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文本
吕芳,任磊.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病理机制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25,22(3):7-12.
摘要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为老年人常见的皮肤疾病,易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详细阐述了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病理机制,包括皮肤生理结构变化、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改变、环境因素以及药物因素等多方面。同时对其临床合理用药进行了全面分析,涵盖化学药物和中药的药物特点、适用情况等内容,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病理机制;临床合理用药;化学药物;中药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性皮肤瘙痒症(senile pruritus,SP)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SP不仅给老年人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如瘙痒、皮肤破损等,还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SP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1],65岁患者发病率为12%,85 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达20%。目前,SP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皮肤干燥、皮肤病和全身性疾病有关[2]。有研究者对引发瘙痒的疾病临床特征进行了总结分类[3],包括皮肤疾病、全身系统性疾病、神经疾病、精神疾病及药物引发的瘙痒。引发瘙痒的病因主要包括皮肤干燥、湿疹性皮炎、荨麻疹、银屑病、食物过敏、昆虫叮咬和疥疮等。全身系统性疾病主要包括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甲状腺疾病和肿瘤等[4-5]。
临床上瘙痒可分为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瘙痒、皮肤病引起的瘙痒、神经性瘙痒、心因性瘙痒、多因素性瘙痒和原因不明的瘙痒6种类型[6]。因此,深入了解其病理机制和临床合理用药至关重要。本文将从SP的病理机制和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以更好地管理和治疗SP。
1
SP的病理机制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皮肤结构和神经、免疫、内分泌功能会发生一系列退行性变化,这些变化是SP的重要病理基础。除此以外,药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也是引起SP的重要原因。
1.1 皮肤生理结构变化
老年人皮肤结构变化主要为屏障功能减弱。皮肤屏障由角质层构成,其功能为防止水分流失和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入。随着年龄增长,角质层的脂质含量减少,细胞间连接松散,导致皮肤保水能力下降,屏障功能的减弱使得皮肤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从而引发瘙痒。皮脂腺分泌功能减退是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减弱的重要原因,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可滋润皮肤,形成一层保护膜。而老年人皮脂腺萎缩,皮脂分泌减少,使得皮肤表面的脂质层变薄,进一步加剧皮肤的干燥和瘙痒[7]。
1.2 神经退行性改变
SP的神经生理机制较为复杂,涉及神经递质、神经通路以及神经元的退行性变化。老年人皮肤中的神经纤维密度和分布会发生变化。研究发现[8],SP患者皮肤中的感觉神经纤维密度低,但神经纤维的敏感性却增加。这种改变使得皮肤对瘙痒刺激的阈值降低,即使轻微的刺激也能引发强烈瘙痒感。神经纤维的这种变化可能与神经末梢的退行性病变有关。随着年龄增长,神经末梢的修复能力下降,导致神经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从而引起皮肤瘙痒[9]。老年人感觉神经病变可引起泛发性瘙痒,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最为常见;神经病变也可引起局限性瘙痒症,以肛门生殖器部位最为常见,在这类患者中,绝大多数患者均可检查出腰骶神经根病变。
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其活性降低会导致中枢瘙痒信号抑制不足。在SP中,脊髓NPY中间神经元的功能受损与Zn2+调控密切相关。研究发现[10],背根神经节中表达Zn2+转运蛋白TMEM163的神经元在衰老和干皮病状态下,其囊泡内的Zn2+浓度会显著升高。这种异常的Zn2+释放会抑制脊髓背角NPY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活动,导致瘙痒传递神经环路去抑制,从而诱发或加剧慢性瘙痒。
