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华的山水画
杨大伟
当今山水画坛“以技当道”及“图式化”的摹写已成为一种时尚。在精神层面的语言锤炼几乎成为绘画的另类。很多时候绘画已消解为技术层面的图式游戏,甚或是拼图式的娱乐。精神的消解正使绘画成为生活中的一种生存手段。张继华苦行探道式的执著,为我们找回了对绘画的信念。他常反省自己之不足,每有所得,挥毫运笔,自觉气足神畅。不拘一木一石之形而助山川之浑然气象生于腕底笔端。
继华的山水作品中,用墨在古雅的格调中赋予时代感。他喜欢层层皴染,不同墨色互破,深沉又不僵硬,墨色层次丰富,黑中有黑、黑中有白、白中有黑……色与色相互融合,色与墨又相互交融,营造出一个远观视觉统一,近观丰富多彩的视觉审美空间。张继华的的山水是素雅的,常以淡墨疏笔勾石披皴。品他的画如一杯清茶,初始清香,再品能回味。他的用笔清爽清骨,笔含骨力入纸不浮。他做人干净画也干净,他的做人意味着画面中依然保持自已淳朴的底线。画中无法不是自己性格里的东西。古人说师造化不若师吾心,他懂得闭目向内去反求。通过写生他不断把握笔墨与自然景观及审美心理取向的融合,使得笔墨表达获得一种不含糊的语言,而不是仅仅强调笔墨本身的情调。
《云台山写生四》30x60cm 2017年
他的山水画往往由浓而淡,由简而繁,用非规范化及苍朴而精妙的节奏感表达一种形而上学的精神诉求,虚实相间的画面,既有非真实的物理空间,又不失传统美学的骨力,画面程式话语不再趋于凝固的符号,而是得到现实印证充满生机的跳动。他更多地将绘画传统看作是一种精神,且在实践中背负这一精神前行。继华在不断突破僵化的概念,使自身绘画不断生发出一种新的可能。所谓古人讲雅兴而然后知。画面清逸之气,一任生发,不见犹疑;继华描绘的山水、树影之安然,或凭崖寄高,或风雨同在,或悟道净庭……但是也常常流露出他自身对田园自然逸趣的向往,这应该是大家自幼就有的心态与情感;与其说对自然情趣的亲近需求是心理与生理的,不如说这是画家试图寻回文化意义上的归属感,更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对归隐境界的情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然之情依然存在于中国文人画家的理想世界。
《云台山写生五》30x60cm 2017年
继华内心深处仰慕倪云林的仙逸;心仪渐江和尚的冷峻;喟叹沈周的静怡;感怀石涛的升华。当这些大师的笔韵与他的心志相合时,山水的挺拔和温婉便交织出诗意的清明,自然的山水随之演化成他胸中的峻逸、明静。张继华山水画的精神旨趣,不是缥缈放逸,不是空灵率意,而是在苍翠群山的背后,看到一个沉静的内心世界和一种深厚的生命意识。苍松掩映,疏竹摇风,或黑白,或淡赭、浅绿、土黄薄敷于坡根石壁之上,或蓝天碧水映衬,观之畅神。继华的山水告诉我们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体现当先的文化思考;求其博,又能化为个性化语言,求其新。他的山水挂在素壁,让人感受到更为突出的“内美”精神,一种被过滤了的现实,不感复杂,不生倦意,如在大自然里让你静心、释然……
杨大伟(浙江传媒学院教授 美术馆馆长)
张继华作品欣赏
《李圪塔写生三》35x50cm 2017年

《李圪塔写生四》35x50cm 2017年
《李圪塔写生七》35x50cm 2017年
《李圪塔写生十三》35x50cm 2017年
《李圪塔写生十四》35x50cm 2017年
《李圪塔写生十五》35x50cm 2017年
《李圪塔写生十六》35x50cm 2017年
《李圪塔写生十七》35x50cm 2017年
《莫道九仙无逸境》 200x200cm 2014年
《唯有门前镜湖水》66x66cm 2012年
《此境似桃源》66x66cm 2012年
《禅寺清悠》66x60cm 2012年
《禅院清音》66x60cm 2012年
《画里云烟》61x61cm 2012年
《洞天灵秀地》 70x140cm 2014年
《佛境云水间》 70x140cm 2014年
《九仙云悠》 70x140cm 2016
《九仙云悠二》 70x140cm 2016
《九仙云悠三》 70x140cm 2016
《云戏二》 46x70cm 2015年
《云戏三》 46x70cm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