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角度看古史,现代思维融入历史,创作不易,麻烦点个“关注”。
你以为“唐宋八大家”全是大流量?其实,这个榜单里藏着一位被历史低估的狠角色。苏轼、韩愈、欧阳修是常驻热搜的“文坛C位”,但曾巩——这个名字每次都像彩蛋一样被忽略。可王安石一句“文章如江汉星辰”,点明了他在八大家里真正的分量。
怎么形容?如果用今天的流行语,曾巩就是“低调到极致的顶流”,他的人设,是“北宋最强学霸家族CEO+实干型公务员+文坛扫地僧”,但他从不卖惨炒作,反倒活成了千年不倒的“人间清醒”。是不是有点颠覆你对八大家的固有印象?
咱们先来扒一扒他逆天的家族基因。一门六进士,这放到现代,等于全家985+211保送,还自带世界名校交换名额。连妹夫都能组团拿下科举,这操作,要是背景板都能被写进家谱。
可别以为曾巩天生开挂,史料明明白白记着:18岁进京赶考,落榜,23岁再考,还是落榜。父亲被诬罢官,家道一夜崩塌,兄长病故。别家啃老,他带着全家种地、带娃、扛家计,硬是把“学而优则仕”活成励志爽文。十年苦读,三次错过科考,39岁才带着弟弟们集体上岸,京城炸了锅——“一门六进士”,网友辣评“北宋学霸家族开挂现场”。
很多人觉得文人当官都是摆设,做官不行只会写八股文?真不是。曾巩当“济南市长”那几年,业绩堪称古代版“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修水利、治大明湖、平黑恶、抗灾荒,事事都是硬核KPI。最有意思的细节,趵突泉的名字,就是他亲手改的。要知道,之前叫“槛泉”,这土味名换成“趵突泉”,一夜变网红打卡地。放现在,文旅局都得请他当顾问。
灾荒来了,他让富户平价卖粮,借钱给农民买种子。疫情爆发,他把政府办公楼改成临时医院。这种不走流程、不玩花活的“卷实事”,搁现在,热搜都能爆一周。

但也就是这种文风——太正经、太儒雅,吃亏在“不带梗”,不像苏轼那样会自黑、会段子。明清考场,曾巩的文章成了“范文模版”,朱熹都推荐“读曾巩,学做人”。但被今天的流量逻辑遗忘了。
说到争议,很多人吐槽曾巩“存在感低”,觉得他只是被南宋理学捧出来的“八大家”。但史料其实很扎实:他不是靠关系上位,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都是真铁粉。反而后世“碰瓷式营销”,才让他被过度标签化。茅坤选八大家,直接把他和苏轼、欧阳修“捆绑出道”,成了“文坛F4”。有意思吧,古代人也懂流量绑定。
最离谱的还得说他那封信——《局事帖》。2016年拍卖2.07亿,平均每个字167万,按现在房价,一字一套二线城市小三居。你说这不是在印钞票?马未都算过,这信一页,能买几十辆法拉利。但历史真相是,这封信其实写得极日常,没有什么“天降金句”,但正因为“平平无奇”,才更能看出他做人做事的真实气质。
放到现代职场,曾巩就是那种低调务实、带团队逆袭、搞定KPI、还顺手带出陈师道这种“江西诗派扛把子”的全能型人才。苏轼都曾挖陈师道,结果徒弟死心塌地只认曾巩。这师徒关系,比娱乐圈的“塑料情谊”靠谱多了。
就问一句,如果把曾巩丢到今天,他就是那种不爱拍短视频、不混咖啡圈、但永远能把“冷门岗位”做到极致的幕后大牛。哪怕自己不火,手底下团队个个出彩。
现在回头看,曾巩最大的人生秘密,其实不是文采、不是政绩,而是他能在低谷时扛住压力,在高光时稳住心态。古人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他就是活生生的样本。没热搜没头条,但千年之后价值被重新发现。他用一生告诉后人:真正的顶流,不靠流量,靠时间。
这事儿放现在,得被全网吹爆:“你坚持做对的事,总有破云时。”曾巩的逆袭,给所有普通人打了个样——别怕被忽视,低调也能赢到最后。
你觉得,曾巩这种“低调顶流”模式,放在今天的职场还有市场吗?你身边有这样的同事或老板吗?来评论区聊聊,看谁遇到过“现代版曾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