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最好的习惯

玉文化怎么得到传承?

玉文化怎么得到传承?

为什么说中国人吃饭吃的是文化?

中国人吃饭,吃的是概念。或者用一种通俗的说法:吃的是文化。这使饮食问题带有了社会性(甚至艺术性),而不再仅仅是一项形而下的生理活动。 日本人饱食终日,自然把饮茶的过程,也提炼为向哲学靠拢的茶道,有点在清风、明月、插花与器皿中求真理的意思。中国人则更了不起,把一日三餐都当作兢兢业业的功课了,煞费苦心,追求着那令人拍案称绝的艺术效果。好吃极了!是较流行的一句赞美用语。所以,美食家的虔诚丝毫不亚于画家或雕塑家,对美的体会甚至更全面:色、香、味,连深藏不露的舌头都调动起来了,成为鉴赏的工具。 当一席大菜 更多

日本文化核心

“日本文化”是松冈正刚常年以来都在深耕的课题,作为当代日本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编辑泰斗,松冈先生常年参与多种文化领域的观察、实践经验,也让他能够以多视角、多层次,去拆解日本文化的演变路径。本书正是“松冈日本论”的集大成之作。全书从剖析日本神话的构造开始,反思其所引申而出并带来的一系列可能,继而深入探寻近代日本的构造,在一条纵贯万年的文明延展线上,总结出了生动的日本形象。日本文化既是单一的,又是多样的,它在吸收、斩断、重塑的时代循环之中,不断丰富自己、革新自己、回归自己。简单易懂的方式并不能深刻理 更多

中国人痴情于玉,爱美玉可以用生命去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如《史记》中记载的蔺相如)。从上古时代中国人就认为玉能显现它的灵气,能保护人的平安,是人的护身符。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以玉为器,以玉为饰,最庄严的是以玉为礼。传说周朝有专门的掌玉官,是为了掌管"典瑞",《礼记》中记载:"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即璧、圭、琮、璋、琥、璜六种玉器。至今还被人们称为"玉玺"的印章,就是皇帝的大印。这是权力的象征。

玉文化怎么得到传承?

现代人们说到"美玉无价",有着多层含义:一件美丽的玉器,不见得市场价格多昂贵,但可以伴随主人渡过青春到白首,甚至忧也同忧,乐也同乐,成为专属于你个人的无价之宝。

"玉不琢,不成器"是真理,玉贵雕琢,这是脱胎换骨、洗心革面的改变,并引申出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人愿意"琢磨"而为"美玉"(君子);而有人拒绝"琢磨"而甘为"顽石"(小人)。

玉文化怎么得到传承?

管仲是春秋初期齐国的改革家,他曾赞赏玉有九德:"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秽,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扣之其音清博彻远,纯而不杀,辞也。"古人很注意将理解施于万物,借物喻人,人与玉相通,可谓琢磨无尽期,精美无极致。

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德"的代名词,《论语》中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德是好的行为的成果和作用,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非常伟大而严肃的话题。有德之人就是君子,好玉之人,自然也在君子之列。故而有人认为,真正喜好玉的人就是有道德、有品位的人。

玉文化怎么得到传承?

到了当代,人们买卖收藏玉器包含了许多内容:一是经济因素,收藏玉可以保值和升值;二是医用养生,相信它对人体健康有着神奇的作用;三是文化品味,对玉有无限的崇拜和信仰。但不管怎么说,只要是为了玉器的保存和延续,就是爱玉赏玉,同时也是人的思想升华,保护了玉文化的传承。这种行为是非常高尚的。

2020年6月22日

庚子年五月初二

资料来源

刘道荣、王玉民、崔文智编著《赏玉与琢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从古人对玉石的物理特征的了解看玉文化的发展》,今日头条@玉见沈华

纪录片《中国古代玉文化》

为什么说中国人吃饭吃的是文化?

中国人吃饭,吃的是概念。或者用一种通俗的说法:吃的是文化。这使饮食问题带有了社会性(甚至艺术性),而不再仅仅是一项形而下的生理活动。 日本人饱食终日,自然把饮茶的过程,也提炼为向哲学靠拢的茶道,有点在清风、明月、插花与器皿中求真理的意思。中国人则更了不起,把一日三餐都当作兢兢业业的功课了,煞费苦心,追求着那令人拍案称绝的艺术效果。好吃极了!是较流行的一句赞美用语。所以,美食家的虔诚丝毫不亚于画家或雕塑家,对美的体会甚至更全面:色、香、味,连深藏不露的舌头都调动起来了,成为鉴赏的工具。 当一席大菜 更多

日本文化核心

“日本文化”是松冈正刚常年以来都在深耕的课题,作为当代日本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编辑泰斗,松冈先生常年参与多种文化领域的观察、实践经验,也让他能够以多视角、多层次,去拆解日本文化的演变路径。本书正是“松冈日本论”的集大成之作。全书从剖析日本神话的构造开始,反思其所引申而出并带来的一系列可能,继而深入探寻近代日本的构造,在一条纵贯万年的文明延展线上,总结出了生动的日本形象。日本文化既是单一的,又是多样的,它在吸收、斩断、重塑的时代循环之中,不断丰富自己、革新自己、回归自己。简单易懂的方式并不能深刻理 更多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精选 » 玉文化怎么得到传承?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