神经肽P物质可通过激活神经激肽-1受体(neurokinin receptor 1,NK-1R)直接刺激瘙痒相关神经元,并促进炎症介质(如组胺、IL-31)的释放,形成“瘙痒-搔抓-炎症”恶性循环。老年人因皮肤屏障功能减退,易患湿疹、银屑病等炎症性皮肤病。在此类疾病中,炎症反应会刺激感觉神经末梢释放P物质,导致局部P物质水平升高[11]。此外,衰老过程中神经损伤会导致初级传入神经元释放的P物质等瘙痒介质增加,致使神经异常兴奋,诱发神经性瘙痒。
1.3 免疫系统改变
随着年龄增长,免疫系统发生的变化被称为免疫衰老。老年人的细胞免疫功能逐渐下降,T细胞数量减少及活性下降,致使免疫系统以促炎的方式做出反应,并繁衍出功能失调的T细胞和B细胞群体。这些改变会导致一些患者出现“过敏”的免疫表型,或者表现为明显的辅助性T细胞2(Th2)占主导地位。促炎状态和Th2占主导地位的原因可能为幼稚T细胞减少,这使得淋巴细胞库缩小。这种免疫功能的改变可能导致皮肤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从而引发瘙痒[12]。
1.4 内分泌系统改变
老年人的内分泌系统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性激素水平下降,这些变化可能与皮肤瘙痒的发生有关。顶泌汗腺和皮脂腺活动受雄激素分泌的影响,老年人雄激素分泌下降,导致皮肤干燥引起瘙痒。雌激素不足会降低皮肤对氧化应激的防御,致使皮肤变薄、胶原变少、弹性降低及皱纹增多,进而导致皮肤干燥,加速皮肤老化,可能间接导致瘙痒。
1.5 其他因素
药物因素: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需长期服用多种药物。抗菌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导致皮肤瘙痒。降压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部分患者在使用后也可能出现皮肤瘙痒。此外,抗抑郁药、抗癫痫药也有引起皮肤瘙痒的研究报道[13]。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对SP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季节变化为常见的诱发因素,冬季气候寒冷干燥,空气湿度较低,皮肤水分更容易散失,加剧皮肤干燥,加重瘙痒症状。夏季高温多汗,皮肤容易受到汗液的刺激,也可能诱发或加重瘙痒。此外居住环境中的过敏原,以及接触的某些化学物质,也可能引起皮肤瘙痒[14]。
2
常用化学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
2.1 局部治疗药物
皮肤局部治疗为SP的基础治疗,主要通过修复皮肤屏障、缓解瘙痒症状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1.1 皮肤屏障保护剂
皮肤屏障保护剂是SP治疗的基础用药,其主要作用为修复皮肤屏障、保持皮肤水分。常用保护剂包括含尿素软膏、维生素E 霜和硅油乳膏等。尿素是一种保湿剂,可增加皮肤的水分含量,改善皮肤干燥状况。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保护皮肤细胞免受自由基的损伤,同时也具有保湿效果。硅油可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水分流失。
2.1.2 外用止痒药物
外用止痒药物是缓解SP的重要手段。常用药物包括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软膏和止痒剂等。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软膏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均为治疗SP常用的外用药物[15]。此类药物具有强大的抗炎、抗过敏和止痒作用,可迅速减轻皮肤炎症反应,缓解瘙痒症状,适用于中重度瘙痒且无明显皮肤破损或感染的患者。
常用止痒药物包括炉甘石洗剂、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等。炉甘石洗剂具有收敛、止痒的作用,其主要成分炉甘石和氧化锌可保护皮肤,减轻皮肤刺激,适用于轻度皮肤瘙痒,尤其是伴有红斑、丘疹等症状时。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可通过麻醉神经末梢暂时缓解瘙痒,适用于瘙痒较为剧烈的患者。
2.1.3 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topical calcineurin inhibitors,TCI)
外用TCI如他克莫司软膏和吡美莫司乳膏,对SP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作为SP的一线治疗药物[16]。TCI可选择性抑制T细胞活性,减少炎症介质释放,从而缓解瘙痒。他克莫司软膏的抗炎作用与中强效糖皮质激素相近,但不会引起皮肤萎缩等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15]。
2.1.4 外用磷酸二酯酶4(phosphodiesterase 4,PDE-4)抑制剂
克立硼罗软膏可通过抑制PDE-4,减少炎症介质(如TNF-α、IL-17、IL-31)的释放,提高细胞内cAMP水平,从而减轻皮肤炎症反应[17]。这些炎症因子与瘙痒的产生密切相关,如IL-31为特应性皮炎瘙痒的关键介质。故可通过控制皮肤炎症,降低局部神经末梢的敏感性,减少瘙痒-搔抓循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1.5 外用Janus激酶抑制剂
外用Janus激酶(Janus kinase,JAK) 抑制剂如芦可替尼乳膏,目前未在国内上市,可通过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减少炎症介质(如IL-4、IL-13、IL-6)释放,适用于难治性瘙痒[18]。此外,外用JAK抑制剂可通过抑制IL-31等瘙痒相关细胞因子的释放,降低皮肤神经末梢的敏感性;还可通过控制红斑、水肿等炎症症状,减少物理刺激引发的瘙痒。
