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最好的习惯

有官有职就有责。

有官有职就有责。

【原】【秋水伊人】134

***                 ****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依据 “修其身而天下平”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和明善、诚身、悦亲、信友、获上、治民即由个体到社会再到天人的逻辑顺序,构筑了较完整的儒学思想体系。

《孟子》所反映的孟轲的思想,是在与先秦墨、道、法、农家等学派的相互辩难和吸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保存了先秦诸子的若干珍贵资料,因而又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五节

孟子谓蚳鼃曰:“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似也,为其可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蚔鼁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齐人曰:“所以为蚔鼁,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公都子以告。

  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该节译成现代汉语,其意思是,孟于对蚳蛙说:“您辞去灵丘县长而请求做法官,这似乎有道理,因为可以向齐王进言。可是现在你已经做了好几个月的法官了,还不能向齐王进言吗?”

  蚳蛙向齐王进谏,齐王不听。蚳蛙因此辞职而去。齐国人说:“孟子为蚳蛙的考虑倒是有道理,但是他怎样替自己考虑呢?我们就不知道了。”

  公都子把齐国人的议论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我听说过:有官位的人,如果无法尽其职责就应该辞官不干;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言不听,计不从,就应该辞职不干。至于我,既无官位,又无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进退去留,岂不是非常宽松而有自由的回旋余地吗?”

  注释

蚳蛙:齐国大夫。

灵丘:齐国边境邑名。

士师:官名,管禁令,狱讼,刑罚等,是法官的通称。

公都子:孟子的学生。

  有官有职就有责。

  不能尽职,不能尽责,当什么官呢?难免失落,难免苦闷与烦恼。

  可是,要尽职,要尽责又免不了争斗,免不了权术,依然是苦闷与烦恼。

  进退维谷。所谓“落入教中”,身不由己啊!如果再加上官场黑暗腐败,尔虞我诈,你死我活,那就更是痛苦不堪,人性扭曲了.

  只有无官一身轻,进退都有余地。

  可是,对很多人来说,这种“轻”是“人生不能承受之轻”,真正“轻”下来了反而过得很沉重。这就叫“红尘滚滚过,几人能参破?”所以还是要去汲汲于功名,拼命挤进“彀中”。

  倒是孟子看得很清楚:

  “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与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对于要想潇洒走一回,轻轻松松过一生的人来说,还是听听孟老夫子的话有好处。

  本章是对爱民而尽忠职守的继续论证,其实也包含着孟子对自己的自嘲。爱民者要尽忠职守,进言者也要尽忠职守,如果不能尽职尽责,当然就要辞职不干。孟子没有担任官职,也没有担任进言的责任,他就真的那么从容不迫有很大的活动余地吗?那么他跑到各个国家去向国君们说什么呢?这段记载并不是在于说明孟子的进退观、荣辱观、价值观,而是在于孟子劝说蚳蛙的进言,即忠于职守。而真正的忠于职守即是一种最佳行为方式,就是爱民。比如医生上班不在岗,到处串门办私事,病人来看病找不到医生,这个医生就是不爱民。上班时间接待病人,尽心尽力替病人着想,这样的医生才叫爱民。其它政府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亦是如此,人们来政府机关办事,就是希望能解决问题,如果屡吃闭门羹,人们还信任这样的政府吗?

【原】【秋水伊人】134

***                 ****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精选 » 有官有职就有责。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