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南方很多经常煲汤的朋友来说,天门冬应该是不陌生的,因为它常被拿来煲汤。
实际上这种植物,在山林中也不少见,并且也是很好分辨的一种植物,只是好多人并不认识它而已。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天门冬,大家在山中遇到了,可不要客气,多挖点回去也是可以的。
以下从根、茎、叶、花、果等方面为你介绍天门冬的形态特征。它的块根通常在中部或近末端成纺锤状膨大,膨大部分长3-5厘米,粗1-2厘米,多个块根簇生,形状类似红薯,颜色多为黄白色或浅黄棕色。这也是它地下根茎最大的特点。
另外,天门冬的茎平滑,常弯曲或扭曲,长度可达1-2米,能攀援生长,分枝具有棱或狭翅。
还有它的叶子也很有特色,这种植物的叶退化为鳞片,主茎上的鳞状叶基部延伸为长2.5-3.5毫米的硬刺,在分枝上的刺较短或不明显。
而真正进行光合作用的是叶状枝,通常每3枚成簇,扁平或由于中脉龙骨状而略呈锐三棱形,稍镰刀状,长0.5-8厘米,宽约1-2毫米。
– 花:花通常每2朵腋生,颜色为淡绿色。花梗长2-6毫米,关节一般位于中部,有时位置会有变化。雄花的花被长2.5-3毫米,花丝不贴生于花被片上,雌花大小和雄花相似。
每年5-6月还会开出淡绿色的小花,秋冬季节结出鲜红透亮的浆果,观赏性十足。这种“上秀下实”的独特形态,让它在草丛中格外引人注目。
说了这么多天门冬的特点,再来看看它的价值。这种植物的最大价值,就体现在药用方面。
天门冬的药用价值最早可追溯至汉代《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药材,称其“久服轻身,益气延年”。

历经千年实践,天门冬的药用功效不断被挖掘,如今已成为滋阴润燥、清热降火的重要药材。
其药用部位为干燥块根,富含天门冬酰胺、甾体皂苷、多糖等活性成分,这些物质赋予了它卓越的药理特性。
在滋阴润燥方面,天门冬堪称“润肺高手”。中医认为,肺喜润恶燥,而天门冬甘寒质润,能入肺经,滋养肺阴、清除肺火。
对于肺阴虚导致的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咽喉干痛等症状,天门冬常与麦冬、沙参等药材配伍使用,如经典方剂“二冬汤”,可有效缓解肺部燥热,恢复肺脏宣发肃降的功能。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天门冬中的多糖成分能增强呼吸道黏膜的免疫功能,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除润肺外,天门冬还擅长滋肾阴、降肾火。肾为先天之本,肾阴不足易引发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内热消渴等症状。
天门冬入肾经,能填补肾阴、清退虚热,常与熟地黄、山茱萸等药材组成“六味地黄丸”的衍生方剂,用于调理肾阴虚证。
此外,它还能生津止渴,对糖尿病患者出现的口干舌燥、多饮多尿等症状有一定改善作用。
现代药理实验表明,天门冬中的甾体皂苷成分可调节血糖代谢,辅助控制血糖水平。
在其他药用领域,天门冬也有出色表现。其清热凉血的特性使其可用于治疗阴虚血热导致的鼻出血、牙龈出血;外用时,鲜品捣烂敷于患处,还能缓解痈肿疮毒、皮肤皲裂等症状。
同时,天门冬还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其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和多糖能清除体内自由基,延缓细胞衰老,这也与古籍中“延年”的记载不谋而合。
尽管天门冬药用价值显著,但使用时需谨慎。因其性寒,脾胃虚寒、便溏泄泻者及外感风寒咳嗽者不宜服用。
在现代医学与传统智慧交融的今天,天门冬的价值仍在不断被发掘,为守护人类健康持续发挥着独特作用。
如今,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已形成规模化种植基地,通过科学培育,既满足了中医药产业需求,也为保护野生资源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