2.2 系统治疗
2.2.1 抗组胺药
抗组胺药可通过阻断H1受体,缓解组胺引起的瘙痒,为治疗SP的常用药物[19]。当大剂量使用口服H1抗组胺药时,可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介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瘙痒症状,但对于SP的止痒效果有限。相比于第一代抗组胺药,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西替利嗪和依巴斯汀等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中枢抑制作用较弱。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可通过肝脏代谢,故肝功能受损的患者需调整剂量。
2.2.2 抗抑郁药和抗惊厥药
抗抑郁药和抗惊厥药在SP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尤其是对于伴有神经病变(如带状疱疹引起的皮肤瘙痒等)或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帕罗西汀、氟伏沙明和舍曲林[20]均为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抑制剂类抗抑郁药,可通过抑制5-HT的再摄取,提高神经突触间隙中的5-HT浓度,从而缓解瘙痒。多塞平为三环类抗抑郁药,可通过抑制神经末梢对去甲肾上腺素和5-HT 的再摄取,减少神经纤维的兴奋性,从而缓解瘙痒。米氮平为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平衡,减轻瘙痒症状。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均为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类似物,为临床常用的抗惊厥药,可通过抑制神经去极化,减少神经纤维的兴奋性,从而缓解瘙痒,适用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慢性肾病相关性瘙痒等[21]。

2.2.3 阿片受体拮抗剂和激动剂
阿片受体拮抗剂和激动剂在SP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尤其是对于难治性瘙痒患者。纳曲酮、纳洛酮和纳美芬均为常用的μ阿片受体拮抗剂[22],可通过阻断阿片受体,减少瘙痒信号的传导,从而缓解瘙痒。使用阿片受体拮抗剂时,需注意其可能引起的恶心、呕吐、困倦等不良反应。布托啡诺和纳呋拉啡均为常用的κ阿片样受体激动剂,可通过激活κ阿片样受体,抑制瘙痒信号的传导,从而缓解瘙痒。
2.2.4 JAK抑制剂
托法替布、巴瑞替尼、阿布昔替尼和乌帕替尼均为常用的JAK抑制剂,可通过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缓解瘙痒[18]。JAK抑制剂具有较强的抗炎止痒作用,但同时也存在感染风险增加、肝功能异常等用药风险。JAK抑制剂作为二线或三线治疗,优先用于传统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患者,需在风湿科或皮肤科医生指导下使用,个体化制定方案。
3
中药治疗的临床合理用药
SP的临床辨证分型可分为风热血热证、湿热内蕴证、血虚风燥证[23]。中药在SP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可通过整体调理,改善患者的体质和临床症状,从而达到缓解瘙痒的目的。SP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案包括中成药、中药方剂和中药外用洗剂。
3.1 中成药
防风通圣丸、金蝉止痒胶囊、肤痒颗粒、皮敏消胶囊等均为常用的清热解毒类中成药,这些药物可发挥清热解毒、凉血止痒的作用,进而缓解瘙痒症状。清热解毒类中成药适用于风热血热型瘙痒,但需注意其可能引起腹泻等不良反应。乌蛇止痒丸、润燥止痒胶囊等均为常用的养血祛风类中成药[23],其中乌蛇止痒丸具有养血祛风、燥湿止痒的功效,适用于湿热内蕴型瘙痒;润燥止痒胶囊具有养血滋阴、祛风止痒的功效,适用于血虚风燥型瘙痒。因此,使用中成药时,需根据患者的证型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3.2 中药方剂
SP治疗常用的方剂包括祛风止痒方、养血润燥方、清热除湿方等。祛风止痒方为中医用于治疗风邪所致皮肤瘙痒、风疹、荨麻疹等病症的一类方剂,其主要成分包括荆芥、防风、白芷、蝉蜕、地肤子、白鲜皮等。该方剂具有祛风止痒、清热燥湿的功效,可缓解瘙痒症状[24-25]。养血润燥方为中医针对血虚风燥证(以阴血不足、虚风内动为病机)设计的一类方剂,其主要成分包括当归、生地黄、白芍、何首乌、黄芪、玉竹等[26],主要用于治疗皮肤干燥、瘙痒、脱屑等症状,具有养血润燥、祛风止痒的功效,可显著缓解瘙痒症状。清热除湿方可治疗湿热证(如湿疹、脂溢性皮炎、股癣等)引起的皮肤瘙痒,其主要成分包括龙胆草、黄芩、车前子、泽泻、木通、栀子等,可发挥清热除湿、凉血止痒的作用,有效缓解瘙痒症状[27]。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方剂需根据患者症状、体质、季节等灵活调整,使用中药方剂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加减对症治疗。
3.3 中药外用制剂
中药洗剂为常用的中药外用制剂之一,其主要成分包括苦参、地肤子、白鲜皮、蛇床子等,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止痒的功效,可缓解瘙痒症状[28]。使用中药洗剂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配制,并注意避免接触眼睛和其他黏膜部位。中药膏剂为常用的中药外用制剂之一,主要包括青鹏软膏[29]、冰黄肤乐软膏、丹皮酚软膏等,可清热解毒、祛风止痒,有效缓解瘙痒症状。使用中药膏剂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选择,并注意避免过敏反应。
