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自从张桂梅创办了华坪女高,每年的高考新闻里,我们总能看到张校长送考的影子。

今年也不例外,高考前夕,68岁的张桂梅站在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园里,贴满膏药的双手紧紧牵着即将奔赴考场的学生。

这是她连续第15年送考,自2008年建校以来从未缺席。面对记者采访,镜头里的张校长身体因受病痛折磨显得愈发蹒跚佝偻,但眼神与意志依旧非常坚定。

可镜头外对于张校长无端的质疑声依旧不止。一位百万粉丝博主在社交平台发文:“华坪女高创办十几年,2000多名学生为何无一人考上清北?”。

批评者将女高比作“教育工厂”,称其培养模式是“小镇做题家的翻版”,指责张桂梅“只在意分数,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面对这样的质疑,评论区里有一个评论尤其亮眼:女高虽然没有考上清北的,但清北一百多年了,何曾培养出一个张桂梅?

这个回答振聋发聩!

02

讨论【考不考得上清华】这个问题,本身就有些“何不食肉糜”的意思了。

你以为人家逻辑混乱,其实人家就是歹毒和嫉妒。潜台词就是如果没考上清北就不配享受帮助…其心思太歹毒了!

正如网友说的,对于女高的2000多名学生来说,考清北什么的真不是最重要的,女高出来的孩子,就算她大学毕业就业难,最后去奶茶店里摇奶茶,都比十来岁出嫁生孩子继续被捆在山里蹉跎一生要好得多得多。

张桂梅创办女高17年,为何至今无一人考上清北?这个回答振聋发聩

对普通家庭的你们来说跨越阶层得考上清北,对张校长的学生们来说考上大学已经是改变命运了。

这些山里读不起书的孩子,她们不是要和所谓城里人比一份体面的职业光鲜的外表,她们要的只是和目不识丁嫁人生子完全不同的一生。

经济学里有类似的论述,母亲的受教育水平会影响经济发展,细细想来是很有道理的。

对于大山里的孩子没必要争清北,上清北也不应该是教育目的。先走出山里,下一代可以在城里,再下一代可以和普通孩子一样上学读书旅游玩耍,三代人甚至两代人过去,生活就大有不同了。

哪怕某个女孩没有考上,她的下一代受影响也必然会走出大山,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不得不说,张桂梅老师的思想真的很深邃。

她做的事情真了不起,用读书这一条路改变了她们的一生,不光是改变一代人,山里的女孩子读书甚至可以改变几代人。

她从一开始就思考到了,让女孩们读书,哪怕她们没有考上大学没有走出大山,但实质上女孩们的思想已经进步了,那她们的后代必受惠泽,她们的家族走出大山就只是时间问题了。她真的是对乡村贫困本质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知行合一。

女性素质的提升带动孩子素质的提升,这就是张老师追求的。只要读书,别管是高中毕业还是大学毕业,都好过小小年纪辍学嫁人生子。

03

还有人有疑问:华坪女高,我想说这个学校,等张老师不在了还能维持下去吗?

答案是会的,因为还有其他有相同抱负的女孩儿。

华坪女高近几年节节攀升的本科上线率,取得这样的成就靠的不是张校长一个人,还有许多有共同理想抱负的老师一起的付出。

最重要的是张老师给老师们申请了编制,公办,背后有国家接手,有社会的支持与资助,现在名气也大了,只要山里还有一位读不起高中的女孩,我相信这学校就必定还会坚持办下去的。

以后还会有无数个张桂梅老师,像张老师一样热爱着这份事业,像一个女菩萨一样保佑着大山里的女孩走向更好的舞台积蓄成长的力量。

如果你不喜欢看纪录片,又想更好的了解张老师,强烈建议和孩子一起观看《山花烂漫时》,相信你会有所收获。

【注: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