃着豆腐乳说:就喜欢这个味。这种以剥夺自身为代价的给予,构成了我们这代人共同的情感记忆。《旧轨还乡》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让每个读者都在爷爷的身影里,读懂理解认知了自己的祖辈。

“孩子爱吃”四个字的力量,堪比千军万马,当推销员抛出这句魔咒,爷爷的防线瞬间崩塌。爷爷的爱是一种无私的爱,更是整个中国家庭价值观的缩影。在这个讲究实用主义的时代,唯有对下一代的爱可以让人彻底放弃理性计算。

相信每个母亲心里都曾说过一句话,“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怎么花钱都不疼。”这种情感根植于我们的灵魂深处无法拔除。春节返乡带着沉甸甸特色食品却一路挨饿也不愿吃上一口的农民工,菜市场里为孙子买想吃的食物而讨价还价的泼妇式大妈,高铁上哄哭闹孩子的耐心母亲,学校门口外顶着烈日流汗排着长队的学生家长,无不是这种情感淋漓尽致的注解。

《旧轨还乡》它捕捉到了中国社会转型期最微妙的情感震颤。当绿皮火车代表的慢节奏慢时光遭遇飞机象征的高速便捷快节奏时,所产生的影响不仅是交通工具的换代升级,更是整个民族情感的巨大嬗变。文字中流淌的乡愁,是我们对正在消逝的慢生活方式的无言告别。

据统计,中国高铁里程已突破4万公里,而绿皮火车正以每年10%的速度退出历史舞台。这种消失不仅是物理层面的,更是心理层面的,不久之后我们可能再难体验那种靠着车窗,看风景缓缓流淌的诗情画意。

“旧轨”不仅是那条锈迹斑斑的老铁轨,也是我们心灵深处的情感轨道。当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与故乡渐行渐远,《旧轨还乡》就像一个扳道工,将我们呼啸向前的人生列车,瞬间扳回那条通往童真的旧轨。在这个意义上,它不仅是一篇乡愁作文,更是一场波及全国坐过绿皮火车人们的共情演奏。

演奏中被唤醒的记忆碎片,在无数读者心中重新拼合成了一幅幅完整的画面。都市拼打的青年游子想起了母亲塞进行李箱的腌菜,海归博士忆起了父亲在月台上渐渐缩小的身影,农民工兄弟记起了孩子隔着火车玻璃呵出的白雾……这些散落在神州大地的情感珍珠,被《旧轨还乡》里的简朴语言情丝串成闪光耀眼的项链,戴在了整个中国人的脖颈上。

当绿皮火车驶过的哐当声传来,我们仿佛听见了一个民族集体在叹息,这叹息里有对逝去时光的惆怅,有对亲恩没有得及回报的愧疚,更多的是被理解后如释重负的释然。它之所以能感动整个中国,正因为它让我们看见:在高铁飞驰的时代,每个人的心中,都还保留着一段绿皮火车(故乡)的美好记忆。

作者简介

郑劲松,唐河人,祖辈曾在源潭定居经商,文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