4
联合治疗
对于症状较重的SP患者,可采用局部治疗联合系统治疗的方案。如在使用皮肤屏障保护剂和外用止痒药物的同时,可口服抗组胺药或抗抑郁药,以缓解瘙痒症状。陈晓霞等[30]研究表明,布地奈德乳膏联用盐酸西替利嗪治疗尿毒症血液透析皮肤瘙痒患者效果较佳,可缓解患者的皮肤瘙痒症状,且安全性较高。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如在使用抗组胺药或抗抑郁药的同时,可服用中成药或中药方剂,以改善患者的体质和临床症状。张小为等[31]研究表明,盐酸奥洛他定片联合润燥止痒胶囊可提高中重度SP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并降低瘙痒评分。
5
未来研究方向
目前,临床对于SP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有许多重要问题,如SP发生的神经生理机制、免疫机制等,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5.1 神经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
瘙痒是一种复杂的感觉,其神经生理机制涉及皮肤、神经传导通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级调控。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神经递质(如P物质、神经激肽、5-HT等)在瘙痒信号传导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以及神经纤维的退行性病变与瘙痒敏感性之间的关系。
5.2 免疫机制的探索
瘙痒不仅是一种感觉,更是免疫系统与神经、皮肤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免疫系统衰老导致老年人更易发生SP。未来研究可聚焦于免疫细胞(如T细胞、肥大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在皮肤瘙痒中的相互作用,以及炎症因子(如IL-6、TNF-α、IL-31)在瘙痒发生中的调控机制。此外,通过探讨免疫调节剂(如JAK抑制剂、生物制剂等)在SP中的应用效果,可有望为难治性瘙痒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5.3 多组学研究
多组学技术(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为研究SP的复杂病理机制提供了新手段。通过多组学联合分析,可全面揭示SP的分子标志物和关键调控通路,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如通过转录组学分析,可筛选出与瘙痒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一步研究其对于SP的影响。此外可针对易感基因开发相应的治疗药物。
5.4 新型药物和经皮药物递送研发
未来研究可聚焦于开发新型药物,如选择性神经递质受体(如神经肽P 物质等)拮抗剂、免疫调节剂、小分子抑制剂等。此外,基于纳米技术的药物递送系统有望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生物利用度,并减少口服药物的全身性不良反应。纳米技术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为SP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如自组装纳米粒可自发包载抗炎药物成分,并通过皮肤吸收直接作用于瘙痒神经末梢[32-35]。
5.5 临床研究与大数据分析
通过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和大数据分析,可进一步优化SP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如建立SP的临床数据库,收集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反应和预后信息,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挖掘潜在的药物治疗规律和预测模型,为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未来可推广用于SP的临床治疗[36]。
6
小结
SP为老年人常见的皮肤疾病,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病理机制复杂,涉及皮肤生理结构变化、神经生理机制、免疫系统及内分泌系统改变等多个方面。临床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采用局部治疗、系统治疗、中药治疗等多种手段。未来研究方向可聚焦于深入探索其病理机制、开发新型药物及递送系统、优化治疗方案。通过多学科合作和临床实践的不断积累,有望为SP的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1
基金项目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对外合作交流活动基金项目)(Y171006)
2
作者简介
吕芳,主任医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八四医院老年病科,专业方向:老年医学
3
收稿日期
2025-03-17
4
参考文献
略
来源:中国合理用药探索Chinahlyy
编辑:柴晓昕
审核:刘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