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三十首(金朝·元好问)拼音版
古(gǔ)雅(yǎ)难(nán)将(jiāng)子(zǐ)美(měi)亲(qīn),精(jīng)纯(chún)全(quán)失(shī)义(yì)山(shān)真(zhēn)。论(lùn)诗(shī)宁(níng)下(xià)涪(fú)翁(wēng)拜(bài),未(wèi)作(zuò)江(jiāng)西(xī)社(shè)里(lǐ)人(rén)。
【原】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 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传统教育和现代学术是两个系统,所以,这里用了“用这个名词描写”“再适当也没有”的表述。接着进一步说明现代学术是建立在实验上的】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看来,这个判断有可能引来砖头】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 更多
在自然界,存在着这样一群野生动植物:普雄原鲵、东黑冠长臂猿、疏花水柏枝、距瓣尾囊草、广西青梅……不同于大熊猫、金丝猴、亚洲象等明星物种,我们很多人可能连它们的名字都没有听过。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种群数量极少、徘徊在永久消失边缘、知道并了解的人寥寥无几。由于栖息地破碎程度高、分布地域狭窄、长期受到外界因素干扰等原因,它们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难以维系正常的生殖繁衍。也许是一场传染病,也许是一场山火,甚至可能是一次大规模滑坡,某个物种可能就会永久性地消失了。普雄,位于四川省大凉山腹地的越西县。在这里,生活着一种名不见经传的小鲵属动物:普雄原鲵。 就是这个像小泥鳅的家伙,科学家认为它是小鲵属里最古老的一个物种。它们世世代代生活在我国大凉山腹地的极狭窄区域,别的地方还没有。在今年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联合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它从籍籍无名一跃荣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65年,普雄镇的一条小溪旁边,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在一个储藏土豆的废弃地窖中,发现了第一条普雄原鲵。但在之后的40多年间,却再也没有发现它的其他同伴。直到2007年,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曾晓茂组织普雄镇的老老少少,开展地毯式的调查,才再次发现了更多普雄原鲵的成体、幼体及卵袋,得以揭开普雄原鲵更多的生物学特征与生活习性。但经过多次调查,截止2015年,发现的普雄原鲵成体也只有20尾。这个古老的物种从远古时代走来,虽然生活在高海拔且人烟稀少的大凉山腹地,但它并没有因为远在大山深处而得以种群繁盛。东黑冠长臂猿:全球仅存130多只,不到200人见过 公元759年的春天,李白乘舟穿行于三峡重峦叠嶂的群山,耳边传来一阵阵悠扬激昂的猿声,触动起心头百般思绪,从而创作下了这首传唱千古的名篇。但李白不会想到,一千两百多年后,「万重山」仍在,猿声却已「无处闻」。因为人类活动和森林开采,长臂猿的栖息地被严重破坏,它们在中国生活得越来越「南」,数量一再下降……在中国广西靖西县与越南重庆县交界的一片喀斯特森林中,生存着世界上仅存的130余只东黑冠长臂猿,它被认为是全球25种最濒危灵长类之一。在上世纪50年代,东黑冠长臂猿曾一度被专家宣布灭绝。幸运的是,继2002年在越南被重新发现之后,2006年在我国广西靖西市的原始森林里,也发现了它们的踪影。东黑冠长臂猿是典型的树栖灵长类动物,一生中几乎从不下地。由于它们的腕部和肩部有着特殊的结构,可以依靠双臂在森林中飞快地移动。一旦森林大树受到破坏,就会影响到它们的活动。「一草一木」、「人如草芥」,这些成语都在述说着,作为一株小草卑微的命运。是啊,谁会关心一株小草的命运呢?然而,有一种名为距瓣尾囊草的植物,自它发现至今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一直牵动着无数人的心。1925年,美籍奥地利探险家和植物学家洛克,途径四川涪江上游发现了这株看起来并不起眼的植物。在此后的80年,无数的中国学者前往洛克描述过的地方寻找,但都失望而归。直到2005年,一名植物学家在一次考察中,偶尔在江油市北城乡大桑园发现了它。整整80年过去,距瓣尾囊草重现于世。距瓣尾囊草被称为「植物界中的大熊猫」,具有独特的生物特性。和大多数植物夏天开花冬天枯萎不同,它只在秋冬复苏开花,夏天枯萎,是典型的「夏枯型」。而且它的叶子和花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会从浅绿变到深紫兰,从天蓝色到淡紫色。▲ 距瓣尾囊草被称为「植物界中的大熊猫」,具有独特的生物特性。由于其花色鲜艳,花瓣有蜜腺,有显著的虫媒传粉特征,加之其花瓣有距的特征,对揭示毛茛科耧斗菜族这一类群内的系统发育关系,有非常重要的科研价值。目前,我们对距瓣尾囊草还了解太少,它们为什么要选择生存于几乎没有土壤的岩石缝隙中?它们如何能在少有水分和养分的悬崖峭壁上生存下来?一切都等待着科学家去发现和探索。这些种群数量极其稀少的野生动植物,如果人类不及时加以保护,它们很可能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消失、甚至灭绝。有人可能会觉得:「物种灭绝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即使没有人类参与,灭绝的物种数也数不清,连地球霸主恐龙都灭绝了,保护这些极其稀少的野生动植物又有什么意义呢?」自工业时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物种灭绝的速度被大大加快了。 从生态意义上讲,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提供人类所有的食物和重要的工业原料。如果没有雄性不育野生稻,就没有今天的杂交水稻;不少土著鱼携带的独特抗性基因,也为未来商品鱼育种提供了更多可能。当一个物种灭绝,不仅会使人类永远失去一种自然资源,还会通过生物链引起连锁反应,造成另外10-30种物种出现生存危机。复杂的基因犹如独特的种子,在未来世界有无限的可能。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代表着一座基因库的消失。从更简单一点的意义上来说,这些和人类共同生活的动植物,它们也有生存的权利。人类不应该以自我为中心,剥夺其他物种生存的希望。当人类的活动严重威胁它们生存的时候,人类就有责任保护它们免于灭绝。2020年1月2日,一条「白鲟灭绝」的消息占据了微博热搜,令上亿网友痛心。长江白鲟,曾经的「中国淡水之王」、「水中大熊猫」,中国特有珍稀动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这个在地球上存活了1.5亿年之久的物种,彻底「消失」了。不止是白鲟,与我们从未相遇却已濒危或已走向灭亡的动物还有很多。▲ 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的渡渡鸟骨架,以及根据研究复原的渡渡鸟模型。图片:BazzaDaRambler / Flickr渡渡鸟是仅产于印度洋毛里求斯岛上一种不会飞的鸟。这种鸟在被人类发现后仅仅200年的时间里,便由于人类的捕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彻底绝灭,堪称是除恐龙之外最著名的已灭绝动物之一。 |
论诗三十首(金朝·元好问)拼音版
古(gǔ)雅(yǎ)难(nán)将(jiāng)子(zǐ)美(měi)亲(qīn),精(jīng)纯(chún)全(quán)失(shī)义(yì)山(shān)真(zhēn)。论(lùn)诗(shī)宁(níng)下(xià)涪(fú)翁(wēng)拜(bài),未(wèi)作(zuò)江(jiāng)西(xī)社(shè)里(lǐ)人(rén)。
【原】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 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传统教育和现代学术是两个系统,所以,这里用了“用这个名词描写”“再适当也没有”的表述。接着进一步说明现代学术是建立在实验上的】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看来,这个判断有可能引来砖头】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